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陳 華) 3月31日,民政部舉行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副司長朱玉軍就殯葬事業改革發展成就和清明祭掃情況答記者問。民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國際合作司)副主任賈維周主持發布會,并通報民政部2023年第一季度民政重點業務工作和第二季度相關工作安排。
王金華說,今年的清明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實施“乙類乙管”之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因疫情原因三年中許多群眾沒能回鄉祭掃故人,今年清明節群眾踏青祭掃、安葬悼念、追思親人的需求將明顯增長。加上清明節假期僅有一天,“時間短、流量大、空間小、密度高”的特點更為突出,清明節當天祭掃的人流量將更大。因此,各地清明節祭掃服務保障工作將面臨較大壓力,相比往年任務更重、責任更大。
據王金華介紹,為做好今年清明節祭掃服務保障工作,民政部前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部署和安排:一是印發通知、召開視頻會議,對全國清明節祭掃工作作出部署安排。要求各地充分認識做好今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加強形勢研判和風險評估,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具體措施,千方百計提升祭掃服務保障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始終堅持萬無一失的標準,全面恢復常態化殯葬服務保障工作,嚴禁隨意限制、暫停殯葬服務;樹立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嚴格履職盡責,改進工作作風,毫不松懈地做好清明節各項風險隱患防范化解工作,確保清明節祭掃安全文明有序。二是著力加強清明節祭掃工作的組織領導。要求各地建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工作機制,壓實屬地、部門、機構、個人“四方”責任,特別是部門監管責任和機構主體責任,確保清明節祭掃工作安全平穩有序。民政部專門成立了清明節祭掃工作辦公室,由部領導和司領導帶班值班,及時統籌調度各地祭掃服務保障情況。同時,要求各地民政部門相應設立清明節祭掃工作辦公室或建立專門工作機制,負責清明節祭掃工作的統籌協調、信息發布和監測預警等工作,嚴格落實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制度,遇有重大情況和問題,及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和上級民政部門報告。三是對殯葬服務機構清明祭掃服務保障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各殯葬服務機構通過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服務渠道,及時發布祭掃相關信息,方便群眾及時掌握祭掃動態;嚴格落實相關管理服務標準規范,做到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及惠民措施公開公示;通過增設服務窗口、延長服務時間、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手段、強化人文關懷等,想方設法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溫馨的服務,不斷提升公眾滿意度。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特別是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保留線下服務傳統模式,設立綠色便捷通道,保障特殊群體祭掃需求。四是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群眾文明低碳祭掃。要求各地利用清明節時機,加大殯葬改革政策宣傳力度,積極組織開展骨灰海葬、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活動,鼓勵引導更多群眾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積極協調新聞媒體,挖掘和宣傳當地殯葬工作和移風易俗好做法、新成效,通過舉辦網絡微課堂、制作宣傳櫥窗、發放宣傳單等方式,讓清明節宣傳工作走進社區、服務群眾;大力推廣敬獻鮮花、綠化植樹、集體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鼓勵引導群眾將追思緬懷逝者與弘揚優良家教家風有機結合起來,由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對逝者的精神文化傳承上來,不斷豐富清明節日內涵,倡樹移風易俗新風尚。五是成立調研指導組,在清明節前夕赴部分省份開展群眾祭掃專題調研指導工作。民政部目前組織了7個調研組,由司局級領導帶隊,分別赴河北、山東等14個省(市),聚焦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保障工作等情況進行現場查看、摸底調研和督促檢查,切實掌握各地形成的典型經驗做法、遇到的堵點淤點難點問題、人民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及有關工作意見建議等情況。從調研情況看,各地黨委政府及民政部門對今年的清明節祭掃工作都非常重視。許多地方3月初就進入了清明祭掃階段,目前看各地清明祭掃工作平穩有序。
關于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文明綠色祭掃、多元化滿足群眾殯葬需求,王金華說,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海葬、樹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具體實施意見,各地都在提倡生態型公墓建設,“建墓不見墓”“公墓像公園”“見山見水不見墳”的創新做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得到群眾的歡迎和認可。近年來,隨著殯葬改革深化和移風易俗推進,一些文明低碳祭掃方式逐步涌現,如鮮花祭掃、綠化植樹、家庭追思、社區或集體公祭等方式,體現了文明現代祭掃新風尚。隨著互聯網發展,特別是近三年新冠疫情期間,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方式相繼出現,不同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祭掃需求。據統計,去年網絡祭掃人數第一次超過現場祭掃人數。
關于在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朱玉軍說,2012年首次在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將為身故者提供基本殯葬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內容,要求向城鄉困難群眾和不保留骨灰者免費提供遺體運送、火化和綠色安葬等服務。2012年年底,民政部出臺《關于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總體要求、具體措施以及保障機制。目前,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建立了面向城鄉困難群眾的惠民殯葬政策,通過減免費用或補貼方式提供遺體接運、存放、火化、骨灰寄存以及綠色生態安葬等基本殯葬服務。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四川等9省份的惠民殯葬政策已覆蓋到全體戶籍居民。“通過實施惠民殯葬政策,進一步保障了廣大群眾特別是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殯葬服務需求,有效減輕了群眾喪葬負擔,促進了殯葬公共服務均等化。”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隨著國家和地方將提升殯葬公共服務能力納入基本民生需求保障范圍,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目前,全國共有殯儀館2100多個、殯儀服務站1300多個、公益性公墓(含農村公益性墓地)71000多個、經營性公墓2400多個、公益性骨灰堂14000多個,通過不斷優化殯葬服務設施布局,我國基本殯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