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從集中力量聚焦群眾急難開展調查研究,到集中資源四級聯動實行精準幫扶;從聚焦低收入邊緣群體和非戶籍人口,到解決幫扶政策失衡、打破政策“玻璃門”;從主動發現、基層經辦、便民惠民,到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正值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湖南省長沙市在聚精會神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的同時,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借鑒參照“兩不愁三保障”、精準扶貧“五個一批”的做法,針對城市特殊困難群體實施“五幫扶”(急難、醫療、住房、就業和基本生活幫扶)專項活動,促民生升溫,為幸福加碼,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掉隊。
截至2019年12月16日,長沙市已實施四輪幫扶,共幫扶13893戶(其中非本市戶籍781戶),發放幫扶資金4000余萬元,有效緩解了急需救助群體的生活困境。
深入調查研究 解決急難有決心
相較于連片貧困地區,“鬧市”霓虹燈下的貧困相對隱性和分散。長沙市沒有麻痹大意,2019年7月至8月,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社區開展調查研究,推動解決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現實問題,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步不遲、一個不落。
市領導帶隊、市民政局牽頭成立專門工作組,在具有代表性的老舊型、農安型、樓盤型和綜合型四類社區,入戶走訪了6100余戶居民,詳細了解城市特殊困難群體情況。通過統計分析、座談交流、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摸清實情、分析癥結。一方面,雖然現有的救助幫扶政策體系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主要針對戶籍人口,非戶籍常住人口難以享受到,且呈碎片化,資金分散、資源分散、職能分散、力量分散,難以發揮集聚效益。另一方面,政策落實的“玻璃門”現象在某些領域存在。譬如,住房政策中的租賃住房貨幣補貼,需要房東到相關部門進行備案登記后,承租人才有可能申請到相應的貨幣補貼。而房東擔心備案后需要納稅等原因,不愿意去登記或備案,導致實際申請租房貨幣補貼的人并不多。
長沙市民政局局長陳昌佳說,資源力量亟待整合、不同對象的幫扶政策失衡與政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等問題疊加的情況下,不僅需要系統思維、通盤考慮,更需要將舉措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妥當,切實讓城市特殊困難群眾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
根據走訪調研情況,2019年9月16日,長沙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開展城市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活動的實施方案》,全盤考慮困難群眾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明確幫扶工作由民政部門牽頭,住建、人社、醫保等部門配合,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起市級統籌、區縣負責、街道為主、社區實施的四級聯動機制,提升幫扶針對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聚焦共享發展 精準幫扶暖人心
讓更多困難群眾,尤其是低收入邊緣群體和非戶籍常住人口(有相對穩定的住所和工作)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連續12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長沙回饋普通人的善意和溫暖。
讓溫度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升高,長沙的“五幫扶”專項活動,暖在尊重上、暖在行動上、暖在機制上。
來自南縣的務工人員吳軍租住在開福區新河街道陳家湖社區,以修理小家電維持生計。2019年11月13日21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其所有物品化為灰燼。陳家湖社區黨委書記余樂第一時間上門慰問,幫助吳軍找到住所,并送上4000元急難救助金。吳軍說,貼心的問候與關懷,讓他這個外地人在最無助時感覺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暖,這不僅是一份愛心,更是讓他堅持下去的信心。
以真實需求為導向,保持政策的靈敏度,有針對性地為特殊困難群眾提升綜合支持力度,是長沙市開展“五幫扶”專項活動的基本理念。通過把問題清單變成效果清單,最終讓群眾得實惠、享紅利。在急難幫扶方面,遭遇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在享受保險、賠償和救助后,基本生活仍陷入困境的,一次性給予每戶3-6個月低保標準幫扶金;在醫療幫扶方面,一次性給予每戶3-6個月低保標準幫扶金,特別困難的最高可享受9個月低保標準幫扶金;在住房幫扶方面,按照公租房貨幣化保障方式給予幫扶,針對符合條件的城市戶籍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開辟綠色通道,應保盡保;在就業幫扶方面,依托四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提供就業服務與失業幫扶;針對不符合上述四類幫扶標準,家庭沒有大災大難但因多種原因陷入困境的群體,則一次性給予每戶不超過2個月低保標準的基本生活幫扶金,并做好后期跟蹤服務,讓這些困難群體及時得到關懷和救助。
建立長效機制 取信于民踐初心
瞄準“到2020年城鄉貧困群眾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長沙市在“五幫扶”專項活動中堅持全覆蓋、階段性、幫基本、保重點、控標準、易操作的原則,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取信于民,離不開初心。街道、社區深入小區、樓棟摸排,結合平時掌握情況,建立困難對象臺賬,動態更新,主動識別、主動發現救助對象。全市共走訪摸排69378戶,其中本市戶籍55480戶、非本市戶籍13898戶。天心區裕南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園說,這次幫扶活動中,政府的條塊合作、企業的責任擔當、居民的鄰里守望、志愿者的及時補位,在排查、分類、服務、跟進中均得到了充分體現。
為民服務,離不開創新。轉變以往“對象申請、街道審核、區縣審批”時間長、層級多、程序繁的傳統救助模式,減少審批層級,簡化幫扶程序。街道根據社區調查情況,組織聯合審核,集體研究確定幫扶方式與標準,助推幫扶措施更快捷落地見效。
機制發力、責任壓實,讓幫扶的成色更足、成效更優。開福區社會救助事務中心主任葉奎介紹,開福區除了“五幫扶”專項活動以外,還因地制宜拓展了“教育幫扶、重度殘疾人幫扶和低保對象再幫扶”等舉措。天心區則將“五幫扶”專項活動列為2020年十大民生工程,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標本兼治、長期長效的工作原則,加大對城市特困職工、低保對象、特困婦女、特困兒童、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幫扶力度。望城區根據幫扶對象實際需求,通過“資金+實物+崗位”的方式給予多渠道幫扶。
擺出全面發力、整體推進的決戰態勢,長沙市正在開展的“五幫扶”專項活動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取信于民,通過兜牢、兜準、兜實城市特殊困難群眾之底,讓這座城市有高度、有寬度,更有溫度。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