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樓喻剛 楊葛凡
今年以來,浙江省立足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大背景,以社會救助數字化改革為契機,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統高起點建設基礎,按照民政部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建立由“一庫、一網、一平臺”組成的低收入人口智慧幫扶體系,打造助力共同富裕的“浙江樣本”。
多渠道匯聚
分層分類建成低收入人口基礎數據庫
建設低收入群體數據庫,實現數據定期上傳匯聚,是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的重要基礎。浙江以省大救助信息系統為技術支撐,通過自動獲取、交換調取、發現錄入等方式,建成低收入人口基礎數據庫,并實現實時動態更新。
一是分層分類建庫。一方面從省大救助信息系統民政救助功能模塊中實時自動獲取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對象、特困人員供養對象和臨時救助對象,集成在冊救助對象數據;另一方面依托“幸福清單”,定期從省公共數據平臺交換調取困難職工、困難殘疾人、住房教育等專項救助對象和專項救助拓展保障對象信息,連同民政部門救助審批未通過、新近退出救助對象和主動發現錄入等對象,匯聚形成疑似困難對象數據,進行分層集成,為動態監測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暢通主動發現的補充渠道。開發“幸福碼”,設置低收入群體信息報送功能,暢通非在庫疑似困難對象主動發現渠道。“幸福碼”以二維碼為標識,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困難群眾、社會救助經辦人員和第三方均可通過移動端的“浙里救”、支付寶、微信等應用平臺自主掃碼注冊獲取。各級單位、組織、機構或個人一旦發現疑似困難對象,均可登陸“幸福碼”通過主動發現模塊,錄入信息并及時上傳。省大救助信息系統對主動發現數據及時響應,發出核實處置指令,并按要求反饋處置結果,實現“閉環”。
三是拓展重要信息的匯聚渠道。梳理易返貧致貧人口和支出型貧困人口的致貧信息,如高額醫療費用支出、新增殘疾人、25-50周歲死亡人員、新增失業人員等信息,在定期入戶調查、探訪關愛、第三方機構開展社會救助服務時重點排查,在部門信息互通共享時重點關注,在群眾反映和信訪時重點核實,廣泛拓展低收入群體信息匯聚渠道,確保“應入盡入、不漏一人”。據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浙江全省共有231.94萬低收入群體入庫,占戶籍人口的4.85%,其中在冊救助對象有81.76萬人、疑似困難對象150.18萬人。
多維度監測
互通共享織就低收入群體安全保護網
對低收入群體開展動態監測,對存在致貧風險的對象進行預警提醒和及時發現,是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的關鍵環節。浙江從線上、線下兩個角度發力,雙管齊下積極探索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為低收入人口織就一張“安全保護網”。
一是線上預警,實時監測。根據低收入群體的類別對其進行分類監測。針對在冊救助對象,省大救助信息系統自動定期發起復核,對經濟狀況異常的家庭,進行預警提醒;針對疑似困難對象,定期同婚姻、死亡、高額醫療費用等數據進行碰撞比對,若發生變化或異常,實時預警提醒,推送線下調查核實。2019年以來,已為民政、教育、住建、殘聯、總工會等8個部門累計進行了683.58萬人次的線上核對,檢出異常率為22%,節約低保金支出7.8億元。
二是線下走訪,補充監測。建立完善入戶調查工作機制和困難群眾探訪關愛制度,根據救助家庭人口、收入、財產等狀況,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入戶調查,動態掌握變化情況。同時,根據困難群眾探訪關愛制度,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按照救助對象的困難和風險程度,設置周、月、季等不同周期定期探訪,及時掌握低收入對象動態。
三是自主申報,主動監測。群眾可登錄“幸福碼”自主預判功能,在線回答涉及家庭收入、財產、人口和支出等12個問題,即可即時預判其是否屬于疑似困難對象,實現主動監測。
多主體幫扶
整合資源打造低收入人口智慧救助服務聯合體
實現低收入人口申請、核對、認定、救助(服務)、監測“一個流程”管理、“一件事”辦結、“一站式”服務,是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的目標要求。多年來,浙江始終注重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社會救助領域的應用,自2017年省大救助信息系統投入應用以來,經歷了三次迭代升級,極大提升了社會救助工作智慧化水平,為打造低收入人口智慧救助服務聯合體提供了平臺支撐。
一是整合政府資源,推動救助“一件事”改革。整合各社會救助部門的制度政策,由省民政廳牽頭,聯合教育、住建等10個部門,將民政救助、住房等專項救助和電力減免等14個事項集成“一件事”,統一線上申請端,對困難認定后的救助申請事項實現“一件事”轉辦,將原來需要多頭跑、多頭申請的事項,簡化成“一件事”惠民聯辦,推動分散型救助向聯合型救助轉變。
二是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助聯體”建設。在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由民政部門牽頭,協同社會救助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立足未來社區和數字鄉村,鏈接政府、社會、市場各方資源,共同打造 “智慧救助服務聯合體”。預計到今年底全省將建成實體“助聯體”20余家,目前已有12家正式運營,還有10多家虛擬“助聯體”正在建設中。已有近30余個由第三方執行的社會救助服務項目進駐“助聯體”,為當地低收入群體提供物資幫扶、技能提升、心理疏導、陪伴關愛等服務。“助聯體”通過資源鏈接、供需匹配、線上線下聯動,讓“物質+服務”的救助新模式逐步實現常態化、長效化,讓救助更加充分,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