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遼寧省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第十五次全省民政會議精神,以“重實干、強執行、抓落實”專項行動為載體,全力以赴抓好黨中央國務院、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各項年度工作任務全面完成, 全省民政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深化改革創新 打造遼寧特色
在“放管服”改革中提升遼寧速度。遼寧民政2019年下放了4項行政審批權限,取消了2項行政許可事項,對35項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行一次性告知,全面實行社會組織成立登記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將國內收養登記權限下放到了縣區,繼續實行全年無休息日和免費快捷婚姻登記服務,與部分省直、市直部門實現信息共享。
為全國民政系統提供遼寧經驗。與廣東、黑龍江、吉林三省簽訂了旅居養老合作框架協議,探索打造旅居養老新模式。推進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示范活動、在全國率先報請省人大修訂三部法規、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文件等做法被民政部推廣。全年骨灰海葬7873份,連續6年保持全國第一位。1篇理論研究論文被評為年度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一等獎。
多項試點工作創造遼寧做法。指導鞍山市創建全社會參與社會救助和救助全部困難群眾的“大救助”體系,方便了群眾辦事,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準度。指導本溪市南芬區高標準完成國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全面提升了跨部門綜合施救能力,民政部考核驗收組給予高度評價。指導朝陽市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680萬元為全市7個縣區配備415個民政服務崗位。
實施爭創先進重點工作開創遼寧模式。廳機關印發了爭創先進工作方案,明確了開展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示范活動、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等16項爭創先進重點工作。年底前,廳黨組按照爭創先進工作考核實施辦法的要求進行了考核,結果將作為對處室和干部年度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依據,與選拔任用、考核獎懲相結合,較好地發揮了激勵鞭策作用。
聚焦主責主業 推進爭優創先
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19年遼寧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達到633元/月、5073元/年,分別提高6.9%、8.9%;供養城鄉特困人員13.4萬人,城市標準平均達到11429元/年,提高10.8%,農村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平均達到7982元/年、7229元/年,平均提高10.4%;為全省564萬人次發放臨時價格補貼1.28億元,實施臨時救助17.7萬人次,取暖救助77.6萬戶;救助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27032人次,成功尋親60人。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健全完善了兒童福利工作政策體系,全省集中、分散供養的孤兒平均養育標準分別達到1781元/月、1308元/月,分別提高9.2%、9.9%。66.5萬名殘疾人享受到“兩項補貼”。確定100個省級試點社區,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試點工作。
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確定100個單位開展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示范活動,下撥8000萬元資助城鄉社區服務設施項目240個。提請省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和《遼寧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三部地方性法規,并同意將全省第十三屆村民委員會、第十屆城市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調整到2021年進行。印發《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實施意見》,推進實現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全覆蓋。堅持“六個結合”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順利通過中央掃黑除惡督導“回頭看”檢查。著力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省管無業務主管單位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率達到86%。積極推動成立省人才創新創業促進會,以及重慶商會、安徽商會兩家異地商會。開展了“中華慈善日”宣傳、“春暖遼寧”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實施了第二批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項目。全省取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人數達1.87萬人。
群眾關切的基本社會服務水平不斷優化。在養老服務方面,報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鞍山、錦州獲批第四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目前全省試點地區總數達到7個,位居全國前列。爭取全國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中央預算內資金4658萬元。下撥資金5992.7萬元,補助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運營補貼、責任保險,補助100個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維修改造。截至2019年10月,全省各類養老機構發展到1999家,社會養老床位達32.18萬張。在殯葬管理服務方面,積極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工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全省節地生態安葬工作的實施方案》,在41個公墓開展節地生態綠色安葬試點。深入推進全省散埋亂葬問題整治,印發了《關于推進村級公益性公墓建設工作的通知》,并召開了全省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推進會議。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等問題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婚姻登記服務方面,歷史婚姻數據補錄工作全面完成,共補錄各類歷史信息500余萬條。婚姻登記服務更加便民高效,結婚登記由原來20分鐘縮減到15分鐘, 年辦理結婚登記23.5萬對,離婚登記14.6萬對。
專項行政管理更加規范有序。貫徹落實《行政區劃管理條例》,研究制定鎮和街道設立標準、行政區劃變更申報審核程序暫行規定。指導各地開展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推進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穩妥推進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開展了冀遼線和省內行政區域界線聯檢工作。
沈陽市
扎實推進民政領域治理體系建設工作。市民政局堅持問題導向,破解制約民政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和障礙,整合打造了沈陽市民政服務管理平臺,實現了“全業務入網、全系統便民、全領域提效、全過程留痕、全方位監管”的目標。一是全業務入網——民政所有的核心業務統一納入服務管理平臺上線運行,實現單點登錄、子平臺間無感切換,運行數據總量目前已達430余萬條。二是全系統便民——推行全程電子化,將14個市直部門的110多項便民服務事項納入平臺系統,真正實現就近辦理、“一口式辦理”。三是全領域提效——通過增加“身份證芯片識別”“人臉識別”、分類救助自動計算、審批經辦時間記錄管控等技術功能,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四是全過程留痕——增加“審批人監督查詢”“轄區審批狀態查詢”“審批對象歷史查詢”等功能,實現全維度、全鏈條審批留痕,平臺信息可查詢、可預警、可追溯。五是全方位監管——通過增加數據庫比對、預警等功能,實現對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有效避免“重復保”“服刑保”“人情保”等現象的發生,做到對權力清單、業務流程、廉政風險等的數據化分析表達,監督管理的全覆蓋、近距離、可視化。
大連市
統籌謀劃、合力推進文明殯葬建設。大連市從立法推動、規劃引領、政策創制、財政扶持等方面多點發力,建立起“1+2+N”殯葬改革政策體系,把“加強文明殯葬、惠民殯葬、人文殯葬、綠色殯葬、法制殯葬建設”確立為市殯葬改革的五大目標任務。鮮明提出“三個倡導、四個禁止”要求,即倡導厚養薄葬美德,倡導集中生態節地安葬方式,倡導文明低碳祭掃方式,禁止公共場所拋撒、焚燒冥品,禁止公墓以外私埋亂建墳墓,禁止制造、銷售運輸封建迷信殯葬用品。2018年12月1日頒布實施《大連市殯葬管理條例》。強化源頭治理,集中力量對全市所有殯葬用品經營業戶進行檢查,特別是對“三場”“三店”“四邊”等重點區域反復進行清理整治。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6萬余人次,罰沒封建迷信用品8萬余件,有效震懾了殯葬違法行為。目前,文明殯葬理念已成廣泛共識,文明祭掃已經從單純的政府推動轉變成為一種社會自覺。
鞍山市
構建精準高效的困難群眾“大救助”體系。鞍山市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整合救助業務和救助信息,搭建精準救助兜底保障“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救助主體、救助業務、救助對象、救助信息的“四個全覆蓋”。按照“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平臺支撐、數據共享”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的“大救助”工作體系。創建全社會參與社會救助和救助全部困難群眾的“大救助”體系,將社會各界及市直各部門的所有救助事項納入平臺統一辦理;整合部門信息資源,圍繞“一個中心”“六個子系統”和“兩項創新應用”的“1+6+2”模式搭建綜合施救管理平臺;建立困難群眾數據庫,聯合研發單位和高校創立貧困指數計算模型,實施大數據分析挖掘,為政府決策服務;建設移動端微救助應用,困難群眾可通過手機直接申請救助,工作人員可通過手機在線受理、審批,打通救助服務“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平臺采集錄入困難群眾數據150萬條。
盤錦市
推進農村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盤錦市多措并舉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初步形成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規模適度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實現了從單一家庭式養老向新型多種模式的養老轉變。一是扶持老年協會做好自治服務。大力培育老年協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使互助養老成為農村養老服務的有效補充,走出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群眾滿意、政府省心”的新路子。二是利用旅游資源抓融合。以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契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助推民宿旅游與休閑養老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旅游+”互動式異地養老。三是依托村委會抓好“一老一小”服務保障。民政局積極協調財政部門將農村互助幸福院運營納入村委會工作經費保障的同時,協調人社部門為村委會配齊配全公益崗,專職抓好養老服務工作。此外,激勵村委會抓好“一老一小”統籌服務,在抓好互助幸福院建設的同時,加強兒童照料室配套建設,確保老人能夠安心活動,小孩可以得到細心照料。截至目前,已有12.8萬農村老年人受益。(本版文/圖由遼寧省民政廳繳維、呂淼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