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海歸、80后、時尚,這些符號看似和養老院風馬牛不相及,但就是一個帶著這些符號的我,憑著對養老事業的專業精神和熱愛情懷,成了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的院長。
從“幕后”走到養老一線
2015年3月,我從日本神戶醫療福祉大學畢業回國,開始在張家港市老齡工作服務中心工作,當時中心主要負責承接政府委托項目,對全市養老機構開展第三方監管。在職4年多,我深刻體會到提升養老機構的專業運營水平是整個養老行業的難題,這讓我有了要深入一線、充分發揮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幫助老人的想法。2019年8月,我加入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塘橋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塘橋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前身是塘橋敬老院,2006年成立,普親公司接手運營時已有特困對象45人,社會寄養老人50人,員工32人。
周到服務換來老人們的信賴
初到院里,我很快遇到了困難,盡管我是院長,可在大多數員工和老人眼里,我依然是個孩子。我常常鼓勵自己:要得到大家的信任就要做好身邊每一件小事。我換上樸素的服裝,為老人倒便盆、換尿不濕,洗頭、洗腳、理發,幫老人用餐,陪老人聊天、散步、康復護理。真心換來真情,日子久了,同事們看我的眼光變了,老人和家屬們也越來越信任我。
去年11月,普親公司迎來了接手后入住的第一位老人,69歲的徐愛國(化名)經歷過兩次腦溢血,左側身體偏癱坐輪椅,中度失能。每天,我和護理員都會為他做好洗漱和個人衛生,鼓勵他和其他老人一起晨練和做操,積極開展康樂活動和康復鍛煉。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他的身體漸漸好轉。今年4月8日徐愛國親自寫下感謝信,步行走出服務中心。那一刻,我很感動,我們的付出換來了老人的健康。
為了讓這些老人能早日康復,我和我的同事們每天穿梭在樓層里,了解每位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喜好,對于老人的突發狀況和異常情況及時和家屬溝通,處理問題、化解矛盾,得到了老人們及其家屬的認可,我們的業務也不斷擴大,現在院里的社會寄養老人已有86人,員工也增加到了42人。
情感關愛讓老人們備感溫暖
我遇到的第二個困難就是公建民營的艱難轉型。普親公司剛接手敬老院時,很多五保戶老人出現了抵觸情緒,他們認為公建民營后,企業是來賺錢的,不會對他們好,便有人帶頭抵制。但后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在這里有一位天生智力障礙的婦女,護理員給她洗澡的時候,她會狂躁地大喊大叫,但只要給她一個擁抱她就能平復下來。這件事啟發了我,他們是需要情感交流的,我們不僅要注重護理,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關愛。經過一年多的磨合,政府部門來調研時,他們一個勁地夸獎我們。每次聽見這些,我真的很開心。
以院為家做好疫情防護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來了。我敏感地覺察到此次疫情非同一般,立刻宣布實行全院戒嚴,封閉管理。一聽說要實行封閉式管理,有些老人立刻開始鬧情緒、哭泣,嚷著要回家。我和同事們耐心給他們解釋,挨個安撫。為了減輕老人和家屬的不安,我們及時將老人每日的生活軌跡和工作人員衛生消毒工作發至家屬群,讓家屬看到老人在院中的生活;隨時讓老人和家屬視頻通話。為減少疫情感染風險,我帶領全院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在養老院中,每天平均只睡4個小時。疫情有所好轉后,養老院逐漸開放,我便安排設立了隔離室、隔離層。根據老人是當天返回養老院、隔幾天返回、就醫返回等不同情況,入住不同隔離室。詳細摸排老人及家屬是否從重點地區返回等,如果有家屬來送東西我們都會消毒后再轉交,每個環節都不敢有疏漏。每次看到老人們在機構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就覺得再多的苦累都是值得的。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