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為基本民生事業寫下更溫暖注腳
——我國殯葬事業七十年發展綜述

時間:2019-09-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包 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質量殯葬服務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社會期盼增進民生福祉,也期待殯葬工作為基本民生事業寫下更溫暖的注腳。

  走向文明生態、以人為本

  70年砥礪奮進,我國殯葬領域發生了滄桑巨變,殯葬事業朝著文明生態、以人為本、健康有序的方向邁進:

  ——從早先設施簡陋的火葬場,到如今寬敞明亮、設施先進、服務暖心的現代化殯儀館;

  ——從碑石林立的傳統墓地,到綠草如茵、景致優美的人文紀念公園、生態旅游陵園,到采用信息化系統管理有序的現代化骨灰堂;

  ——從煙氣直排的火化爐,到加裝尾氣處理裝置的智能環保火化機,行業為守護綠水青山擔當社會責任;

  ——從一些從業人員態度冷硬,到普遍認識到殯葬是服務生命的崇高事業,樹立尊重生命的職業價值理念,賦予逝者和生者更多人文關懷;

  ——從簡短倉促的“一三一”告別模式(轉一圈、鞠仨躬、看一眼),到推行充滿人性溫暖的故人沐浴、守靈、家庭追思會、入爐儀式等豐富多樣的現代文明喪葬禮儀;

  ——從傳統墓葬的大碑大墓,到海葬、樹葬、壁葬、花壇葬、生命晶石微占地葬等節地生態葬式層出不窮,墓地越來越小,生命文化內涵卻不斷擴容;

  ——從“殯葬不過是燒燒死人、埋埋死人”的低技術含量服務,到“互聯網+”、3D打印、機器人消毒等現代科技與傳統殯葬業完美融合;

  ——從單一推行火化,到探索殯葬禮俗改革,倡導厚養禮葬,在促進鄉風文明中助力鄉村振興……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殯葬事業日益打破故步自封的舊格局,緊跟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步伐,努力改革創新,一步步朝著保障群眾逝有所安的目標邁進。

  改革腳步凝聚著時代力量

  70年來,中國殯葬先后經歷了改造舊殯葬業建立新業態、新秩序,奠定殯葬改革思想基礎,火化設施低水平高速度增長,改革開放后建章立制奠定殯葬工作基礎,新時代呼喚殯葬治理現代化、催生高質量發展等階段。

  1950年-1955年,我國著力改造舊殯葬業,建立殯葬新秩序。在農村,配合土地改革運動,群眾“遷墳置地”“開荒擴田”;在城市,配合愛國衛生運動,從公墓、寄柩所、寺廟等遷棺,并取締或改造舊的杠房杠業,設立殯儀館、火葬場、殯儀服務公司等。截至1956年底,上海市殯葬服務機構達216家,北京市達39家。

  1956年,毛澤東等151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簽名倡議實行火葬,奠定了殯葬改革的思想基礎。此后10年間,在農村倡導火化的同時開展平墳運動,向墓地要耕地;在城市則設立火葬場,號召公職人員去世后火化。截至1966年底,全國有火葬場87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1966年-1976年,火化設施低水平高速度增長。全國大力興建“5個人、5畝地、5萬元”的“三五場”或“8個人、8畝地、8萬元”的“三八場”,火葬場數量從1966年的87個增至1979年的1608個,火化設備為燃煤爐、高煙囪,環保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改革開放后,殯葬工作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奠定工作基礎,推動殯葬事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198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是首個殯葬法規性文件。1997年,國務院頒布《殯葬管理條例》,是首個殯葬行政法規。《公墓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的出臺則催生了公墓在20世紀90年代的迅猛發展。1991年,《民政部殯葬設備科研與生產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出臺;1989年,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成立,為殯葬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2年,全國有30個省份實施了惠及低收入群眾的惠民殯葬政策,在殯葬領域有力增進了基本民生福祉。

  邁入高質量發展新

  進入新時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殯葬改革和殯葬事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助推殯葬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一系列改革舉措連續出臺,將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中辦、國辦出臺《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把殯葬改革納入全面從嚴治黨重要內容作出部署,強化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在國務院第628號令廢止民政部門對違規土葬行為可以強制執法的規定后,在殯葬改革工作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引導群眾樹立正確喪葬觀,在喪葬活動中體現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發展改革委、民政部、中國殘聯聯合制訂《“十三五”公共服務兜底工程實施方案》,中央財政專項支持殯儀館和公益性安放設施建設,帶動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各地殯葬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彌補設施短板,為推進殯葬改革、提升殯葬服務水平提供堅實保障。

  《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的行動方案》等一系列制度的出臺,把握了新時代殯葬事業改革發展的時與勢,進一步明確了改革方向,增強了殯葬改革動力,激發了殯葬事業發展活力。

  開展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全國80個試點推出一批切口小、見效快的政策性創新,帶動更大范圍政策創制,如浙江推行群眾身后事一次性辦結、上海搭建殯葬公共服務平臺、北京推行自然葬海葬等生態葬激勵機制,解決了殯葬這一基本民生領域的許多操心事、煩心事。這些改革創新經驗的系統集成,可進一步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成果。

  與此同時,新時代我國殯葬事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問題治理是必須跨越的關口。近兩年來,民政部聯合多部門開展全國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專項摸排,是在改革步入深水區、攻堅期、窗口期采取的重要戰略舉措。多部門協同治理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我國加快實現殯葬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殯葬服務需要將更好地得以滿足。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70年來,通過系統構建法律制度體系、加大殯葬設施投入、發展現代殯葬科技、治理殯葬秩序,提高優質殯葬服務供給能力,保障群眾逝有所安。在人生最后一站更加注重精神傳承,讓人們清晰地感受民生福祉,可激勵人們更有力量地以奮斗者的姿態去追夢圓夢。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李伯森為本文撰寫提供重要參考資料,特此鳴謝!)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