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欣
北京市引導動員社會組織參與對口扶貧支援工作,成效顯著。北京的實踐,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結構”在集結社會力量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正是結構性的力量,讓社會組織能充分凝聚資源、整合力量,發揮出規模效應,勁兒往一處使,成功助力對口支援地區脫貧。
“結構”力量來源于社會組織聯合黨委的政治凝聚。52家社會組織聯合黨委是按照行業、類別、領域組建的,每家聯合黨委覆蓋了50個左右行業性質相近的社會組織,讓這些社會組織從分散的狀態進入組合的狀態,彼此擰成一股繩,形成集團式結構,可以成建制地融入到決戰脫貧攻堅的對口扶貧支援工作中來,瞄準同一個目標發力。這樣的結構變化,是以黨建引領為保障的,“結構”的力量源于黨組織的政治號召和凝聚。
“結構”力量來源于“1+10”樞紐平臺的專業凝聚。北京市精選出11家社會組織,作為協調和聯絡中心,負責全市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組織、協調、服務等輔助性工作。廣大社會組織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在同一個協調和聯絡中心周圍聚集,共同聚焦同類地區的同類扶貧項目,搭建起社會組織脫貧攻堅與政府行政體系有效對接、協調推進的專業化工作體系,在專業化旗幟下結構性凝聚了專業而精銳的社會組織扶貧力量,更容易實現某一方向的扶貧成效突破。
2020年系列“專項行動”突出發揮了結構性凝聚力。北京市將脫貧攻堅工作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疫情防控工作統籌結合,在捐資助學、助力新疆扶貧、產業、就業、消費扶貧等領域陸續推進五大專項扶貧行動,通過設置項目,動員引導相關領域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實際上是從黨委政府統籌和專業化資源集中兩個維度上進行的一次“結構”力量匯聚,充分展現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首都強大動員力的區位優勢。
在某一確定時空中,社會組織數量、規模是有限的,而根據一定規律把社會組織進行科學組合、編織,形成不同結構,就可能產生集團效應,迸發出巨大社會力量。這就是北京社會組織參與對口扶貧支援工作給我們的啟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