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南是農業大省,亦是人口老齡化大省。面對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湖南各級各地加大政策供給、激發市場活力、創新發展模式,聚焦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從供給側強化各層次養老服務的協調性、有效性,為“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積蓄了勢能、積累了經驗。本期專題,聚焦湖南的養老服務的創新做法,展示養老服務經驗,供參考借鑒。
本報記者 王 銘
全面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任務。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圍繞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錨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部署,加快推進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提質量、促發展等綜合施策、系統發力、真抓實干,為全省1288.8萬老年人帶來了更加幸福的晚年。
制度保障夯基 行動落實有力
11月14日上午11點30分,在攸縣丫江橋鎮仙石村日間照料中心,一輛送餐車從中心出發,正將30份分裝好的飯菜送到留守、高齡等老年群體手中。說起助餐服務,76歲的王麥英老人笑容可掬,“我們老兩口腿腳不便,子女都在外務工,村里從去年3月啟動的助餐服務真是解決了大問題。這一頓飯,我們只花了8元。”
將養老服務送到家的還有常德市打造的“云看護”平臺。家住桃源縣漳江鎮漁父祠社區72歲的覃桂玉老人,通過穿戴設備緊急預警,在摔傷后及時獲得了平臺鏈接的醫院診療、康復服務。如今,隨著“云看護”的廣泛運用,老人家中不僅多了一位“監護人”,還有了訂制特色醫養服務的多種選擇。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無論是在農村開展暖胃暖心的助餐服務,還是在城市快速推進的“互聯網+養老”,都是湖南奮力推動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湖南省委、省政府從源頭上強保障順機制,將社會養老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真抓實干督查激勵機制、鄉村振興戰略考核等范圍;省人大、省政協將其列為年度重點建議提案,整合各部門政策資源共同推進;各市(州)黨委、政府強化真抓實干,納入縣(市、區)班子年度考核,推動各地在產業立市、產業強縣中,優先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發展格局。
湖南省民政廳副廳長蔣建華說,正是靠著統籌城鄉養老服務發展的系統思維,湖南在精準掌握區域養老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強化政策落實、優化供給結構、細化服務標準,厘清政府、市場、社會、家庭的責任邊界,重塑養老服務的內涵與形式,讓“人民至上”成為“幸福夕陽”的生動注腳。
實干回應關切 創新激發活力
民生所盼,是發展之基。最新數據顯示,湖南6918.4萬人中,有60歲以上老年人1288.8萬人,占比18.63%,比“十二五”中期的15.56%增加了3個百分點。面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現實問題,湖南注重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通過實干創新、積極行動回應社會關切。
用延伸到家門口的服務承載需求,讓每位老人安心靜心舒心,是湖南省12個被納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的共同目標。長沙市按照“政府推市場運作、機構向社區延伸、運營由品牌連鎖”的工作思路,已經促進多種養老服務形態聚集、融合、創新發展,讓老人養老變“享”老。資興市采取“政府引導、民建公助、社會運營”的方式,通過“專業養老服務機構+村(社區)”的運營管理模式,上門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實現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品牌化。
推進公辦機構改革與支持民辦機構發展雙向發力激發創新活力。湖南探索推進“敬老院職業院長”制度,鼓勵64所公辦養老機構實行公建民營,指導全省所有鄉鎮敬老院完成事業單位法人登記,保障運轉工作經費,解決長效發展問題。同時,通過成立全省社會養老、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社區文化養老等四大孵化基地,建立養老機構建設補貼、運營補貼、機構責任險補貼、消防補貼等四大補貼制度,探索通過銀行流水、預期收益等作為信用抵押物獲得信貸支持,多渠道解決“融資難”“信貸難”等問題。還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為全省民辦機構發放疫情防控補貼2400萬元,減免76家機構房租、稅費等1000多萬元。
為了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養老服務模式,湖南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機制,依托管理服務平臺,建立信息臺賬,對留守老年人定期巡查率達100%。還在31個縣(市)開展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石門縣“助急、助餐、助醫、助潔、助購、助樂”的“六助養老”服務,湘潭縣“農村居家養老、鄰里互助養老、鄉鎮敬老院集中照料護理、縣級福利中心兜底養老”的“蓮湘頤老”模式,正在全省鋪開。
完善質量體系 保持發展定力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湖南注重基礎建設和服務質量雙向提升,通過把信息化、智能化技術以及人文關懷充分融入到養老工作中,形成一條有溫度、有精度、有速度的養老服務主線。
在永州,各地強化融合發展理念,打造養老服務聯合體,讓有限空間中蘊含無限服務。通過在市、縣(區)福利中心分別建立1個養老服務信息指導中心,引進品牌機構負責運營,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信息技術手段,充分融合本地醫療、家政、物業、文化等各方面資源,構建起線上線下服務體系。
擁抱新技術也釋放出產業發展乘數效應。株洲市開展“互聯網+”行動,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通過建立互聯網養老服務超市,將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助潔、助行、代辦等基本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心理咨詢、志愿服務、社會工作等公共服務裝進信息平臺,實現“網上下單、網上查詢、網上對接、網上結算”。
發展的過程也是補短板的過程。近年來,湖南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分級分層開展機構等級評定,投入6億多元提升機構服務質量;成立湖南養老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出臺養老服務標準13項,系統規范能力評估、生活照料、安全生產等管理范圍制度20多項;為補上人才缺口,還建立了省、市、縣、機構四級培訓體系,每年舉辦全省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年均現場培訓超過萬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