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家啥愁事也沒有了。去年,我們老兩口領到的各項救助金、補助金就有1.6萬多元。”得益于兜底保障政策,內蒙古林西縣五十家子鎮朝陽溝村年過七旬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韓景林和老伴邢玉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回眸“十三五”,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民政干部職工的履職盡責下,一項項帶著民生溫度的政策不斷出臺,一筆筆增進人民福祉的資金不斷投入,一批批改革創新成果接連涌現……化為百姓心中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制度更健全體系更完善
“感謝黨的好政策,幫我渡過難關!”在民政部門系列政策的幫扶下,廣東省遂溪縣界炮鎮建檔立卡貧困戶施建德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前些年,施建德經受接連失去妻子和父親的痛苦,又背負債務,還要供子女讀書、照顧年近期頤的母親,一度愁眉不展,自怨自艾。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后,積極幫助他申請辦理低保,為他正在念中學的一對子女申請助學金,還給他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
“我在這里住了5年,冬不冷夏不熱,吃得好穿得暖,每月還有零花錢!”78歲的“五保戶”羅細生,5年前老伴去世,沒兒沒女的她選擇接受集中供養,搬進了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高橋鎮農村福利院,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
“給我的生活減輕了很大的負擔,尤其我今年住了四次院,醫療合作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報得相當多,我只掏了很少一部分。”今年70多歲的甘肅省玉門市玉門鎮代家灘村村民楊天貴,患有高血壓和腦血栓等疾病,女兒又是聾啞人,一家三口生活艱難。近些年,楊天貴一家通過享受農村低保、臨時救助等政策,每年有2萬元左右的幫扶資金。
施建德、羅細生、楊天貴……每一位困難群眾背后,都有政府出臺的系列政策托著他們穩穩的幸福。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要求在全國建立起城鄉統籌、政策銜接、運行規范、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做到“應救盡救、應養盡養”。
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重點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投入,加強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組織領導,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2018年1月,民政部、財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快形成救助及時、標準科學、方式多樣、管理規范的臨時救助工作格局,筑牢社會救助體系的最后一道防線。
2019年1月,民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困難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切實保障生活困難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2020年3月,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更好解決疫情防控期間部分群眾面臨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以及特殊困難人員基本照料服務需求,織密織牢社會安全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2020年3月,民政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扎實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緊細化政策舉措、完善價格聯動機制、統籌推進兜底脫貧、暢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加快實現社會救助線上辦理等。
2020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確保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及時將受疫情影響陷入困境的人員納入救助范圍,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2020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確立了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近期和遠景目標。
……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兜住民生底線”。五年來,各級民政部門始終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低保與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統籌銜接,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努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
覆蓋面更廣標準更高
“前年是860元/月,去年是900元/月,今年就提升到了945元/月。”今年52歲的江蘇省南京市市民王女士,近些年感受最明顯的是,低保標準漲得很快。她左耳先天性耳聾,腿腳也有些不方便,后又遭遇愛人患病離世,“全靠低保生活”。
民政部發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城市低保對象524.9萬戶、860.9萬人,農村低保對象1892.3萬戶、3455.4萬人。其中,全國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月451.1元提高到624元,全國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3177.6元提高到5335.5元,增幅分別超38%、67%。
低保提標擴面的同時,殘疾人“兩項補貼”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漲船高”。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高一學生朱雅琴,6歲時因車禍造成右髖大腿截肢,10年來她靠媽媽背著上學。作為政策的受益者,朱雅琴親身經歷了“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殘疾人“兩項補貼”最低標準均由每人每年600元提升至每人每年780元。
不僅如此,今年5月,相關部門還免費為她裝上了假肢。“愛為我插上了放飛夢想的翅膀。”朱雅琴感覺生活圓滿了。2019年,全國共有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象1085.7萬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對象1368.5萬人。
擴大救助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十三五”期間,我國社會救助在覆蓋人數、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千方百計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各地民政部門強化責任擔當,采取多種措施、多種辦法,保障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僅1-9月就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資金190.9億元,惠及3.1億人次。6-8月,因疫情影響新納入低保205.5萬人,開展臨時救助199.3萬人次。
“兜”住最困難群體,“保”住最基本生活,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舉措,兜底保障擔負著脫貧攻堅的底線任務,是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的最后防線,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
為兌現“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莊嚴承諾,2016年4月,民政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通知》,明確民政系統落實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開展醫療救助脫貧、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加大臨時救助制度落實力度、做好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保護工作、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做好片區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等九項重點任務。
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中央農辦、財政部、國家統計局、中國殘聯《關于做好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部署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工作。2018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作用,保障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019年9月,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在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中充分發揮臨時救助作用的意見》,要求立足兜底線、提時效、建機制,確保救助措施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救助成效精準,著力發揮臨時救助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切實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得益于政策的落地落實,譚代遠一家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了小康。
“現在的日子真好,政府每月補助900多元呢……”說起當下的生活,享受兜底保障政策的陜西省鎮巴縣巴廟鎮吊鐘村村民譚代遠激動不已。原來,他與患病的老伴兒撫養著10歲的孫女,一時脫貧無望。民政部門為他們申請了低保,并讓他的孫女享受到每月108元的分類施保。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如今,全國像譚代遠一樣無法依靠產業、就業脫貧的困難群眾,通過兜底保障政策,全都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識別更科學救助更精準
“在以前,對未能被納入低保的申請家庭進行解釋工作,只能靠一張嘴。”這讓山東省金鄉縣王丕街道民政辦工作人員一直很頭疼,“你說咋講?就是磨破了嘴,沒評上的老百姓還是不服。但是現在有了評估指數,我們身上的壓力減輕了,解釋工作容易多了,群眾也都心服口服了。”
為扎實推進低保對象精準認定,金鄉縣先行先試,設計開發了救助家庭困難指數評估系統,完善了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在救助家庭困難指數評估系統中,相關部門不僅確定了困難居民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含支出項)、家庭年收入、家庭財產3大項35小項的采集內容,還將困難家庭收入細化為小商品服務業經營收入、被聘務工人員工資、農牧業經營者收入、撫養贍養費4大類20小類61品名,力求全面反映家庭經濟狀況。
如今,金鄉縣低保金告別了過去按三檔發放的工作方式,轉變為根據采集到的3大項35小項內容、4大類20小類61品名收入數據,通過系統平臺測算得出困難指數和救助金額,實現每名低保對象的保障金額都是“量身定制”。這一舉措,將“大概”“估計”“差不多”等模糊詞語踢出低保評估的“字典”,讓救助金的差異性得到了科學合理的詮釋。
每一分低保金,都是困難群眾的“救命錢”,只有實現科學識別,確保精準救助,才能最大程度地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2017年,民政部聯合原國土資源部出臺了《關于做好社會救助家庭不動產登記信息查詢核對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加快建立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社會救助家庭不動產登記信息查詢核對機制,提升社會救助對象認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為落實相關文件精神,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民政局在全境開展困難家庭家境調查。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浙江省如家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以期達到救助工作“陽光透明”。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圍繞精準救助,設計開發了一整套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計算評估體系,通過精準識別救助對象、精準測算救助標準、精準劃分救助范圍等方式,實現了評估體系由“以評為主”到“以算為主”的轉變,解決了隱形收入核查難,法定贍養、撫養費用核準難,共同生活家庭成員認定難等難題,助推社會救助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精準化。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創造性地推行了“6+1精準畫線、公開評議聯審、標準化操作”的低保對象綜合認定體系,將傳統的“以評為主、以算為輔”認定低保的方法轉變為“以算為主、以評為輔、以核為準”,真正把困難群眾納入保障范圍,充分體現了低保的公平、公開、公正。
為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根據民政部《全國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方案》要求,自2018年起,全國民政部門用三年時間集中查處整治農村低保工作中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僅2019年6月至9月,全國就清退不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92.8萬戶、185萬人,新納入低保對象96.5萬戶、185.4萬人。通過為期三年的專項治理,“關系保”“人情保”“錯保”“脫保”“漏保”等問題明顯減少。
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成為這五年社會救助工作的一大特色與亮點,讓困難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幸福和溫暖。
程序更便捷服務更暖心
政務服務工作人員減少70%以上,居民辦事時間節約84%以上,工作效率提升77%以上,政務服務空間節約85%以上……江蘇省南京市針對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存在著窗口業務條線多、轉辦效率低、服務能力弱等問題,打造“一門受理”平臺升級版,將原來由民政、人社、殘聯等部門負責的公共服務事項進行整合,所有社會救助事項集中在救助服務中心統一辦理,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成效明顯。
廣西羅城縣民政局率先實行低保申請網上無紙化審批改革,充分運用“互聯網+社會救助”的電子政務模式,在低保申請網上審批體制機制、服務方式、信息共享等方面改革創新,全程無紙化,減少了紙質檔案,縮短了審批時間,實現了方便群眾和基層減負的“雙贏”。
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地區社會救助實現了從“最多跑一次”到“不用跑一次”,“掌上辦”“指尖辦”“不見面辦事”幾乎成了防疫期間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的剛性要求。
“現在申請低保方便得很,把手機打開、信息一填,各種資料拍個照給人家一提交就行了。資料不全,人家還發個微信告知一下,咱再補發也是用手機。”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市民韓亮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通過陜西救助核對服務微信公眾號就完成了低保申請。
為方便群眾辦事,廣東省廣州市推出在線刷臉申請社會救助服務。救助系統與“穗好辦”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對接,通過增加電子授權方式,利用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困難群眾刷臉申請廣州市社會救助,實現低保、低收入、特困等社會救助業務網上申請。申請人可通過登錄“穗好辦APP”應用平臺,選擇相應救助事項辦理。此外,廣州還在全國率先建立“社會救助申請誠信數據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資源統籌,提升救助精準性,確保救助對象“不重、不漏”。
為有效破解社會救助申請人不如實申報家庭收入、財產等信息導致救助不精準的難題,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民政局全面建立社會救助失信當事人聯合懲戒合作機制,明確了救助數據采集、核對、反饋和運用四個環節的要求,有效防范化解社會救助領域的潛在風險。湖北省仙桃市探索對違規騙取社會救助的失信行為實施聯合懲戒,實現《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與《刑法》有效銜接,維護法律剛性,引導誠信申請,簡化審批程序,實施事后懲戒。“十三五”期間,各地民政部門不僅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智慧民政”建設,簡化社會救助審批程序,努力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還積極創新社會救助方式,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
“現在和孩子溝通得很好,他也愿意學習了,心理咨詢真是太管用了。”家住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后田社區的畢女士,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厭學情緒后,主動到本社區心理咨詢室找專家進行咨詢。咨詢師通過了解分析家庭成員的性格,講解青春期發展的心理特點,提出家庭教育中行為矯正建議,解除了畢女士的困擾。
近年來,青島市城陽區樹立“多維救助”理念,統籌各類資源,成立“1”個社會救助心理關愛基地,打造線上線下“2”個心理救助陣地,建立“3”支心理救助專業隊伍,構建“5”個心理救助工作機制,基本形成了陽光心理救助服務“1235”體系,為困難群眾提供不定期心理關愛服務,得到了百姓贊許。
北京市西城區制定“溫情救助”的改革方案,針對社會救助對象、重病患者、困境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困難群眾,各街道困難救助服務所實施個案幫扶,提供資源鏈接、心理關懷、危機干預、巡訪陪護等服務。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回望“十三五”,社會救助保基本、兜底線、惠民生,讓困難群眾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放眼“十四五”,新的藍圖必將繪就更加亮麗的民生底色。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0年12月3日)
記者:付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