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林
去年以來,四川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社區治理重要論述,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在抓好鎮村“兩項改革”、重塑基層治理空間結構的同時,把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治理最頻繁、最活躍的場景,開展系統研究,啟動試點示范,提高治理效能,力求夯實最底部、最末梢的“小治”,服務省委治蜀興川這一“大治”的目標。
堅持站位全局?抓好統籌謀劃
2019年10月以來,省民政廳在赴市(州)調研指導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的同時,即對各類社區進行考察,逐步形成了社區治理從“有場地”到“有專業社工”再到“有社會組織”“有社會企業”“有社區經濟”演進階次的基本判斷,萌生了實施“城鄉社區建設示范工程”的構想。
經過前期思考謀劃 ,策劃了城鄉社區建設示范工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三社”聯動機制創新、社區服務項目化、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項目和載體。并會同省委組織部提出了“三級聯動、五級示范”工作方案,在省委基層治理委員會的組織架構下,在全省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民政組織財政協作推進的社區治理工作新格局。
結合鎮村改革?推進社區治理
把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作為鎮村空間布局調整后“調適、調順、調優”的重要內容,作為“后半篇”文章“四大任務”中“提高治理效能”的具體抓手。在省委全會作出部署后,省民政廳又組建了調研專班對社區治理進行系統研究,形成了加強和創新城鄉社區治理“1+10”的研究成果。針對社區治理機制不暢、發展不均、服務不強等問題,提出了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優化社區服務供給等10項重點任務和穩定投入、權責對等、資源整合、內生動力、人才培養、共建共享6項機制創新,尤其是鮮明提出了“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的“1+N+1”治理架構,由民政牽頭集成“綜合服務”這個板塊。今年9月,省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領導小組部署社區建制優化時,把社區治理研究成果納入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社區建制調整和社區治理優化的實施意見》予以印發。近期,正按照“后半篇”文章專題調研分工,抓緊完善報審“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專項工作方案。
啟動試點示范?探索治理新路
對社區治理各類項目進行整合,啟動實施“社會治理試點示范三年行動計劃”,從2020年起每年在全省選取40個左右的區(市、縣),具體承擔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三個層級的試點任務。縣級層面,突出街道管理服務創新和社區治理服務創新的主題;街道(鄉鎮)層面,突出“三社”聯動、社區服務項目化、社會組織孵化等機制創新;社區層面,突出打造便民服務型、智慧科技型、社會組織參與型、社會企業帶動型、自治互助型、社區服務項目化型等特色社區。通過反復溝通協調,拿出近1.3億財政資金予以支持。
試點結束后,擇優確定一批基層治理省級示范區(市、縣)、30個省級示范街道、100個省級示范社區。2020年6月,通過“縣申報、市把關、省審核”等程序,確定成都市錦江區等44個區(市、縣)、自貢市沿灘區衛坪街道等44個街道(鄉鎮)、成都市武侯區玉林北路社區等150個社區,作為首批社區治理試點單位;確定成都市龍泉驛區等6個區(市、縣)為首批省級社區治理服務創新實驗區,成都市錦江區等3個區(市、縣)為首批省級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典范。
突出“四新”“四有”?彰顯特色亮點
為更好地引導試點工作,四川把抓社區治理的重心放在培育主體、營造場景、創新機制等方面,著力探索社區治理的新理念、新機制、新模式、新場景。
“新理念”突出黨建引領、服務至上,要求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治理機制,推動社區逐步回歸服務本位。“新機制”突出制度創新、能力提升,要求在“硬件”上實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和“親民化”改造,“軟件”上注重環境營造,優化社區服務供給。“新模式”突出多方參與、共建共享,要求堅持“一核多方”,提升社區治理組織化、專業化水平。“新場景”突出貼近生活、親民利民,著力構建鄰里生活、教育衛生、休閑娛樂、文創科創等新場景。對接受試點任務的區(市、縣),提出了“硬件上有改觀,軟件上有提升,服務上有亮點,場景上有呈現”的檢查驗收標準,要求各地注重在縣級和街道(鄉鎮)兩個層面整合資源,放大補助資金“乘數效應”。
狠抓項目落地?確保終端見效
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闡釋社區治理理念,系統講解鎮村“兩項改革”和城鄉社區治理。針對系統內多數人員對社區缺乏研究的現狀,先后舉辦四川省社會組織孵化園第一屆培訓班、全省民政局長培訓班和社區治理試點示范工作培訓班,采取專題輔導、案例剖析、現場參觀、交流發言等方式培訓,還督促承接試點任務的區(市、縣)到成都、德陽、綿陽等地學習考察。強化項目督導,建立“省到縣、市到街道、縣到社區”的聯系指導機制,把150個社區作為直報觀測點,先后兩次下發通知明確資金使用原則,所涉項目務必在2020年底前做到實質性啟動,明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6月底前全面完成,在驗收評估后8月底前評選授牌第一批基層治理省級示范單位。
社區是城鄉居民的生活家園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關乎民生福祉,聯系千家萬戶,感知涼熱冷暖,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新冠疫情的發生,凸顯了社區治理的特殊地位,也暴露了社區建設的欠賬和不足,必須把社區治理擺在突出位置來抓;社區治理是“后半篇”文章的題中之義。去年以來,省委打出了從“調鄉”“合村”“并組”到“優化社區”的“組合拳”,實現了對基層政權體系的整體性重塑。建制調整之后再推進治理優化,是格局大調整之后調適、調順、調優的“自然邏輯”,既有利于“安人心”“強服務”,也是實實在在的“補短板”“強弱項”;寓治理于服務之中是社區治理的精髓所在。“社區穩、社會穩”。優化社區服務供給、密切“兩委”與居民的情感紐帶,可以有效增進社會和諧、夯實執政根基。近年來,成都、德陽等拆遷安置小區信訪人次大幅減少,各類事件發生后群眾工作能夠有效開展,與持之以恒抓社區治理不無關系;社區服務可以催生潛力巨大的社區經濟。上海、杭州、成都、蘇州等地在社區探索以“公益+低償”“公益+市場”等方式引入社會服務,催生了養老扶幼、教育培訓、衛生健康、琴棋書畫、文創科創等新業態、新經濟。特別是面積超過3000平米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增多,集各種服務場景于一體的“服務超市”正在興起,改變了“抓社區就是花錢”的舊觀念,引導各方面以經濟和社會雙重思維來審視社區治理。
今后,四川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堅持把社區治理作為加強基層治理、做實“后半篇”文章的現實抓手,進一步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理清思路舉措,抓好試點示范,走出符合基層實際、具有四川特色的城鄉社區治理新路,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民政新貢獻。
(作者系四川省民政廳副廳長)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