本報記者 夏學娟
疫情防控期間,福建省晉江市醫院的白衣天使堅守崗位無私奉獻,而在他們的身旁,活躍著一個穿著綠色馬甲的瘦小身影。她的位置多變,在很多崗位都能看到這抹綠色——時而同醫護人員一起查房,時而幫助病人分診導診,時而又在勸慰患者配合治療……她就是晉江市致和社工事務所的醫務社工林銀花。
“大疫當前,我們醫務社工必須在崗,體現專業價值。”已經回老家過年的林銀花時刻關注著疫情變化,在發現形勢越來越嚴峻后,她便和家人商量提前結束假期返崗。對于她的決定,丈夫起初并不理解,林銀花就耐心勸說:“我是項目負責人,我不去誰去呢?你看看那些醫護人員,那么危險都沖在最前線!”丈夫知道她平時有多敬業,也知道如果真的攔著不讓她去,她會有多遺憾和懊悔,于是妥協了,“一家人真有什么意外也要在一起”。夫妻倆帶著4歲的兒子和2歲的女兒一道回了晉江。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醫院里的生離死別還是讓林銀花很受觸動,看到服務對象痛哭,她也忍不住陪著哭。但看看周圍全力以赴的醫護人員,林銀花暗自氣惱:哭有什么用,醫生用專業救人,我也要發揮我的專業優勢來助人啊!
看到一位老人被困在醫院,衣著單薄,林銀花立即與醫院醫務社工部協調,鏈接資源,為老人送來了保暖衣物;王先生突發腦出血入院,12歲的女兒在家無人照料,林銀花聯動醫護人員、晉江市110指揮中心、晉江市民政局、居委會等多方力量,最終讓孩子得到妥善照管;患者家屬不知道怎么陪護,林銀花又忙著給他們介紹防疫知識和基本護理知識……林銀花的努力,不但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醫院里還有醫務社工,還得到了他們的信任,有的患者一天見不到她就念叨:“小林姑娘今天怎么沒來看我?”
“能被服務對象想念和需要,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服務價值。”盡管忙得像陀螺,但林銀花內心是高興的。
一邊開展服務,一邊觀察疫情下醫護人員、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態——全身心投入的醫護人員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患者因隔離更渴望陪伴和心理支持,家屬慌亂擔心卻不知所措……林銀花決定從這個角度介入。與醫院醫務社工部探討后,林銀花申請開通了晉江市醫院線上支持平臺,組建了一支由專業社工、心理咨詢師、醫護人員和志愿者構成的線上服務團隊,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和線上陪護等服務。
平臺一開通,林銀花就接到了一個棘手的任務。由于溝通不暢,隔離區患者丹丹(化名)的母親對醫護人員產生誤解,言辭激烈。第一次通話,林銀花被劈頭蓋臉罵了一通;第二次通話,對方剛發泄完不滿后,語氣稍有緩和;第三次通話,林銀花采用聆聽的方法,進一步澄清丹丹媽媽的問題,明確其服務需求,并在限定時間內給予及時回復;第四次、第五次…… 一次又一次,林銀花不厭其煩地與丹丹媽媽溝通,緩解她的焦躁和擔心。同時,聯合醫護人員為丹丹開展基本認知、發音、互動小游戲等線上服務,并把丹丹的情況及時告知丹丹媽媽,讓她放心。“真是不好意思,辛苦你了!”丹丹媽媽情緒平穩下來,對林銀花道謝。
為了配合服務對象的時間,林銀花加班加點是常事,也經常遇到像丹丹媽媽這樣不信任甚至懷有敵意的對象。林銀花坦言,她也會感到疲憊,也會有無力感,但看到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聽到服務對象的問候和感謝,她又元氣滿滿。從事社會工作8年,林銀花熱情依舊,她用自己的努力讓更多醫護人員和患者認識社工、信任社工,“希望以后人們有了困難就會想到找社工,就像急救撥打120一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