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昕
自從家門口有了“聚善空間”,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北站社區居民王女士便經常光顧。“就拿煲湯來說,這兒的材料品質又好又便宜,不但實惠還支持了扶貧工作,很有意義。”王女士樂呵呵地說。
“聚善空間”通過引入龍華對口幫扶地區的農產品,在為社區居民提供綠色生態果蔬的同時,助推精準脫貧。這個“空間”,既是存儲慈善物資的場所,還是聚合公益服務的樞紐,更是傳播公益理念的平臺。它與“聚善日”“聚善義工”、社區基金一起構成龍華區動員全民參與脫貧攻堅、參與公益慈善的亮麗名片。
讓“隨手慈善 人人慈善”從愿景變為現實
社區既是慈善資源的需求方,也是慈善資源的供給方。“如何把社區里的慈善資源激活起來,做什么樣的慈善”是龍華從2011年建區之初就提出的問題,8年來,探索一直在路上。
“龍華區是深圳的產業大區、人口大區,一方面,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比例倒掛,高達10∶1,人口流動頻繁,街坊鄰里交流少、社區事務參與少、居民慈善意識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建區時間短,慈善工作網絡不完備,缺乏專業人才,志愿力量薄弱,基層資源未能有效開發利用。”龍華區民政局慈善工作負責人鐘燕說。在認真分析了制約全區慈善事業發展的癥結后,圍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工作主線,該區從社區建設著手,設計“聚善家園”項目,引導社區居民進行持續性的小額捐贈,激發居民參與活力,逐步實現人人能參與、隨手可慈善。
2017年12月,“聚善家園”項目正式啟動,通過一個“聚善日”、一個“聚善空間”、一支義工隊伍、一支社區基金這“四個一”,搭建“隨手慈善、人人慈善”的社區居民互助公益服務體系。同時,以黨建為引領,將黨組織活動與社區活動結合,慈善文化活動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為慈善公益把脈掌舵。2019年5月,該項目獲評深圳市關愛行動“十佳創意項目”。
“公益慈善不只是捐錢,還可以捐物、捐時、捐空間,項目對這些資源都進行了銜接設計。”鐘燕說。
用四個一畫出聚善同心圓
“媽媽,我也要做中國結,我要做公益。” “我要用零花錢為山區孩子捐一個書包。”9月7日下午,龍華區99公益日暨“聚善日”活動啟動儀式在壹方天地主會場舉行。在慈善集市,很多市民尤其是孩子們踴躍參與中國結、彩蛋畫、書法扇畫等工藝品制作,當天所有非遺工藝品義賣收入,全部用于項目捐贈。
“我們把每月最后一個周日定為‘聚善日’,在各個社區動員愛心家庭、愛心企業及社會組織舉辦‘公益集市’,鼓勵居民將閑置物資義賣、互換或捐贈,培養居民的公益習慣。”鐘燕說,今年特意把8月的“聚善日”與99公益日活動合二為一,居民參與公益的熱情更加高漲。
在大嶺、北站、浪口等社區,志愿者走上街頭愛心義賣、勸募,愛心家庭將家中閑置的衣物、學習用品、玩具等,拿到慈善集市交換或售賣;在白石龍、庫坑等社區,社區黨委聯合社區工作站、社會組織、愛心商家等,開設“志愿服務一條街”,引入游戲互動、知識問答、公益義診等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每個月我都會帶孩子參加,孩子把二手書籍、玩具售賣,所得進行公益捐贈。我也會經常捐贈一些米、油等生活用品。雖然錢數不多,但現在做公益已成了我們的習慣。”白石龍社區居民張女士告訴記者。
如果說“聚善日”是龍華的社區“公益節”,那么“聚善空間” 就是愛心加油站。面對不斷增多的捐贈物資,2018年,龍華區民政局牽頭,各街道及社區提供場所,建設聚善空間,引入社會組織作為主體,利用智能系統對居民捐贈的物資進行規范化管理。空間還提供1個-2個公益性崗位,幫助解決困難群眾就業難問題;建立“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展示及義賣社區殘疾居民及困難家庭制作的手工藝品等,傳達慈善理念,提高社會各界對困難群體的關注度。
在龍華,“聚善義工”改變了慈善公益的傳統概念,慈善不再是施助者對受助者的幫助,受助者也成為公益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各社區組建起公益志愿隊,鼓勵社區居民尤其是困難群眾加入,對志愿者開展的家電維修、物資整理等服務量化積分,按分值在“聚善空間”兌換物資,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讓慈善成為一種風尚。
如何讓社區慈善可持續發展?社區基金應運而生。龍華區借助專業慈善組織的公募資質,設立社區互助基金,在社區黨委的統籌下,多元籌措資金,增強“造血”功能,并采用項目運作方式優化社區公益服務,取之社區、反哺社區。
“‘聚善家園’有載體、有空間、有隊伍、有資金,是一個完整的社區慈善體系,一個慈善捐贈的閉環,一個聚善的同心圓。”龍華區民政局局長潘蕓如是總結。
社區慈善在聚合中彰顯強大能量
有這樣兩組數據對比:6.8萬人次、147萬元,62.8萬人次、2733.49萬元,人數相差近10倍,資金相差近20倍。前一組是2018年99公益日期間,龍華區慈善會社區扶貧項目的參與人數和籌款總額,后一組則是今年的數字。兩組數據天壤之別,改變卻只在一年間。這是盤活社區慈善資源、聚合公益能力的效果。
“赤嶺頭支持、茜坑支持、新瀾支持、新田支持、黎光支持、大水田支持、元芬支持……”近日,龍華區“聚善家園”微信群被 “愛心支持”刷屏,一筆筆善款從30家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匯聚而來,為民治街道北站社區的殘疾獨居老人劉阿姨送上關愛。劉阿姨今年72歲,肢體三級殘疾,不久前被檢查出患上骨髓瘤。突如其來的打擊讓經濟緊張又無人照顧的劉阿姨幾乎崩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工知道這一情況后緊急介入,一邊對劉阿姨開展輔導,一邊在“聚善家園”微信群發起愛心接力活動,為劉阿姨募集善款,幫劉阿姨渡過難關。鄰里相守,社區互助,點滴愛心匯成海洋!
“善”的火種被引燃,“愛”的力量在聚集
“聚”起了各類物資。人財物通過多個平臺進一步匯聚。截至目前,“聚善家園”累計開展活動1090場,直接參與人數17.54萬人次,募捐金額42.19萬元;收集捐贈物資約30噸。這些物資的80%用于社區內貧困家庭救助,10%用于義賣,還有10%輸送到龍華對口幫扶的貧困地區。
“聚”起了多個項目。積蓄善行的“慈善銀行”、舊衣分享的“愛心溫暖墻”、推動舊書循環的“愛心書架”、服務低保群眾的“慈善超市”……居民、愛心企業的公益熱情被點燃。
“聚”起了各界組織。68家社區黨群中心成為活動的依托和主導,1212家社會組織、1271家愛心企業積極參與,“聚善義工”隊伍不斷壯大,各方獻計獻策、共同謀劃、參與執行,真正形成了社會參與格局。
“聚”起了善心民心。社區黨委統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合力推動社區基金壯大,點滴愛心匯成愛的海洋,在解決社區困難居民生活、醫療、教育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居民互助與社區融合,也把黨和政府的關愛傳遞給百姓,聚起了黨心民心。
“打造‘四個一平臺’是‘聚善家園’的第一步,我們將不斷設計出更多居民簡單容易的公益參與方式,發動更多社區愛心家庭、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潘蕓表示,龍華區將進一步加強社區慈善文化的培育和引導,拓展社區慈善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社區慈善幫困扶弱、盤活資源、激發潛能的作用,在全區營造一種濃郁的人文關懷氛圍,努力建設一座“疾病相扶、困難相助、出入為友”的溫暖之城、愛心之城、文明之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