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發揮黨建引領優勢 持續完善社區治理

時間:2021-09-0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從健全組織體系、激發內生動力、推動難點攻堅、加強基礎保障等方面,將首都社區治理20條措施細化成54項具體任務,發揮黨建引領優勢,持續完善社區治理,取得突出成效。

強化黨建引領

形成社區治理聯動機制

通過賦權、下沉、增效,東城區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組織體系,形成黨建引領下的單位、組織、人才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聯動機制。

做實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將30多個中央部委機關、100多個國家局級單位納入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推動中央、市屬產權小區納入社區治理體系,以黨建為抓手,在疫情防控、物業管理、垃圾分類等社區治理重點工作中共建共促。

推進干部人才下沉,固化社區民警以“席位制”方式兼任所在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機制。推動社區專員與區直部門正科職干部之間雙向交流,2019-2021年共招錄43名選調生擔任社區書記或主任助理,夯實基層力量。

發揮在職黨員服務社區作用,將“雙報到”工作與“周末衛生大掃除”活動、垃圾分類、在職黨支部結對幫扶低保家庭和困難學生工作相結合。1012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支部和344個“兩新”組織在職黨支部,按照能幫盡幫的原則,與全區2191個低保家庭(包含341名困難學生)開展結對幫扶。

此外,形成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社區日常工作、應急支援常態化共建機制。例如,建國門街道站東社區、趙家樓社區、東總布社區分別與2家市級下沉單位簽訂《結對共建協議書》,固化疫情防控工作聯絡機制,增強社區應急突發事件后備力量,把疫情期間“一次性”的防控資源打造成一支“留得住”的社區支援隊伍。

激發內生動力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水平

東城區堅持從加強自身建設入手,以“社區結構合理、治理資源充足、社工隊伍堅強、社會組織活躍、居民自治力提升”為抓手,提高社區治理能力。

優化調整社區規模,加強資源配備。全區社區總數由177個調整為168個,在全市率先實施社區全響應服務制。社區服務站辦理流程不斷優化,全區145個社區實現“綜合窗口”設置。同時,積極建強社區干部隊伍,實施頭雁計劃,全區優秀黨組織書記工作室擴充至46個,打造常年不斷線的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提升主體培訓機制。

積極培育扶植社會組織,印發《東城區關于進一步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實施意見》《東城區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東城區社區社會組織星級評定暫行辦法》的“1+2”區級配套文件,夯實社區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和培育機制,著力培育自治自管、互助服務、社區建設類社區社會組織,要求每個社區居委會至少培育6個與職能相匹配的社區社會組織。目前,每個社區平均擁有10個以上社會組織。在朝陽門街道禮士社區,“暢行禮士”停車自管會針對停車難、寵物糞便遍地、環境美化不足等問題,開展眾智暢行項目,利用多種動員手段,深入挖掘轄區資源及居民志愿者,努力拓展團隊影響力,為疏導社區交通壓力提供內生力量,逐漸從單一聽從領導指揮,到由群眾自發討論達成共識,自下而上地形成意見,進而形成公共設施共同維護、車輛停放共同監督的模式。

同時,不斷深化接訴即辦工作,印發《東城區網上12345“接訴即辦”工作辦法》《東城區“接訴即辦”重點工作專項激勵辦法(試行)》,在全區綜合考核評價中設置專項激勵機制。提升居民自治力,依托社區議事廳、小院議事廳、樓門院議事會等協商平臺,運用“五民”群眾工作法,進一步規范社區議事廳軟硬件建設,實現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目前,全區所有社區通過協商均已制定了《社區居民公約》。

完善方法路徑

推進社區治理“關鍵小事”

堅持問題導向,東城區狠抓兩件“關鍵小事”推進,以此為路徑,實現治理重點難點問題攻堅突破。

深入推進黨建引領物業管理,采取“掛圖作戰”“局包社區”結對協作方式,推廣“六方協調機制”“物業聯盟”等多方聯動協商機制,建立物業企業信用評價“紅黑榜”,實現物業管理“三率”全部達90%以上。實施“一小區一策”,在20個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試點。探索“片區化”管理模式,以街、區為管理單位引進物業服務企業,解決城市“孤樓”管理問題。

深入推進垃圾分類落地見效,開展黨建引領“三創三爭”活動、黨建引領垃圾分類“綠色首善”躍升行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各級黨組織黨員在落實垃圾分類、投身志愿服務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針對平房區、樓房區不同特點,分別采用“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清運方式。面向居民開展“21天習慣養成日”“達人選拔賽”,開發方便居民投放垃圾的“破袋神器”“自動開蓋”設備。

加強基礎保障

健全社區治理支持體系

東城區堅持夯實基礎,從智能化建設、應急體系、法治保障三個維度為社區治理提供支持。

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推進社區數據匯聚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了全區人、地、事、物、組織、寵物、車輛七大類,164小類社區數據全部匯聚,實現民情管理、決策分析、為民服務的可視化、高效化、個性化,數據共享機制有力支撐了社區防疫力量分配、垃圾分類點位分布、人口普查、社區規模調整界屬劃分以及“兩委”換屆民情摸底等工作。依托智慧平安小區建設,加快推廣電子出入證、電子測溫等防控科技手段,優先在老舊小區安裝智能門禁,推進聯防聯控常態化。截至目前,全區共建設完成智慧平安小區403個,全覆蓋(含平房院落)完成率為42.74%。

在社區應急體系建設方面,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和應急儲備物資調撥機制,加強街道應急小分隊建設,所有社區均制定應急工作預案。

在社區治理法治保障方面,積極開展對區、街道、社區三級實體平臺接待群眾的法律服務,有效結合法治宣傳教育、人民調解、法律援助辦案、社區法律顧問咨詢等各項工作,做好三級網絡線下法律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