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生長在山里,奉獻在山里,那一座青山就是你。你心里只有群眾沒有自己,為踐行初心化作春泥……”2月25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知名詞作家甘茂華創作《青山永恒》歌詞,向湖北省秭歸縣犧牲在抗“疫”一線的平民英雄宋青山致敬。
“青山”留英名,真情滿峽江。
2月21日,秭歸縣沙鎮溪鎮高潮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宋青山駕駛抗“疫”物資運輸車輛,在運送生活物資途中,為了保護群眾安全,遭遇意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0歲。這一天,他的小女兒才剛剛出生55天。
倒在抗“疫”一線
疫情暴發,交通管制,村民出行、購物不便,宋青山一直用自己的私家車免費幫村民代購并送貨上門。他有一臺輕型普通貨車,在鄉村較為方便實用。
2月21日下午3點多,范家坪村民付金武在村交流群里找到青山書記,請他查證一輛收購柑橘的貨車位置。消息發出后,久久沒有回音。
“平時青山書記回復消息很及時,我正納悶,就聽說他出事了。”付金武紅了眼眶,“他倒在了抗‘疫’一線。”
“車子后溜時,宋書記推了我一把。”回憶出事的瞬間,村民王英祚仍然打著哆嗦。
當天,宋青山為村民配送生活物資時,路過王英祚家,正碰上她要去田里采摘柑橘,宋青山就幫她捎上了裝柑橘的筐子,準備送到田里。沒行幾步,又碰到60歲的村民譚文翠提著六個簍子,也準備去采摘。因為方向一致,他就讓譚文翠坐上副駕駛,將采摘筐也放到車廂。因沿途配送物資,下午3點多,等車行駛至王英祚柑橘園,王英祚已先行到達。宋青山遂停車讓她卸筐,此處坡度較大,車輛剎車失靈,突然后滑。
當時,王英祚就站在車輛側后方,車上還有譚文翠,坎下就是民居,宋青山緊急跳車,一把推開王英祚。他抱起石頭塞在車輪之下,不想石頭已擋不住后滑速度增快的汽車,反應不及的宋青山被撞到田坎之下,貨車重重地壓了上來。
“宋書記被壓住了,快救人。”村民慌作一團,三步并作兩步奔向同一個地方——店子灣。
“宋書記……”幾十個聲音都帶著哭腔,但宋青山已沒有意識。
21日前,大家翹首盼他來; 21日后,大家流淚送他走。
22日,宋青山的葬禮簡單而安靜,但網絡上的哀思久久不散。
回村的19天
2019年12月29日,宋青山的妻子生產,他只請了3天陪產假,便回村投入扶貧工作。說好春節好好陪陪妻女,疫情突如其來,讓宋青山又一頭扎入工作中。
開始幾天,他還耐著性子通過微信、電話坐鎮指揮,在村民群里進行抗“疫”宣傳。到后來實在放心不下,在宜昌經多次申請,終于拿到回秭歸通行證,趕回高潮村。
宋青山是2月3日回到村里的。當天,他還幫村民帶回了奶粉、大米等一車生活用品。近段時間,他經常為村民配送物資,高峰期一天送了30余戶。
高潮村一共12個組,697戶、2093人。通過摸排,全村返鄉人員135人,其中,從武漢返鄉75人,抗“疫”壓力巨大。
回村19天,宋青山披星戴月,全心投入。每天上午,他主持召開村工作會議布置當日工作,劃片分區、責任到人,下午在包保責任區摸排巡查、測量體溫、勸導車輛行人、配送生活物資。除了疫情防控工作,他還要負責協調群眾矛盾糾紛,思考柑橘銷售和春季農耕等工作。
一本村務日志,記錄下宋青山心系群眾的痕跡:2月5日,到執勤點送柑橘;2月9日,到12組送柑橘;2月12日,到11組茅坪口子居民點送柑橘……在他的帶動下,低山群眾自發將滯銷的柑橘無償捐給高山無柑橘農戶,總計達到4000多公斤,因疫情滯銷的農產品,變成了融洽全村的紐帶。
“妻子和娃兒都不在身邊,他越發沒個日夜,山上山下哪一戶他沒走到?”與他共事的宋發明哽咽著回憶。
疫情的暴發對柑橘銷售造成影響,宋青山一直在積極為群眾想辦法。他將自己積累的人脈資源無條件介紹給村民,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產銷政策出臺后,又組織村民將椪柑拖到與巴東縣交界的黃巖進行無接觸銷售,經由他轉運的柑橘,沒收過村民一分錢運費。
“青山書記行動得早,一邊抓防疫,一邊抓生產,不然損失嚴重。”村民田愛兵說,“他把自己的人脈資源都轉交到我們這些年輕人手中,僅2018年就幫村民銷售柑橘15萬公斤。他帶動我們發展水果生意,只一條原則:不掙老百姓的錢。”
宋青山這一生,與小女兒相處的日子很短,他把奔波的身影留給了高潮村的全體村民,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了白發蒼蒼的父母、10歲的大女兒、羸弱的妻子及襁褓中的小女兒。他時刻記得自己是黨員、是書記,卻常常忘記自己是兒子、丈夫和父親。
高票當選之后
沙鎮溪鎮是秭歸縣有名的柑橘大鎮,宋青山是鎮里最早從事柑橘收購和批發的生意人。他頭腦靈活、講究誠信,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順利在宜昌市購房定居、生活富足。
“我不理解他為什么要回村當這個村書記。”宋青山的妻子張玉梅帶著極力隱忍的悲傷,“但他鐵了心。”
2018年8月,宋青山回村擔任后備干部,熟悉村情。當年12月,村黨總支、村委會換屆,他高票當選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上任之初,攻堅拔寨。為了心無旁騖地工作,宋青山放棄了正當紅火的生意、關閉了經營多年的門店,并將10歲的大女兒從宜昌轉回沙鎮溪鎮讀書,租房讓妻子陪護女兒,自己則常住高潮村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
結合實際,宋青山按照低山柑橘、半高山小水果的思路謀劃產業發展,組織村民將海拔400米以下的柑橘品種改為倫晚,400米-600米改成九月紅,促進柑橘提檔升級。半高山以前只有空心李,他上任后發展100畝冬桃。為提升村民品改信心,宋青山帶領產業代表、理事長到熊家嶺村學習取經,并率先將自己家1600棵椪柑品改,成為村里品改第一人。
宋青山“以花為媒”,發展“花經濟”,著力改建、打造李子園,舉辦李花節,春賞花、夏摘果,空心李從每公斤6元均價飆升為每公斤16元,李子產業收入翻了一番。
初春時節,高潮村李花綻蕾,倫晚飄香,遙與青山相對。
“他曾說人光有錢不行,還得實現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張玉梅抱著孩子,打開丈夫的手機,看著那一張張照片。那是宋青山工作、生活的軌跡,那樣單調,又那樣充實。“我也不怨他。”張玉梅的手在抖,聲音也在抖,懷里的孩子因為奶水不足哭鬧不休。
宋青山雖然在鄉村戰“疫”中倒下,但他全心全意為村民著想、為村民服務的精神,猶如一座巍巍青山,永遠聳立。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