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各級民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以及民政部的工作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部署,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抓手,圍繞“三個聚焦”,切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持續深化民政領域改革創新,為湖北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紓民困——做“精”兜底保障脫貧
及時調整公布年度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全省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634元、每人每年5594元,較上年分別增長6.2%和7.7%;城鄉特困人員平均救助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271元、每人每年10286元,較上年分別增長6.6%和11.0%,較好地保障了全省32.5萬名城市低保對象、136.2萬名農村低保對象、25.2萬名城鄉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
扎實做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將119.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規范和加強臨時救助,每人次平均救助水平達1450元,共支出臨時救助資金3.1億元。
保民生——做“實”基本生活保障
完成全省301所福利院“平安工程”建設。持續推進孤兒養育標準自然增長,全省集中供養和社會散居孤兒平均養育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2016元和1252元。加強孤棄兒童醫療保障,實行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大力推進以市州兒童福利機構為主體的孤兒集中養育工作,15個市州已落實到位。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切實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啟動“童享陽光”困境兒童助養計劃項目,籌集善款850萬元,結對幫扶省內2800名困境兒童。推進孤兒助學工程,對1202名符合條件的孤兒落實助學政策。持續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
組織全省救助管理和托養機構開展自查,強化救助管理機構站外托養檢查整改。有效開展救助尋親服務,成功幫助128名受助對象找到家人,對375名長期無法找到家人的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實施落戶安置。
調整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工作機制。推動實施“福康工程”項目,助力殘疾人精準脫貧。
應民需——做“優”基本社會服務
全面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養老服務業。加大養老服務資金投入,2019年分解下達各類養老服務、項目建設等資金共計5.6647億元,國務院辦公廳對湖北省在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予以通報表揚。穩步推進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農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訪和關愛服務實現全覆蓋。全面落實高齡津貼制度,80歲以上老人實現全覆蓋。100個縣(市、區)建立經濟困難高齡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和經濟困難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惠及6.2萬名老人。開展2019年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整改問題701個,整改率達100%;《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達標養老機構1568家,達標率達84%。
省級安排殯葬改革補助資金1.15億元,支持12個殯儀館建設項目、8個城鎮公益性公墓建設試點項目,全面實施火化爐環保改造“凈排工程”,建成343個公益性公墓。全面完成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專項摸排和整治工作。在11個縣(市)開展全省民政局直屬公墓公益化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洪湖、通城、江陵等地開展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試點,建成投入使用超過100個。
穩步推進婚姻登記歷史檔案數據和電子檔案補錄工作,開發完成婚姻登記電子檔案系統。武漢市黃陂區民政局設計、研發了湖北省首臺“婚姻登記智能終端”,實現了自助結婚預約、自助結婚登記審核和婚姻檔案查詢打印的智能服務。
暖民心——做“細”基層社會治理
下發《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實施意見》,推動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制定或修訂工作,發布優秀村規民約(居民共約)15篇、優秀城鄉社區工作法10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1530個村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武漢市江漢區、鄂州市等10個地區積極開展第二批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實驗。全省各地深入推進村民自治領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扎實開展村(居)委會換屆“回頭看”,湖北省民政廳作為全國民政系統唯一一個省級單位,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先進單位。
建立部門會商制度,依法做好社會組織登記工作。加強管理服務,公布了297個具備2018年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名單。加強執法監察,公布兩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對連續兩年未參加年檢的社會組織啟動了撤銷登記程序。組織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脫鉤工作“回頭看”,全省共有2008個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基本實現應脫盡脫。積極動員引導6571家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幫扶資金3.44億,惠及4960個村、76萬貧困人口,其中,全省性社會組織結對幫扶1864個村,惠及76萬貧困人口。先后動員101家全省性社會組織兩次開展走進貧困縣專項行動,簽訂幫扶意向書96份,捐贈款物折合900萬元。
大力推進民政領域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民政領域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積極開展全省舊衣物捐贈箱清理規范工作,全省共清理拆除舊衣物捐贈箱3227個,規范舊衣物捐贈箱9963個。大力培養社工人才,積極培育社工機構,全省共有16459人取得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工機構達397家。持續加強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實名注冊志愿者達688萬人、志愿團體3萬個。武漢市組織動員25萬軍運會志愿者、百萬社區志愿者,為世界各國運動員、嘉賓提供熱情周到服務保障,展示文明城市形象。
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審慎穩妥開展不規范地名清理整治,周密部署鄉鎮行政區域界線勘定工作,完成鄂陜線第四輪聯合檢查。
解民憂——做“深”民政改革創新
加強社會救助工作改革創新。湖北省民政廳對18個縣(市、區)每個安排200萬元補助資金,開展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管理運營改革創新試點。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低保委托鄉鎮審批全域覆蓋。仙桃市探索建立社會救助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出臺《社會救助失信行為認定辦法(暫行)》,嚴懲社會救助失信行為。武漢市、宜昌市、孝感市、潛江市、仙桃市出臺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洪湖市穩步開展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
加大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力度。武漢市改革創新老年證和高齡津貼網上幫辦,既縮短了辦證時間,又提供了便捷服務,還實現了精準管理。武漢市還創新打造“家庭養老院”模式,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精準化、標準化、低成本送到老人家中。目前,全市已建成12個區級信息平臺、248個“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網點,服務老人400余萬人次。黃石市依托企業建成20家示范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養老綜合體),引進4家居家養老服務企業,托管運營9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開展助餐、文化娛樂、醫療康復等服務。
有序推動社會組織創新發展。湖北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加強鄉(鎮、街道辦)商會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穩步推進鄉鎮商會發展。武漢市武昌區投資640萬元,建設集社會組織黨員活動中心、社會組織培育搖籃、社工人才實踐學校、志愿服務供需平臺、公益資源交易市場為一體的新型孵化基地。荊門市投資350萬元建成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可同時孵化近30個社會組織。鐘祥市開展社會組織信用承諾示范試點,建立紅黑名單制度。孝感市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投入資金1800萬元。
積極探索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新經驗。蘄春縣開展農村社會工作“三助行動”試點,委托社工機構以村社會工作室為平臺,為特殊群體、困難群眾提供專業服務,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宜昌市推進志愿服務積分兌換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志愿服務積分管理辦法、開設公益積分賬戶、建立志愿服務資源庫、形成積分兌換機制,鼓勵引導更多居民參與志愿服務。襄陽市大力推動社區減負增效,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領辦推動。該市主城區對外懸掛標牌減少37.63%,開具證明減少79.49%,依法協助事項減少60.18%,報表減少78.85%,大大減輕了社區負擔。秭歸縣被民政部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典型。
穩步推進殯葬改革。荊州市大力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目前該市共有農村公益性公墓922個。黃岡市投資4200萬元,開展殯葬服務基層設施建設。江陵縣投資800萬元,開發殯葬服務APP及微信公眾號,提供網上查詢、訂購、辦理業務及公墓在線監測等服務。仙桃市全面推行殯葬服務“公有公營”經營模式,全面開放公益性骨灰存放樓,全面啟動節地生態墓建設。
推進基層民政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十堰市投資12.6億元,加強民政服務設施建設。隨州市建成民政重點服務機構和服務對象安全監管平臺,在全市85所民政重點服務機構安裝遠程監控攝像頭,實現對全市民政重點服務機構和服務對象的安全管理、干部履責等情況的實時監控、動態掌握、常態監管。(本版文/圖由湖北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