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浩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道德規范對公民提出了適應形勢變化的新要求。然而,一些公民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不佩戴口罩,執意聚會、聚餐,強行進入封閉社區,散布、傳播謠言等不道德行為,對公眾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了威脅。
這些不道德行為的產生,主要反映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三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夠。公民良好的道德實踐是建立在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疫情期間,公民保持謹慎的態度,聽取醫學、流行病學專家的科學意見,是應當且必要的。但部分公民對科學指導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或存在僥幸心理,因而導致了不道德行為的產生。
二是缺乏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個人是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在社會危難時期,個人的發展也受到威脅。一些公民不服從管理正是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一些公民在疫情中囤積居奇,倒賣醫療物資、發國難財,顯然是損害集體利益以謀求個人利益,卻將個人與集體對立了起來。
三是未能形成穩定的法律意識和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前者要求公民遵守現行法律,后者要求公民形成以權利義務關系為基礎的法治觀念,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在疫情期間,公民的權利義務內容與道德規范要求隨之改變,此時,一些公民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保持良好的道德水平,出現一些不道德的行為。
針對以上不足,需從三個方面采取措施,加強應對: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認為,應當秉持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考察客觀事物,積極應對,否則,就不能把握客觀規律,尊重真理,更難以達到善的高度,遵循道德原則。因此,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融入各項實踐活動,培養人們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科學研究、社會管理和日常生活。
二是要營造公民個人與社會的良善關系。要把握道德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明確“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基本要求,將公民發展和社會進步相統一。要加強社會共同體的組織和建設,并形成與國家法律、制度相匹配的各類規章制度,使公民在社區、學校、企業單位等集體中找到自我認同感,養成遵守集體共同意志的意識。
三是注重公民道德品質的養成。要注意道德教育的方法,避免把道德教育僅作為一門學校課程,進行規范知識傳授的灌輸式教育,加強道德情境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在具體的真實道德問題中進行道德選擇,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
通過加強道德制度化建設以彌補道德規范自身的“軟弱性”。首先,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將違反道德原則的行為主體作為聯合懲戒的對象,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制度環境。其次,通過嚴格公正執法、司法,發揮制度懲惡揚善功能,發揮輿論作用,讓人們從典型道德案例中強化道德感。最后,要通過制度安排和社會管理,營造鼓勵公民做出道德行為的良好環境。如在疫情期間鐵路、客運、民航部門實行免費退票,國家電網實行居民用電客戶采取欠費不停電等措施,為公民疫情期間減少外出的道德行為提供助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場災難,但辯證地看它也是加強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一次重要契機。通過對疫情中的公民不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可以讓我們對公民道德建設的方向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公民在對道德原則有基本認知的前提下,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在道德情境教育和道德制度化建設的作用下形成更加穩定的道德品質,通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將更有信心推動全民道德素質達到一個新高度。(作者單位為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