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貴州民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扶貧”戰略決策部署,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切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交出合格答卷。
著力“四個兜底” 全面落實民政兜底保障
著力健全社會救助管理機制,努力兜準底。健全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銜接機制,做到符合條件貧困人口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84.01萬人,納入民政兜底保障183.27萬人,占總數的23.4%。健全以收入核查為核心的對象認定機制,做到準確公正確定低保對象和保障待遇,嚴格按照“三環節十步驟”的審核審批程序確定低保對象和保障待遇,運用大數據手段有效遏制“錯保”問題,依托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構建社會救助主題數據庫,形成覆蓋省、市、縣、鄉四級,實現低保數據與公安、市場監管、扶貧等11個部門的28類信息互通共享、自動比對,精準識別四級低保戶數據,對在保人員購車、購房、辦企業等情況及時進行預警,提升兜底保障能力。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274.5萬人,特困人員9.52萬人。
著力用足用好低保傾斜政策,努力兜住底。用足用好低保提標政策,2020年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45元、每人每年4318元。用足用好“單人戶”施保政策,全省享受“單人戶”施保政策的城鄉低保對象10.22萬人。用足用好貧困家庭支出扣減政策,對貧困家庭成員因殘疾、患病、非義務教育階段等增加的剛性支出,以及實現就業創業必要的交通費、通信費、食宿費等就業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時給予扣減。用足用好低保對象漸退政策,對納入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成員實現就業且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區分考取公務員、事業單位、外出務工、靈活就業、享受公益性崗位、產業幫扶等就業崗位穩定性,分別給予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救助緩退期,全省享受低保漸退政策的低保對象9.81萬人。落實好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移民低保待遇接續,對已經落戶或辦理居住證、“易地扶貧搬遷市民證”的搬遷群眾,依規納入安置地城市低保。截至10月底,全省先后將38.5萬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移民納入城市低保保障范圍。
著力強化特殊群體兜底保障,努力兜牢底。加大對低保對象中特殊群體的保障力度,對重病患者、殘疾人、老年人、在校學生等特殊群體實施分類施保,在補差發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礎上,再按當地低保標準的10%-30%增發特殊困難補助金。目前,全省城鄉低保對象中有169.5萬人享受分類施保,占總數61.7%。加大對特殊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力度,全省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平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906元,集中養育和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600元、每人每月1050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助費標準為每人每月1050元,一級、二級殘疾人照料護理補貼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每人每月50元。加強急難救助工作,全面建立以發現、認定、快速響應、社會力量參與為主要內容的急難救助工作機制。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實施急難救助1790例,支出資金2719.5萬元。集聚慈善資源對貴州深度貧困地區開展精準扶貧,共募集社會捐贈款8101.69萬元。
著力抓緊抓實行業掛牌督戰,努力兜好底。組建12個掛牌督戰隊,廳班子成員、廳機關各處室和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督戰。廳領導帶隊赴“9+3”縣開展實地督戰90余次,12個督戰隊分赴包保縣實地督戰8次以上。緊盯重點群體開展掛牌督戰,緊盯防止因疫致貧返貧開展掛牌督戰,全力打好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政策組合拳,將1.74萬名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納入低保,對城鄉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14.6萬戶次、發放臨時救助金1.68億元。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今年以來共向民政對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6.43億元。緊盯防止因災致貧返貧開展掛牌督戰,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共將3.33萬名受災群眾納入低保,對1.88萬戶受災家庭實施臨時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1841萬元。對各渠道反饋和自身排查發現的涉及民政兜底保障問題,建立縣級和省級問題整改“雙臺賬”,狠抓問題整改“雙銷號”,及時進行全面整改。
追趕“銀發浪潮” 全力打造健康養老產業
政策支撐力度不斷加大。重點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養老服務市場投融資、養老機構登記許可、備案監管、智慧養老、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標準規范等方面的政策設計。牽頭擬制《貴州省養老服務條例(草案)》《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為養老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全省共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鄉養老機構1581所(其中民營養老機構268所)、559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51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5044個農村幸福院、775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在每個縣抓緊建設1所具備照料護理失能半失能老人功能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民政部、財政部組織開展試點成果評審驗收工作,遵義市被評為優秀并給予100萬元獎勵,畢節市評為合格。
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命名授牌10個養老服務示范園區、5個健康養老小鎮、5個產業集聚區、20個示范性養老機構。全省所有養老院與醫療機構開通綠色通道,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院超過400家,建成91家醫養結合機構,實施“面向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飲食語言理解與健康數據感知服務機器人研發”項目,組織申報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0年版)和第四批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試點。召開全省康養產業現場觀摩暨項目推介會,簽約34個項目,投資額768.2億元;發布全省9個市州共163個健康養老項目;與中國銀行貴州省分行簽署“養老+金融”深度融合戰略合作協議;對全省5個康養小鎮、5個康養產業集聚區、10個示范養老機構進行授牌。
發展條件不斷改善。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先后與中國康養、國投健康、泰康人壽等20余家國內康養知名企業對接洽談;各級民政部門克服疫情影響,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面向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廣泛開展招商。全省共簽約健康養老產業項目105個,開工56個,建成投產15個,合同協議金額1127.8億元,到位資金123.2億元。全省福彩公益金55%以上用于支持發展養老服務,發放各類養老補貼從2016年的5.44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2.66億元,惠及82.47萬老年人。成立貴州省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基金,獲得世界銀行3.5億美元、法國開發署1億歐元聯合融資結果導向型貸款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布中國銀行支持貴州省養老服務行業持續發展的專屬金融方案。人才建設方面,依托省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省內職業院校、法國開發署技術援助,開展政府行政人員、養老機構管理人員、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養老業務知識培訓,每年培訓2000余人。
示范創建逐步顯現。大力扶持打造多元養老模式,總結推廣先進典型案例,推動形成養老新業態、新模式。涌現出“住、養、醫、護、康”相融合多個養老典型示范項目。在醫養康養結合方面,烏當區東風醫養健康小鎮在養老護理、醫療服務、生態養生、健康管理、運動休閑等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在醫養結合方面,貴陽市曜陽養老服務中心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方面實現了有機融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列入全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在公建民營方面,云巖區中心敬老院建立了養、護、醫、教、研一體融合發展機制。
開放合作逐步推進。法國開發署贈款78萬歐元為貴州省提供為期三年的養老領域技術援助,2019年、2021年在本省舉辦中法養老服務國際交流會,法國公共衛生高等研究學院、法國國際技術援助專家局派專家開展養老服務行業管理、護理人員師資培訓。貴陽市引進德國蕾娜范集團落戶烏當區,黔南州引進美國養老運營服務商魅力花園落戶中鐵國際生態城·太陽谷。
聚焦困難群體 抓實基本民生保障
兒童福利保障穩步推進。加強孤兒服務保障,實現基本生活、醫療康復、教育資助、監護照料、關愛服務“五個全覆蓋”。制定孤兒 2020 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額資助政策,明確孤兒城鄉居民醫保參照特困供養人員資助政策,由醫療救助基金全額資助,并享受相應醫療救助政策待遇。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項目。按照每人每年1萬元資助標準發放孤兒助學金,幫助年滿 18 周歲在普通高校、中(高)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孤兒順利完成學業。指導鄉鎮(街道)配備兒童督導員、村(居)配備兒童主任1.9萬名并實行實名制管理,支持“9+3”貧困縣(區)舉辦9期培訓班,培訓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1800余人。
流浪乞討人員妥善救助。爭取省政府同意成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強化協作配合,共同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開展“救助服務質量大提升”“寒冬送溫暖”等工作,有效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權益,防范風險隱患,堅持杜絕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事件發生。截至11月底,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7368人次。
殘疾人福利逐步提高。下撥2020年省級殘疾人補貼補助資金1.32億元。實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自實施以來的全省首次提標,對34.4萬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對37.36萬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全省新納入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2.88萬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1.98萬人,貧困人口中重度殘疾人“單人保”政策4216人。在全省范圍內確定“福康工程”項目定點醫療機構37家,定點假肢矯形器配置機構2家。向符合條件的1061名殘疾人配置1420臺(件)輪椅、拐杖、助行器、護理床等康復輔助器具,組織各定點醫療機構對108人進行術前適合性篩查。
殯葬服務管理扎實推進。今年,殯葬領域共獲得國家專項債券資金項目18個,共計11.73億元。開展殯葬領域專項排查和鞏固提升行動,有效開展安葬(放)設施違規建設經營專項摸排,鞏固殯葬領域違建墓地等問題的整治成果。
婚姻服務水平不斷優化。有序做好婚姻登記,指導各地在“2020·0202”“2·14”“5·20”“七夕”等重要節日做好婚姻登記和解釋勸導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辦理婚姻登記47.36萬對,其中結婚登記34.91萬對,離婚登記12.45萬對。加強婚姻登記行風建設,開展婚俗改革試點,提升婚姻登記信息化水平。
社會力量資源充分調動。動員慈善組織參與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省慈善組織累計募集善款37593.96萬元,支出善款36214.67萬元;接收物資價值41308.5萬元,分配物資價值39059.81萬元。在第八屆中國慈展會上設置“貴州館”。實施中移動愛心行動、救急難、微笑列車、愛未來等8個慈善醫療救助項目,累計發放醫療救助金683.59萬元,救助貧困患者1425人次。爭取335萬元資金,實施2020年省級福彩公益金支持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項目。安排資金681萬元,啟動實施2020年貴州省社會工作服務“社工黔行”“三區”計劃、“牽手計劃”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參與脫貧攻堅第一批項目”。
數字民政建設能力顯著增強。堅持以社區信息化項目作為核心信息系統,逐步整合各業務系統,形成民政信息化體系。低保無紙化改革、社會組織法人庫、殯葬信息系統、區劃地名管理服務系統、婚姻登記系統升級改造、社區信息化項目被列入云網平臺統籌建設。低保無紙化項目、殯葬信息系統已投入使用,社會組織法人庫、區劃地名管理服務系統正在試運行,婚姻登記系統升級改造、社區信息化項目完成前期工作。借助外力,探索建立數據資源體系。大數據服務民政民生保障的能力明顯提升,確保將“網底”兜牢,有力助推貴州脫貧攻堅民政兜底保障的高效開展。
立足易地扶貧搬遷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工作專班,為安置區民政工作有序推進提供組織保障。成立了由廳主要領導任組長、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做到責任清晰、推進有序。
完善政策配套。先后出臺《省民政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民政工作的實施意見》《省民政廳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通知》《省民政廳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居)民委員會選舉工作的通知》《省民政廳關于抓緊抓好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移民納入城市低保工作的通知》等相關配套政策,為安置區民政工作有序推進提供政策支持。
落實后續服務保障。及時將安置區所有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按安置地標準納入城市低保,給予3個月至12個月的救助緩退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8.5萬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移民享受城市低保。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移民一次性臨時救助政策,按每人1500元的標準發放,已對148萬貧困移民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22.2億元。強化社區治理,43個縣(市、區)涉及安置區的59個街道已全部完成設置工作。指導各地完成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成立社區居民委員會441個,居(村)民小組3678個,實現安置區管理單元全覆蓋。推進安置社區民主決策制度建設,全省842個安置區已全部開展居民公約(村規民約)和居(村)務公開工作。采取統一建設方式,投入 3270萬元在全省202個易地扶貧安置區集中采購養老服務設施。加強兒童服務中心(兒童之家)功能建設,爭取省級一般財政撥款預算安排補助資金2976萬元,專項用于600個安置點(或深度貧困村)兒童之家設施設備購置,目前設備已發放完畢。加強安置點殯葬服務設施(功能)建設,基本殯葬服務功能實現全覆蓋。加強安置區信息化建設,加快安置區社區“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建設,強化數據信息共享,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減輕社區工作者負擔。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安置點社區治理,探索新的“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在全省64個安置區新設街道完成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站設立與掛牌功能全覆蓋,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開展活動登記或備案的社會組織200余家,安置點外社會組織到安置點開展活動4600余次。
(本版文圖由貴州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