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旭
“要想富,先修路”,簡單、好記的六個字,把交通條件對一個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chǔ)性、決定性作用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兩年,在脫貧攻堅的采訪報道中,我也看到和聽到了不少與“路”有關(guān)的事,一次次見證“路”的奇跡,一遍遍體會“路”的意義。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烏依鄉(xiāng)阿布洛哈村,我看到了一條3.8公里的路,這條路把村民們出村的時間從3個小時縮短到30分鐘;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xiāng)大崇村,我看到一條十八彎的山路,這條路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的難題,還激活了村里的旅游資源,幫村民們增加了收入;在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雞峰鎮(zhèn)長溝村,我看到在副鎮(zhèn)長張璇的帶領(lǐng)下,這個貧困村的脫貧致富同樣是從修整村里泥濘的道路開始的。
脫貧攻堅以來,各地不斷加大在修路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幫貧困群眾擺脫地理束縛、鏈接外部資源、拓展增收渠道,一條條平整的柏油路成為貧困群眾改善生活的高速路。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除了用于連接外界的公路,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取得決定性成就,同樣離不開另外一條“路”的打通,這就是貧困群眾的思想之路。
阿布洛哈村的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學的專業(yè)是社會工作。他告訴我,過去村里不少人不識字,對子女讀書也不上心,甚至覺得讀書沒啥用。針對這種情況,他想了一個辦法,把不重視子女教育的家長帶到城里,自己悄悄躲起來,暗中觀察這些人。由于不識字,又不會講漢語,這些人在城里寸步難行,甚至連廁所都找不到。吃了沒文化的虧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后來這些人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態(tài)度大有改觀。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學習能夠改變命運。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在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xiāng)特普洛村,靠著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村民們從只敢在土地里種糧食,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到改種高附加值經(jīng)濟作物,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在迷科村,靠著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村民們從喪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貧困程度越來越深,到積極移風易俗,學會開源節(jié)流,逐步建立財富積累意識,貧困群眾的經(jīng)濟負擔大大減輕,來之不易的收入能夠更多投入到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中。
人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在這場前無古人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我們盡全力降低貧困發(fā)生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領(lǐng)教了貧困的頑固,明白了貧困的“慣性”,窮日子過久了,改變生活的動力就會減弱,思想就容易麻木。在貧困群眾內(nèi)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就算有大量外部資源的投入,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扶貧效果。所以說,只有解決了思想觀念的路,從根上弄明白為什么脫貧、靠什么脫貧,才能幫貧困群眾鼓足前行的勇氣,在脫貧的道路上逐漸從別人扶著走,變成自己走。
在涼山州采訪時,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天下午,在金陽縣蘆稿鎮(zhèn)大灣子村,村民耿代元正說著脫貧攻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他的手機突然響起,有人又要買他家種的花椒,在他打電話的時候,我看到他手機殼上印著三個大字——“喜歡錢”。他告訴我,這個手機殼是他自己買的,很滿意。那一刻,我強烈地感受到,對于耿代元來說,這三個字既是他在飽嘗貧窮之苦后的情緒宣泄,也是他在奔向小康生活道路上的意識覺醒,更是他給自己選定的一條未來之路。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