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張子龍 盛 梅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13歲的劉樂并不快樂。父母離異后,身患殘疾、生活無法自理的他跟隨父親一起生活。叛逆期的劉樂和父親說不了兩句話就吵架,這讓他一直處在對父親抱怨和對自己責備的矛盾中。
劉樂的父親也不快樂。照顧兒子讓他無法從事全職工作,打零工維持生計壓力非常大。加之他不知道怎么護理半失能的孩子,更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這讓他對生活充滿迷茫,“當時都絕望了,感覺隨時會被壓垮?!?/span>
劉樂和他父親的心理狀態,被城陽區困難群眾心理救助線上服務及時發現,進而通過街道轉介到新希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線下綜合施策、多維救助:心理咨詢師提供一對一的心理干預、社會工作者幫助改善親子關系、康復師指導專業護理技能。
“一年時間里,中心工作人員先后來了35次,把我家從懸崖邊拉了回來!”回憶這段受助歷程,劉樂父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城陽,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像劉樂和他父親一樣,正被社會救助心理服務溫暖心靈、點亮前路,就像是作家冰心筆下的“小桔燈”,不求光芒萬丈,但已然成為火種,為夜行的人驅散寒冷黑暗,讓身處困境的人感到溫暖、堅定信心、看見希望。
心理救助迫在眉睫
“社會救助是一項多維、系統的資源配置工程,物質幫扶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城陽區副區長呂永翠向記者說起開展這項工作的初衷,“只有把心理內生因素與其他外部因素相結合,改變困難群眾的精神面貌,才能使社會救助的效果事半功倍。而且,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的不斷完善,救助對象的需求向公正、尊重、發展、融入轉變,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已經成為困難群眾的積極意愿和主動選擇?!?/span>
2018年,《城陽區健康心理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由19個部門聯合印發。該方案將低保對象、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作為心理健康服務的工作重點,要求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困難群眾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紓解、悲傷撫慰、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務。
為了落實好這一方案,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服務,城陽區民政局在困難群眾中開展了一次心理健康抽樣調查。在受訪的1200多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眾中,僅有17%的人表示“對別人的另眼看待可以無所謂”,35%的人不愿意參加社會活動, 65%的人對生活不滿意、感到自卑和焦慮,67%的人睡眠質量堪憂,52%的人希望得到一對一的心理健康服務……
群眾的需求是工作的方向。城陽區民政局借著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的契機,在山東省民政廳和青島市民政局的指導下,以搭平臺、育陣地、組隊伍、建機制為思路,協同人社、衛健、工會和殘聯等部門,依靠區、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過購買服務撬動社會力量,探索出一條社會救助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子。
線上線下專業服務
《城陽區社會救助引導資金實施辦法》成為心理救助服務的推進器和擴大器之一。
根據該辦法,區政府每年拿出100萬元資金用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青島瑞陽心語心理學應用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陽心語)、新希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社會力量因此承擔了心理救助服務。
困難群眾從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領取免費的心理健康服務卡,用卡上的賬號密碼登錄瑞陽心語手機客戶端后,就能實現線上心理測試、咨詢和訓練。“測試完成后,后臺會建議輕中度心理問題人員,主動前往城陽區民政局設立的社會救助心理關愛基地,免費接受線下面對面的心理咨詢服務;對于重度心理問題人員啟動預警機制,由瑞陽心語派出心理咨詢師或轉介其他社會組織主動提供服務?!比痍栃恼Z黨支部書記蔣洪林說。
心理咨詢師馬君接待了不少來基地尋求幫助的困難群眾?!八麄儊碜鲂睦碜稍冎饕窍胝胰藘A訴。”馬君介紹,心理咨詢師會以求助者為中心,采取聆聽、區分、提問、反映、引導“五步工作法”進行疏導;心理問題嚴重一些的,再加入沙盤治療或儀器設備輔助治療。
城陽區民政局副局長王忠武坦言,心理健康不是一兩次服務就能實現的,只有開展“政府綜合施策+社會參與+家庭支持+個人努力”的多維救助,讓社會救助心理服務告別短期行為成為長效機制,小桔燈才能常亮不熄。
多維救助效應最優
到訪流亭街道57歲的王玉梅家時,記者看到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施工隊正在對她家進行無障礙改造。年幼時經歷的火災燒毀了王玉梅的面容和雙手,但她并沒有像其他同樣遭遇的人那樣將自己捂得嚴嚴實實。
“捂成那樣多熱啊!”王玉梅開玩笑地說。她告訴記者,以前的自己不出門,總覺得人們在背后對自己指指點點,特別自卑,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靶睦碜稍儙熀苣托牡芈犖冶г?、讓我哭,指導我融入社會,改善我與人交往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就想開了,像是打開了一道門?!蓖跤衩费a充道,“而且,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政府幫我把大事都操心完了;街道‘藍馬甲’‘紅馬甲’一直幫襯著小事,你說我干嗎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去鉆牛角尖,讓自己不痛快啊。”
這幾年,隨著山東省著力打造“陽光救助、溫暖救助”品牌,以及青島市《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建立大救助機制的意見》的出臺,城陽區“擴廣度、提精度、增密度、加力度、轉態度、升溫度”的社會救助模式得到扎實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在青大學生、支出型困難家庭被納入社會救助;臨時救助特殊情況可“一事一議”,救助金額達3萬元;低保和特困審批權限下放街道,辦結時限縮短到15天;600人組成的“藍馬甲”信息員隊伍主動及時掌握困難群眾情況,幫辦代辦各類政府事項申請;“紅馬甲”海鷗服務隊專注于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困境兒童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會支持;區級每年投入社會救助資金9000萬元以上,救助困難群眾9萬余人次……一項項扎實的措施不斷提高著困難群眾心里的獲得感。
王玉梅拿出低保金發放存折,“你看,救助金每年都漲,殘疾人兩項補貼也漲,看病報銷得多,現在又住上了保障房,我心情可好呢,不怕別人盯著我看?!?/span>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