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說起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張旭光,他的同事們脫口而出幾個關鍵詞:“以站為家”“剛毅堅強”“內心柔軟”……問其原因,同事們說:“張旭光盡心竭力為流浪乞討人員服務,在傳遞給他們關愛和溫暖的同時,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尋親、返鄉。一忙起來,他就住在站里。說他內心柔軟,是因為平時和流浪乞討人員接觸的時候,他常常為一些小事動容。”面對同事們的評價,張旭光說:“組織安排我在這里工作,是對我的信任,我必須把工作做好。”
張旭光還記得剛到救助管理站工作時的情景。因為是新手,要學的東西很多,“做好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專業知識和技巧,我是一名新兵,只有多跑、多學、多看,才能盡快適應新的崗位。”通過多跑外勤、上街巡查、勸導流浪乞討人員、護送救助對象返鄉,他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學習、積累業務知識和經驗。“為民愛民不是一句口號,是要用腳踏實地的工作來踐行的使命。”張旭光說。
張旭光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思路,轉變方式,幫助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返鄉。“做好救助尋親工作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技巧,要因人施策、因人施救。”他說。在長期的救助管理工作實踐中,他不斷摸索和創新尋親方法,通過口音、飲食習慣、人像比對等多種方式,幫助流浪乞討人員返鄉。
2020年1月27日,一位在街頭流浪的老人由民警護送到救助管理站。老人有些耳背,又說著方言,溝通起來比較困難。張旭光耐心細致地和他聊天,終于得知,老人叫宋萬明,已經84歲高齡,來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看望姐姐,卻未找到姐姐家,又無錢回去,就在街頭流浪,被民警發現,送了過來。張旭光和工作人員立刻行動,多方查詢協調,終于聯系到了老人的家人。隨后,他們還送老人回了家。
張旭光常說:“幫救助對象尋親,不能只靠一個人的力量,要廣泛發動朋友,大家一起努力;還要努力提高自己,學習的知識多了,總有用得上的地方。”他建立了全市尋親微信群,和各地救助管理站時常保持聯系。有空就學習相關資料,聽各地方言。平時經常在廢棄建筑、涵洞等流浪乞討人員容易出現的重點區域巡查。他帶著同事們走街串巷,和流浪乞討人員耐心溝通,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雖然辛苦,但是幫助了救助對象,傳遞了黨和政府的溫暖,我很欣慰。”他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張旭光和同事們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為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和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安全,1月29日起市救助管理站實行封閉管理。從那時起,張旭光就在一線值守,吃住都在單位。從嚴密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配備防疫物資,到嚴把入站檢視關、做好站內管理,張旭光每天都忙碌著。他還通過微信工作群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識。他坦言,“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防疫期間我們不會關上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大門。我們相信,只要做好科學防護,就可以把疫情擋在門外。”
2月1日,流浪乞討人員李剛由民警護送至救助管理站。李剛已流浪多年,患有精神疾病。由于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救助管理站安排李剛做了檢測,拿到了陰性的結果。張旭光和同事們通過查詢戶籍,確定李剛家住呼倫貝爾市。于是,及時與其家人取得聯系。李剛的父親得知兒子的下落后,十分激動:“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感謝你們為我找到了孩子,謝謝!”考慮到李剛的病情,張旭光與市精神康復醫院及時協商溝通,將其送去治療。在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后,他和同事又驅車護送李剛回了家。
張旭光就這樣立足本職工作,踐行著為民愛民理念,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幫助一個又一個流浪乞討人員重返家庭。“不僅要讓救助對象在站里感受到家的溫暖,還要幫他們尋親,送他們回家。這就是我的工作目標。”張旭光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