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始終把民生底線兜準兜牢兜好
——山東民政創新開展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工作綜述

時間:2021-05-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張子龍 張 強

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礎上,山東省民政部門創新開展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工作,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尤其是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把民生底線兜準兜牢兜好,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送溫暖、解難題。

走訪慰問丈量民情摸底數。今年4月以來,山東民政系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開展了“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各級民政系統黨員干部走村入戶看望慰問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詳細了解社會救助政策落實情況以及目前存在的具體困難,幫助困難群眾協調解決實際問題。截至目前,全省共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8萬多人,支出慰問資金279.3萬元,解決政策性問題171個,通過“一事一議”解決個案性問題166個。

數據比對預警風險兜底線。山東省民政廳省級智慧救助數字平臺投入使用,實現12個部門的31個救助事項“一門受理”,聯通17個部門的50類數據實現“一鍵核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多部門大數據比對分析,及時發現“沉默的少數人”并預警。與扶貧等部門建立數據監測機制,對未納入民政社會救助保障范圍的易致貧返貧人口進行摸底排查,將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范圍。與醫保部門建立個人自負醫療費用信息共享機制,將自負費用較大的人員名單推送至基層,指導基層按規定落實相關救助政策。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進行數據比對,篩查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中的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傷殘軍人等4.5萬余人,指導基層民政部門做好情況排查、走訪慰問工作,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提升標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根據山東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民政廳聯合財政廳印發《關于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平的通知》,將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救助保障標準在2020年底的基礎上再提高10%。截至2021年4月底,山東省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了每人每月766元、587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075元、818元。同時,持續落實好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人員單人保政策以及低保漸退、收入扣減等政策;對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人員做到“愿進全進”;全面落實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提高臨時救助時效。

豐富服務傳遞關懷送溫暖。不斷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模式,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方面,各地按照有照護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探訪、有動態管理、有應急預案的“五有”工作要求,壓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責任。山東省民政廳還在全省范圍推廣了“海螺姑娘”“E照護”等經驗做法。此外,開展了特困人員監護試點、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最美照護人”推介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關心關愛特困人員的濃厚氛圍。在社會力量參與方面,開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優秀項目評選,各地救助品牌不斷涌現,比如濰坊市“點亮鄉村·光彩照明”公益活動,向困難家庭捐贈太陽能庭院燈;青島市城陽區“小桔燈”心理救助項目在全省推廣,將心理關愛的陽光播撒到困難群眾心中。

改革創新打通堵點提質效。目前,山東省136個縣(市、區)全面完成縣級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委托下放鄉鎮(街道)工作,社會救助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136個縣(市、區)成立了社會救助服務中心、1822個鄉鎮(街道)成立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綜合服務平臺、5.2萬個村(居)設立了社會救助工作站(點),配備村居(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6.06萬人,為困難群眾服務的工作網絡日益健全。各地圍繞“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積極打造當地社會救助改革創新亮點。濱州市完善“e家大救助”,對社會救助業務全流程再造;濟寧市打造“濟時救”,聯合12個部門健全困難人群監測預警機制;泰安市“泰好辦”自助服務終端已覆蓋全市,困難群眾可在社區終端機上自助申請社會救助業務;利津縣試行“醫療陽光救助”,為全縣特困人員、孤困兒童等建起醫療綠色通道。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1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