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街道為社區社會組織成長搭配“營養餐”
——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系列報道(七)

時間:2020-12-1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區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為筑牢基層治理基礎,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委、區政府近兩年緊緊抓住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契機,以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管理創新為實驗主題,多措并舉扶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積極鼓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打造出了社區社會組織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南關模式”。


本報記者?趙?雪

在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桃源街道的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飛揚手工坊”負責人張宇飛驕傲地向來訪者介紹自制的環保收納盒、皮夾、十字繡……很難想象,這些做工精致的小物件出自眼前這個被大火嚴重燒傷、失去雙手的女人和她的殘疾人同伴之手。

張宇飛的手藝和自信來自桃源街道對“飛揚手工坊”這樣的社區社會組織的扶持。近兩年來,南關區以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為契機,轄區各街道為社區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搭配“營養餐”,逐步探索出一條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管理新路徑。

目前,南關區累計登記注冊備案各類社區社會組織667家(平均每個社區11.3個),以社區社會組織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出的“南關模式”,讓這座城市中的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強筋骨?制度創新

管理靠前,制度先行。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工作的一大關鍵是制度創新。為此,南關區相繼出臺《南關區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辦法》《南關區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綜合監管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對社區社會組織形成規范化管理。

“目前,南關區形成了從宏觀到微觀、從管理到服務、從實施到評估、從人員到項目,全方位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基本政策框架。”南關區副區長王維學告訴記者。

為形成制度化的多元資金保障機制,該區通過增加財政預算、整合部門相關資金、撬動社會多方投入等多種措施,全年用于開展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工作專項經費可達300余萬元。同時,“打捆”區委組織部、民政、團委、殘聯、婦聯等部門的1400余萬元購買服務資金,用于支持街道轄區的社區社會組織承接項目。

政策文件到位了,資金來源有保障了,如何通過人力更好地了解居民需求、為居民服務?南關區結合“三長”聯動機制這一長春市基層治理重點工作,充分調動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的力量,多方收集各類社情民意為社區社會組織開展服務指明了方向。民康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副主任李丹陽對這一點感觸最深:“實驗區工作開展以來,最大的感受是街道和社區的角色變了,以前是哄著干、現在是領著干。社區有事兒以往是書記、主任自己扛,現在是一隊人在扛。街道社區的工作難點得到了很好地破解。”

賦能量?統籌資源

“了解到春園社區居民張宇飛主動教授殘疾人制作手工藝品,并組織義賣活動增加殘友收入后,街道輔助她們成立了志愿者組織。”桃源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曾經一場大火帶走張宇飛美麗的面龐和巧手。但在街道的扶持下,她的生活開啟了一方新天地。由她創立的“扶殘助殘志愿者協會”如今已經完成注冊。還先后申請到4個區級公益創投項目,已發展成為吉林省殘聯巧手工程項目的實訓基地。

這是南關區各街道為社區社會組織統籌資源,為其發展提供營養的一個縮影。目前,南關區構建了“1+13+X”服務管理體系,形成區、街、社區三級服務管理工作閉環結構。區級層面打造“南關區社會創新實踐園”,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黨組織建設、孵化培育、能力建設、項目資源對接等40余項專業服務;街鄉層面,統籌街道黨政機構資源,整合基層黨建、民生服務、社會管理等職能,發揮街道管理服務協調作用;社區層面對社區社會組織實行網格化管理,并發揮社區“樞紐平臺”作用,將各類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實現“三社”深度融合。

此外,為解決社區社會組織“資金難”“場地難”等問題,南關區對各部門在社區單獨設置的功能室進行了整合,通過“零租金”方式,為460余家社區社會組織免費提供了辦公和活動場所,為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活動拓展了空間、提供了保障。

激活力?項目推進

民康街道轄區內有16個老舊小區,僅四分之一有小區物業。“前期我們嘗試引進了物業公司,但都失敗了。所以我們干脆走了一條引導居民自治的路子。通過社會組織帶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民康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一個叫“蜂巢”的社區社會組織,通過黨建引領,不斷探索“功能型”物業服務全覆蓋的老舊小區治理模式。近一年來,幫助居民解決問題100余件。

“您幫我診診脈,看看最近情況怎么樣?”說這話的是一名77歲的九龍祠社區居民。當天,她在社區通過社會組織引進的中醫機構看到熟識的大夫十分開心。老人忍不住對記者說:“我有高血壓,還有腿疼的毛病,社區提供了就近看病的場所,對我們老年人真是好啊。”

社會組織提供服務找準居民需求是關鍵。九圣祠社區轄區內老年人多,對健康養生的需求非常迫切。為此,社區通過社會組織引進中醫機構,提供各類設施和功能室,滿足老年人對慢性病、常見病的基本需求。在九龍祠社區黨委書記趙月看來,居民的多元化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今年受疫情影響,轄區內不少小微企業面臨生存難題,社區便引進培訓類社會組織,開展線上直播公益項目,讓社會組織為企業進行線上直播培訓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開展直播帶貨活動。

鴻城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學校、曙光街道“紅心”物業聯盟……近兩年來,南關區各街道開展多項公益創投活動,累計投入資金850萬元,吸引市、區兩級共90余家專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100多個接地氣、符合居民需求的公益服務項目先后落地社區,項目直接受益群眾達9萬余人次。項目和資源的有效對接,打通了社區社會組織“造血”新路徑。


社會協同?為居民幸福“加溫”

本報記者?趙?雪?通訊員?谷?一

民康街道:全方位做活社區社會組織

民康街道是中心區街道,老舊小區多,流動人口多。2019年底,經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民政部門審核,民康街道作為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試點單位,以街道黨建引領創新實驗,以創新實驗成效檢驗街道黨建工作效果。

在減負增效上“踩緊油門”

充分發揮街道黨工委統攬統籌作用,讓“條條塊塊”以共同利益為切入點,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聯互動、融合發展。

建立街道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區域化大黨建格局,形成“黨委搭臺,社會組織唱戲”的工作格局。調動志愿服務團隊、駐街企事業單位、“兩代表一委員”力量,補齊了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短板。

通過取消社區服務大廳,建立街道公共服務中心,將原有社區計生、老齡等4大類50余項業務,全部納入街道公共服務中心窗口統一辦理,讓社區有更多精力為群眾服務。立足“社區發現需求、社會組織實施項目、社工提供專業服務、政府予以財力保障”的工作原則,將原來由社區承擔的包括居家養老、非法廣告清理、冬季掃雪等10余項工作交由社區社會組織提供服務,減輕社區行政負擔。

在社會參與上“黏性鏈接”

民康街道通過孵化培育、儲備指導,把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團結在街道社區周圍攥指成拳,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力量支撐。

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引進“長春市冠業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為每一個新引進的社會組織進行全面“體檢”,找準社會組織在組織運行和開展服務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點,解決社區群眾與社會組織之間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服務項目“供需不匹配”問題,向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居民需求資源5大類70余項。

在社區層面,建立“筑夢、啟航、初心、心悅”四個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通過培訓指導、主題活動等方式,引導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專業項目化服務,為居民提供微宣講、居家養老等各類活動,累計服務2000余人。2020年,街道投入10萬元開展公益微創投項目,提升了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的能力。

街道黨工委還整合各類志愿服務力量,把零散的志愿者整合起來,逐漸形成專業性志愿服務團體,以居民需求為媒介承接各類服務項目。目前,共引進專業社會組織13家,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33家。

在需求匹配上“穿針引線”

突出以項目包裝服務、牽動服務,將社會組織資源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釋放社會組織活力。

街道成立“蜂巢自治中心”,以黨建為引領,以社區托管為基石,以賦能管理為支撐,以“蜂巢”自治為品牌,探索出“社區托管下的小區居民自治”新模式,實現老舊小區基礎性物業服務全覆蓋。著力在文化領域培育壯大11支社會組織,形成具有轄區特色的文化名片。引進專業居家養老社會組織,通過“空巢老人心靈慰藉”“中醫保健大篷車”等項目,累計開展服務1368次,服務轄區老人1.8萬余人。

在社企合作上“投石問路”

街道還鼓勵社區自我“造血”,探索社企合作。如聯合企業,在園東路社區、西門里社區共建惠民驛站。借助企業物流配送和貨源直供優勢,社區讓渡場地費用,為居民供給日常所需,降低生活成本。從企業盈余中適當提取收益,孵化創投公益項目,購買社會服務。

街道還聯合吉林省居家養老協會等單位,在九圣祠社區建立幸福驛站,開展智慧醫養、便民超市、公益理發、茶藝沙龍、理療調理等10余個服務項目,擴大社區服務受眾面。同時,將常規保潔、便民維修、政府購買服務等力量整合賦能,組成“功能型”物業,形成“統籌購買在街道、托管引領在社區、評價監督在小區”的長效運轉模式。在社區設立“功能型”物業辦公室,社區城建主任常駐,居民志愿者輪值,開發“惠民E點通”APP,實現基礎性物業服務需求一鍵呼叫。


桃源街道:構建“一心一星一創一效”模式

桃源街道位于南關老城區的東北部,是長春老城(“寬城子”)的東城門所在地,有東天街歷史保護街區、長春文廟等歷史遺跡,轄區呈現出老舊小區多、公共基礎設施陳舊、老弱病殘人口比重高、公共服務壓力大的特點。

為此,街道積極引入專業資源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截至2020年6月,轄區內共有社會組織58家,其中注冊社會組織23家,備案社會組織35家。

近幾年街道圍繞特殊的街情、社情、民情,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充分調動、整合各方面資源,采取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培育社區社工人才、孵化社區社會組織、完善社會組織參與機制等多項措施助力社會組織發展,形成“一心、一星、一創、一效”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發展模式。

“一心”即建立集社會組織黨建活動陣地、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平臺于一體的桃源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統籌落實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陣地保障、資金保障和隊伍保障。街道依托桃源社區服務中心場地,投入近20萬元打造了一個近160平方米的交流共享空間。并先后引進“長春市同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益啟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等支持型社會組織,專門為籌劃中的社會組織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指導服務。成立了聯合性社會團體——桃源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為會員提供資源支持、承接項目、代管資金、人員培訓等專業服務。

“一星”即在轄區內外深度挖掘“公益之星”。社會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公益人。由此街道高度重視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整合多類志愿者資源,千方百計為社區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注重發掘社區能人,在各社區建立了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注重社工隊伍建設,通過與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工大等高等院校進行資源對接,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服務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注重吸納公益“達人”,通過幾年來務實有效得推進社會組織發展,不少街道轄區外的公益“達人”也慕名加入公益事業中來。

“一創”即利用和開展好公益創投活動。自2017年南關區啟動公益創投活動以來,街道借助區里高位統籌,同步開展了三屆公益創投活動,并突出以項目化運作為載體,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積極性。堅持把公益創投活動和慈善募捐有機結合起來,讓公益創投活動不再單純依靠政府投入,而是嘗試從社會中找尋源頭活水。

“一效”即社會組織參與,提高基層社會治理實效。2018年以來,街道推動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堅持探索“社會組織+網格+治理”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從而推動形成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之間的良性互動。如,引導群眾自治組織等參與社區治理,讓居民實現自我管理和監督,最終催生南關區首個治理高空拋物項目等。


鴻城街道:“鴻益+”樹立社區治理服務品牌

鴻城街道位于長春市中南部,轄5個社區1個村,具有常住居民人口多、老年人口多、收入穩定人群多、服務需求總量大,服務資源輻射廣,服務質量要求高的“三多一大一廣一高”區域特點。為彌補政府服務不足,鴻城街道綜合考慮轄區居民實際需求,打造了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區治理服務品牌“鴻益+”。目前,已吸引14家注冊社區社會組織,服務類型涉及青少年、為老、環境保護、志愿服務等11個領域。

為推進“鴻益+”便民服務,街道開展了“四個尋找”系列活動(即尋找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尋找曾經保家衛國的人;尋找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尋找曾經或正在參與社會治理的人),通過整合社會資源,舉辦首屆社區公益春晚,表彰、幫扶和慰問163人,增強了社區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團隊與群眾的互動性和轄區成員的榮譽感。

2019年5月,街道開始運行“鴻助匯”項目,通過 “黨建+經濟發展”“萬人助萬企”工作有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平臺。今年,在經濟下滑的形勢下,南關區成立了10個商業聯盟,為企業搭建平臺抱團取暖,“鴻助匯”是10個聯盟單位之一,通過服務清單和需求清單的雙向認領,搭建中小企業互助平臺,通過“原來鴻家人”“立方微課堂”“立方心SPA”等子品牌,設計不同服務載體,提供咨詢、指導、扶持等全方位服務,已有成員單位35家,并為企業之間對接服務需求51項。

如何在社會治安工作中發揮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是鴻城街道一直探索的問題。因此,該街道打造了“鴻城好人坊”項目,由“中國好人”王長春帶頭,與轄區內57名居民一同參與到社會治安工作中。隨著“好人效應”的不斷擴大,已有9個小區實現居民自治。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志愿者紛紛到社區報名參與站崗值守,主動捐贈物資等。街道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尋找抗擊疫情的你”活動,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表現突出的個人、組織等進行慰問。

市容市貌是展現一座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的窗口,街道自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以來,取得一定成效,但后續監督、管理力量有限。為此,街道通過“鴻益+”綜合執法工作,整合駐街35家公共服務機構、3家社會組織、多名志愿者在9個物業小區率先開展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分層引導、重點打造等宣傳活動,讓更多居民把垃圾分類理念融入日常行為習慣中。以清理城市“牛皮癬”、義務打掃樓道、“退耕還林”等活動形式為載體,努力建設美麗宜居家園。


曙光街道:打造社會組織新“娘家”

曙光街道立足社區實際情況,積極推進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建設,搭建社會組織與社會組織黨組織雙擎培育孵化平臺,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地位,著力解決公共服務不足、市場主體功能缺位等問題,找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抓手。

曙光街道抽調機關、社區和社會組織中的24名業務骨干,成立曙光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同步成立聯合會黨委,設立聯合會“娘家”,搭建雙擎驅動服務平臺,即樞紐型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指導服務平臺,為聯合會成員提供“線下+線上”服務,讓社會組織在曙光街道有地方“安營扎寨”、有家人“相互支持”。

聯合會成立至今,已吸納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社會組織6家、培育上級主管部門和街道登記備案社區社會組織65家,組建社會組織黨組織41支;為居民提供涵蓋居家養老、心理干預、司法援助、就業咨詢、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10大類40余個服務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公益微創投等方式,為轄區內的社區社會組織提供人才培養、能力提升、組織孵化等全方位服務。

結合需求,聯合會從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中規劃出3%,從社區整體辦公用房中規劃出40%,對社區社會組織給予必要的經費資助和辦公設施支持。目前,已為“佐鄰佑舍”提供40平方米場地,提供展架、桌椅等設施,探索推進屋苑超市等。

聯合會還從居民結構、生活形態、實際需求三方面著眼,梳理統計出百姓呼聲最高、最符合社區發展趨勢的服務需求,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地培育吸納形式多樣的社區社會組織。如:針對退休人群占比較多、文體娛樂需求較高的現狀,引進武術協會、書畫協會、京劇票友團、百環評劇團等組織,為他們提供日常辦公和室內活動場地。如今,京劇票友團已成為全國京劇票友的學習基地、筆墨緣書畫協會也成了吉林省老干部書畫協會的分會。

為更加科學管理社區社會組織,曙光街道堅持“積極引導發展、嚴格依法管理”的原則,制定制度文件,由聯合會進行統一日常管理。強化聯合會和黨組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引領、服務、整合、凝聚“四個作用”。指導社會組織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年度檢查、社會評估、績效評價、信用建設等監督管理手段,增強社區社會組織資金計劃、分配與使用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建立督導評估機制,對社區社會組織“工作成果化”及“群眾滿意度”等進行定期督導和考核。


專家評論:

容?志:統籌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有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要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在一個現代化、多元化的社會,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多元主體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是鞏固社會穩定基礎、共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圍繞“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管理創新”這一主題的實驗工作,正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總體看,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南關區在社會組織管理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和經驗,初步探索出一條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管理新路徑,主要包括完善三方面系統:

一是強化支持系統。從制度、場所、資金、政策、服務等多個維度強化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和扶持,幫助社會組織度過生長過程中的瓶頸期和困難期。尤其是創造性運用黨組織服務民生專項經費,購買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簡化辦事流程,實現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注銷、年檢等服務“一口受理、一網通辦”“零次跑”等。

二是強化管理系統。包括健全和完善社區社會組織黨建,建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規范社區社會組織行為,建設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管理綜合信息系統等。這些對于保證社會組織發展的正確方向,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三是強化協同系統。搭建基金會、轄區企業與社區社會組織交流溝通的平臺,通過項目化運作激活轄區企事業單位、“兩代表一委員”、居民自主參與的熱情,打通了社區社會組織“造血”新路徑。

這些經驗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從進一步提升的角度看,該區還應關注的重點包括:

一是通過強化需求來優化供給。對于社區服務來說,有需求才有供給,需求始終是導向,因此要細致、精準摸清群眾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購買服務、供給公共產品。二是通過“請進來”實現“長起來”。要重視發揮外來社會組織在本地區發展骨干、引導參與、激活協商等方面的作用,培育本土性社區社會組織,讓更多的居民參與進來,讓更多的本土組織生長起來。三是通過“投石于湖”產生“漣漪效應”。要發揮社會組織在專業技能、鏈接資源方面的功能,通過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激發更多的社會力量和資源匯聚社區層面,最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2.1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