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廈門”建設工作是廈門市委、市政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補齊民生短板的重要舉措。2020年以來,全市民政系統以“愛心廈門”建設為主線,統籌民政民生事業協同發展,著力構建“大民政、全服務、強監管”的民政發展新路徑,取得積極成效。
在“愛心廈門”建設工作的“五大行動、四大機制”中,民政領域牽頭實施“愛心濟困”行動、配合實施“愛心敬老”“愛心扶幼”行動,牽頭倡導“愛心捐獻”并形成機制,在著力解決群眾關切的“為難事”、社會發展的“困難事”、黨委政府的“關心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施“愛心濟困”行動
困難群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廈門市實施的困難群體兜底保障行動、一戶一策精準幫扶、全面統一困難群眾認定標準、特殊群體低保救助、收入豁免促進勞動就業等舉措,有力地提升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2020年,全市低保對象較去年新增2136人,凈增849人。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1056人,其中集中供養的773人,集中供養率為73.3%。2020年1-11月,全市臨時救助8403人次,支出臨時救助資金1496.18萬元。啟動物價上漲聯動機制,3-6月階段性提高發放標準,共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177.9947萬元,惠及135127人次。
開展孝老敬老活動
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升級
廈門市積極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年新增養老機構1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9家、農村幸福院34家,新增各類養老床位1642張(其中機構1122張,居家520張)。組織民政系統“愛心大篷車”到養老機構開展慰問,組織助老員進社區提供愛心服務。全市908位助老員已入駐525個村(居),實現了城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市級智慧養老信息平臺面向全市老年人開放,豐富的養老服務產品“超市”能夠全年提供每日24小時的在線服務,訂單種類覆蓋送餐、物業、家政、理發、出行陪護、就醫陪診、手語翻譯等項目。
開展愛心扶幼行動
兒童關愛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廈門市健全兒童福利制度,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圍,從基本生活、醫療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多方面進行保障。今年以來,已有436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實施兒童關愛行動計劃,組織“政策宣講進村居”等系列活動,開展“福蕾行動計劃”試點工作,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示范點。目前全市已申報創建1個市級樣板示范點,5個區級關愛服務特色示范點,24個兒童關愛服務鄉村基礎示范點。
建立“愛心捐獻”機制
凝聚崇德向善能量
廈門市設立“愛心廈門”建設專項基金,全市廣大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干部職工踴躍捐款,共捐款1972萬元。激勵動員社會力量投身“愛心廈門”建設,全市有6159家社會組織參與“愛心廈門”建設。發動市慈善總會、南普陀寺慈善會等30家社會組織結對幫扶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捐贈款物合計700余萬元。發動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愛心捐贈”活動,市紅十字會、市慈善總會等14家慈善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公開募捐,接收社會捐贈資金9595.75萬元、物資價值6554.43萬元;全市320家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行動,組織捐款7140.44萬元、捐贈物資1.4億余元。
打造服務品牌
志愿服務邁入專業化發展階段
廈門市發揮計劃單列市立法優勢,將志愿服務納入法治化軌道。目前,《廈門經濟特區志愿服務條例》已列為市人大立法正式項目并順利通過市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審議,該條例預計年底前審議通過。全市已有網上實名注冊志愿者80.45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75%。志愿服務品牌豐富多彩,在福建省第三屆“善行八閩——公益慈善項目大賽”暨慈善成果展中,廈門市共有39個項目參賽并獲獎,其中一、二、三等獎各2個,參賽和獲獎數量位居全省之首。開展民政愛心結對活動,組建“民政青年幫幫團”,民政局系統41名處級以上干部及13個基層黨支部結對幫扶74名特殊困難群體,發放慰問金、慰問品57446元。志愿服務正成為“愛心廈門”的一張新名片。
2020年民政亮點
■ “智慧民政”為民便民
著力打造數據共享、分級管理、安全可靠、靈活擴展、面向應用的智慧民政指揮平臺。2020年新建了廈門市養老服務與監管信息平臺和廈門市社會救助服務平臺,率先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 審批服務全程網辦
搭建“不見面審批”平臺,施行全流程網上辦理、雙向快遞審批服務,審批“即辦件”事項比例達64%,“一趟不用跑”事項比例達100%。
■ 打造社會救助“四個零”模式
建設全市統一集中的社會救助服務平臺,打造廈門社會救助“四個零”模式,即“零跑腿辦事”“零距離服務”“零延誤辦理”“零容忍監管”,切實提升社會救助監管和服務能力。新平臺已通過正式驗收,將于年底前正式上線運行。
■ 建設養老服務示范城市
著力打造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示范城市,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設驗收獲評“優秀”。全市現有養老機構40家,街(鎮)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39家,農村(含村改居)幸福院181家,居家養老服務站387家,各類養老床位總數15495張,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達41張,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 社會工作服務全面推進
鼓勵社工專業人才創辦民辦社工服務機構,推進市級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孵化基地規范化管理,全市機構數量增至118家,占全省總數的32%。
■ 社區治理不斷創新
倡導和樹立“遠親不如近鄰”觀念,打造和推廣“千戶訪、百事幫、萬家和”群眾工作法,打通黨群關系“最后一米”。健全“社區+社工+志愿者+居民(臺胞)+N”的“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機制和社區“微治理”模式,實現居民、組織就地就近整合共建、聯動共治、資源共享。
■ 加大社會組織監管力度
加大社會組織監管力度,及時整治問題社會組織,指導13家社會組織完成注銷,16家社會組織按要求整改,5家社會組織被列入活動異常名錄。公示167家市級行業協會商會、43家異地商會涉企收費清單。
■ 民政專項工作扎實有效
全年救助生活無著人員1818人次,尋親成功199人。新命名地名131個,形成標準地址庫,數據量達451萬條。完成人文公園(城市公益性公墓)項目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設計。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