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以“五化”融合打造社區治理生態系統的實踐與心得

時間:2020-08-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江蘇省張家港市民政局局長 范一明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領域,社區穩而社會安,社區治而社會興。當前社區人口流動率高、居民構成復雜、關系網絡稀疏,導致結構碎片化、自治組織行政化以及共同體意識薄弱等問題。為破解社區治理困局,江蘇省張家港市以社區治理現代化為目標,以組織化、法治化、智能化、社會化、人文化“五化融合”為路徑,著力打造社區治理生態系統,實現社會治理大系統的動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組織化:構建上通下達的交互系統

  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協同的組織體系。加強和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基礎、村(居)民廣泛參與、各類社會組織互動合作等多元主體協同的社區治理組織體系。通過海選產生黨員比例超過50%的村(居)民議事會,引導基層自治良性運行;打造“紅堡管家”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在全市劃分112個黨建區域,把機關、駐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等力量全部嵌入,推動全區域統籌、各領域融合。

  建立網格覆蓋、精細治理的組織結構。全市劃分鎮(區)一級網格10個、村(社區)二級網格250個、三級綜合網格1036個、專屬網格380個。建立“網格支部”1577個,形成“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埭組(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定格、定員、定責、定點精細化管理。

  凝聚各方聯動、綜合服務的組織力量。強化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對500多名在崗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增強服務社區能力。加強專職網格員隊伍建設,每個綜合網格100%配備專職網格員,統一處置網格內事務。

  法治化:形成自我調節的秩序系統

  完善自治,激活內生動力。入選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后,推廣村(居)民議事會,城鄉社區議事協商平臺覆蓋率達100%,2017年以來協商解決3000余件群眾關心的具體問題,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形成“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治理規則。

  依法治理,規范有序運行。理順基層政府和村(居)委會之間關系,扭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行政化傾向;配齊村(社區)法律顧問,為村(社區)集體重大決策提供法律依據;加強法治教育,樹立居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

  德潤人心,加強道德約束。村(社區)100%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健全獎懲機制,引導村(居)民自覺遵守、互相監督。建立健全社區道德評議機制,發揮社區道德講堂作用,形成崇德向善濃厚氛圍。

  智能化:搭建便捷高效的技術系統

  搭建網絡互動平臺。依托微信公眾號、社區論壇、微信群等,社區黨組織、村(居)委會、議事會、群眾等主體開展網上協商議事。全面建成村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達22.09萬人,與網上村委會實現聯網運作,及時公開財務信息、村民福利信息、重大事項,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村務情況。

  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建成基層“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基層公共服務事項一個平臺統管、一個網站辦理。線上“一網申請、隨時可辦、異地能辦”,線下“一證通辦、全城可辦、就近能辦”。

  “互聯網+”成為新常態。推進智慧互助養老,試點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信息化綜合治理,構建數據互通的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信息平臺;加強社區智能安防,安裝二維碼門牌38萬塊。

  社會化:賦能提質增效的支持系統

  項目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公益創投等渠道,累計投入2909萬元購買了481個公益服務項目,直接服務約21.8萬人,服務滿意度90%以上。

  培養壯大專業服務主體。建立市公益組織培育中心,完善社會組織支持網絡。目前共有登記注冊社會組織1003家,持證社工總數達2882人,社會工作專業機構27家,服務涵蓋青少年、老人、社區矯正等十多個領域。

  撬動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在社區層面成立多個社區發展基金會、為民服務基金會等,撬動社會資金開展社區服務。成立公益組織聯合會,有效整合社會公益服務資源。

  人文化:激發持續發展的動力系統

  倡導友愛互助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目前全市村(社區)共有4.4萬名注冊志愿者、269支村(社區)志愿服務團隊。村(居)民在志愿服務的同時,也增強了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守望相助、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優化社區綜合體,共建美好理想家園。高標準打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品牌“鄰里港灣”,集成黨建群建、生活服務等“5+X”功能,目前已選取40個試點集中打造,使之成為人人都有歸屬感、認同感的服務樞紐、共同家園。

  實施民生微實事,滿足群眾身邊需求。在江蘇率先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以“居民提、居民議、居民定、居民評”方式,動態、快速、有效解決居民群眾身邊的小急難事。目前已覆蓋98%的城市社區,完成766個項目。

  關于“五化融合”實踐的感悟

  ——通過提升社區組織化程度,細化各個構成體的權責邊界,強化社區黨組織核心地位,讓社區內多元主體各居其位,構建完善社區治理整體框架,為社區生態系統夯實了基礎;

  ——通過推行社區治理法治化,有效牽引“三治融合”,提高社區公共事務的自主治理能力,讓社區系統內部活動更加有序;

  ——通過加強信息化社區應用場景,讓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的信息反饋、服務鏈接、資源整合的效率大大增強,激活了社區的神經網絡,形成了社區生態的感應系統;

  ——通過深化社區服務社會化,將社區打造成開放式系統,源源不斷引入了社會力量的活水,形成社區和社會的良性互動循環,讓社區與社會生態系統有機銜接;

  ——通過堅持人文化發展,聚焦群眾需求,以服務喚醒居民主體意識,促進居民主動參與融合,成為社區生態系統的構建者。

  實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五化”互為關聯、相互支持、彼此融合,構建形成了完善的社區治理體系,并激發社區內部自我組織、自我發展、自我聯結、自我糾偏的能力,筑牢了社區現代化的治理基礎,真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社區治理生態系統,從而為社會治理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