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又是一年清明時 文明綠色寄哀思

時間:2023-04-0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

連日來,各地民政部門聯合有關部門將清明祭掃工作作為服務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加強安全管理、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手段、強化人文關懷,想方設法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溫馨的服務,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加強政策宣傳,大力推廣敬獻鮮花、集體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引導群眾將追思緬懷逝者與弘揚優良家教家風有機結合起來,豐富清明祭掃文化內涵,倡樹文明新風。本報記者聚焦福建、廣西、山東青島、安徽合肥、江蘇揚州、江西南昌、云南玉溪等地清明祭掃工作展開報道,以小切口展示新風尚。

海濤聲中聆聽生命的回響

本報記者 柳 旭

在無邊的大海上,船身隨著海浪有節奏地擺動,許薇(化名)手扶船舷凝視著海面,心中重復著一句話:“家里人都挺好的,我想你們了。”

2021年清明節,許薇的姥姥和姥爺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時隔兩年,當許薇再次來到她與兩位老人告別的那片海域,通過海上追思會的方式祭奠逝者時,心中感慨萬千。

許薇的祖輩一直生活在山東青島,因為參加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她的姥爺帶著一家人搬到了東營。從小在東營長大的許薇跟姥姥、姥爺特別親,平時父母工作忙,她就跟姥姥、姥爺一起生活。

“洗菜淘米的水都要二次利用,一張木床用了幾十年也不舍得換,還經常當志愿者、捐款做公益。”說起老人生前的故事,許薇告訴記者,雖然姥姥和姥爺已經離她而去,但老人們節儉生活、反對浪費、熱心公益的人生態度一直銘刻在她的心中。

“傳統文化講究入土為安,但大海帶給人的感覺更開闊、更自由,一想到親人能夠隨著海浪去往遠方,內心也不那么悲傷了。”許薇說,2004年,她的太姥姥和太姥爺的骨灰也是在青島海撒的,姥姥和姥爺選擇回青島海葬,一方面是簡樸的生活方式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受長輩的影響。“能夠回到家鄉青島海葬,這也算是落葉歸根了。”

“追思哀悼,心祭垂首。敬獻鮮花,懷念永久。”3月29日上午,在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娜恭讀祭文后,許薇把菊花花瓣和寫有祝福的紙蓮花撒入大海,隨后雙手合十,在心中追思悼念兩位老人。

“希望每年清明節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追思活動。”在許薇看來,親人去世后葬在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心中有想念。平時走在海邊,看著翻滾的浪花,很多往事都會涌上心頭,特別是姥姥、姥爺在為人做事方面的示范,也給她提供了無形的精神力量。

“清明節臨近,我在日常工作中也加強了對文明祭掃的宣傳引導。”許薇告訴記者,她大學畢業后留在了青島,目前是一名社區網格員。前不久,她在小區業主群里轉發了關于低碳文明祭掃的倡議書,建議大家用鮮花代替燒紙。“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綠色的喪葬和祭掃方式。”許薇說。

記者了解到,許薇所參加的海上追思活動是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根據市民需求創新開展的祭掃活動,這項活動不僅為不立碑、不留名的海葬逝者家屬提供疏解思念之情的渠道,也感念他們為綠水青山作出的貢獻。近年來,青島市每年開展海葬活動近200場次,平均撒海2500余位逝者骨灰,自1991年開展海葬活動以來,已有2.7萬名逝者魂歸大海。

社區共祭成為居民身邊的文明風尚

本報記者 閆 潔

“今日在這里流淚告慰二老,我們現在生活很好,孩子都成家立業,孫子孫女乖巧懂事,你們在那邊放心吧。”3月31日上午,參加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杜城街道華安紫竹苑社區共祭活動的趙先生,在心愿墻上寫下了這段話。

據華安紫竹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郭婷介紹,社區成立于2021年,居民大多是新市民,有很多老年人從外地來給子女帶孩子,清明節回鄉祭掃很不方便,所以今年社區首次推出共祭活動,給居民搭建一個緬懷親人、表達感情的平臺。 “我們老家路程較遠,社區共祭活動既有儀式感,又免去了舟車勞頓,還干凈環保,我和家人特別支持。” 參加活動的李阿姨說。

“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諄諄教誨,言猶在耳。此情堪憶,此恩堪記;不忘根本,源遠流長。”活動現場,一篇《社區共祭文》喚起了參與居民的思念之情,也激勵大家傳承優良家風、努力生活奮斗。在莊重、溫馨的氛圍中,參加活動的近40位居民陸續走到共祭桌前,獻上手中的鮮花,寫下緬懷話語貼在公祭墻上,以綠色、文明方式寄托哀思。

此外,為了更好地宣傳文明祭掃理念,社區還組織網格員、黨員及志愿者向居民發放《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在公告欄張貼宣傳海報,在居民微信群里倡議大家做綠色家園的守護者,共同營造文明、綠色、環保的清明祭掃新風尚。

據西安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清明節,全市有上百萬群眾有祭掃需求,集中去墓園祭掃,交通和安全祭掃壓力巨大。為此,市民政局從2011年開始探索社區共祭,支持有條件的社區設置集中共祭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共祭活動,方便市民在家門口文明祭掃。目前,西安市的社區共祭點已由最初的4個,增加到目前的500多個。

以文明的儀式向生態葬逝者表達敬意

本報記者 閆 潔

4月3日,細雨綿綿,在安徽省合肥市小蜀山陵園,首次生態葬清明共祭活動如期舉行,30名親屬代表和其他相關人員共50余人參加。整場儀式在經過集體默哀、插柳撒花、家屬代表發言、鞠躬行禮等環節后,圓滿結束。

談及舉辦這次活動的意義,合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徐生彬表示:“生態葬作為一種殯葬形式,必須尊重‘葬祭’一體規律,不能忽略民眾的合理祭掃需求,讓后人能順利地憑吊、祭奠逝者。有‘葬’有‘祭’,殯葬文化和殯葬服務才是完整的。”近年來,合肥市民政局針對生態葬創新推出“安葬有儀式、祭掃有保障、全面零收費”閉環服務模式,文明、環保的安葬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接受。

在首次生態葬清明共祭活動前期,小蜀山陵園做了大量宣傳和摸底工作,邀請逝者家屬參加。齊先生(化名)就是報名參加的逝者家屬。去年11月,齊先生遵從離世家人的遺愿,選擇了生態葬,“我們參加的是第十五屆集體生態安葬,儀式全程由專業禮儀人員服務引導,今天還有這樣一個清明共祭活動,真的很暖心。”

參與活動的還有很多志愿者,他們出于對選擇生態葬逝者的敬意,積極報名參加志愿服務,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我是一名社工,來陵園做過志愿服務,因此了解一些生態葬逝者的情況,他們都是響應生態節地安葬的先行者。去年就有一位老先生,去世后捐獻眼角膜并選擇生態葬,特別讓人敬佩。今年這個共祭活動特別有意義,我相信會取得積極的社會效應。”王女士說。

自2010年開始,小蜀山陵園大力推行節地生態葬式,相繼推出了茶花葬、景觀壁葬、草坪葬等節地葬式,已舉辦十五屆共21場次生態安葬活動,累計對2000余位逝者骨灰進行安葬。為方便逝者家屬祭掃,生態葬區還設置了紀念墻,每位逝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2021年,合肥市創新打造“家庭合墓”“一墓多穴”模式,新建墓穴均可安葬3—8個骨灰盒,原有的單、雙墓穴根據申請可改造成為3—6人墓穴,節土地、減費用、增供給,廣受群眾歡迎。

生態安葬蔚然成風

本報記者 張偉濤

生命歸大地,馨香滿人間。

3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在欽州、南寧、柳州等12個市、縣同步舉行,共有2356位逝者的骨灰以公益花壇葬等節地生態形式進行安葬,讓逝者與花木相伴,與大地共眠。

讓逝者以樹為碑以花為伴

“無限的愛留在人間,無盡的思念融入大地。讓先靈以樹為碑,與花草為伴……”

3月27日10時,第十一屆廣西節地生態安葬活動主會場欽州市燕山墓園里莊嚴肅穆,350位逝者骨灰將以公益花壇葬的形式回歸自然。現場來賓、家屬們一起前往花壇葬穴前獻花,安葬儀式正式開始。在安葬禮儀師的指導下,家屬獻花、鋪撒花瓣,把逝去親人的骨灰撒入花壇中,在鮮花的陪伴下,生命回歸自然。

據記者了解,欽州市自2017年舉辦首屆公益花壇葬活動以來,截至今年,已通過花壇葬方式為1614位逝者安葬骨灰。欽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以最虔誠的心,用最美的鮮花向先人致敬,用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式傳承殯葬文化和人文情懷,引領綠色、文明、和諧的殯葬新風。”

以鮮花寄托對親人的思念

3月27日,南寧市在南寧人文紀念園、武鳴鳳凰山陵園、賓陽天堂生態陵園、青龍崗長安墓園同步舉行第十一屆公益花壇葬活動,共對237位逝者骨灰進行安葬。此次活動也是南寧市參與單位、參與逝者親屬、安葬逝者骨灰最多的一次。

為廣泛宣傳節地生態安葬,活動當天,南寧市還開展了“公眾開放日”活動,讓社會公眾觀禮花壇葬儀式過程。公眾代表李女士參觀后說,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節地生態安葬方式被公眾逐漸接受,自己也愿意把逝去的親人安葬在這里,“花壇葬真正讓人與大自然融為了一體”。

更多群眾選擇綠色祭掃

“孝,應該是生前好好孝養,珍惜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更應該是親人去世后,用簡樸且有內涵的方式作最后的告別。這就是厚養薄葬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在欽州市的活動現場,葉女士作為親屬代表向社會宣讀了節地生態安葬倡議書。她說,花壇葬作為生態安葬方式的一種,不僅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還能減輕喪葬負擔。選擇新型、文明、綠色的花壇葬,既符合“入土為安”的愿望,又讓生命再一次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她倡議更多人選擇生態葬,因為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

據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西公益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已開展11年,累計投入福彩公益金4569萬元對各地開展獎補,共舉辦公益花壇葬、骨灰撒海等活動112次,對18152位逝者骨灰進行安葬和撒海。“節地生態安葬活動不僅有效促進了土地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更讓祭掃活動回歸自然、回歸本源。目前,廣大群眾對節地生態安葬的認同度和支持度不斷提升,活動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參與節地生態安葬的骨灰量逐年增加,綠色殯葬蔚然成風。”

倡導與服務并舉 文明與綠色并重

本報記者 孫彥川

今年清明期間,福建、江西、云南等省份推行綠色低碳文明祭掃,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移風易俗,營造文明新風尚。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毛主席曾盛贊的農民運動優秀干部郭滴人、華僑“花木蘭”李林……近日,福建省組織開展的“2023清明祭英烈”活動,廣泛宣傳了二十多位烈士的事跡。烈士們震撼心靈的事跡受到公眾高度的景仰。截至3月31日上午10時,該網頁點擊量已達1784.6萬次。“你們的心中永遠有祖國,我們的心中永遠有你們!”寧德市蕉城區第一實驗學校學生黃喜麗在留言中寫道。

3月29日上午,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東湖街道辦事處及其所轄的鳳山社區,組織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退役軍人、志愿者等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祭掃烈士墓活動,清掃烈士墓周邊落葉,并為墓碑描紅。“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他們向74名烈士敬獻了鮮花,并鞠躬默哀,深情緬懷。

在福建省漳州市,得益于新建成的22個村級公益性生命公園,已有800多位逝者骨灰遷回本村,讓清明祭掃更方便。2022年,在市政府的決策和指導下,漳州市22個試點村利用農村荒地、山坡地、歷史埋葬點等建成村級生命公園,安葬實現了綠色生態、便民利民。“生命公園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和歡迎,有些外出鄉賢積極捐資支持建設。今年,市政府提出建設不少于200個公益性生命公園的目標。”漳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兒童福利科科長莊淑英說。

在江西,南昌市民政部門在墓區設立免費飲水服務點、鮮花兌換點、免費輪椅借用點等。殯葬服務機構通過預約錯峰、增設服務窗口、延長服務時間、優化服務流程等方式,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市公交公司開通6條祭掃專線,市軌道集團延長地鐵運營時間,促進綠色出行。團市委、市義工協會安排志愿者參與服務保障。景德鎮市文明辦和民政局聯合發布倡議書,倡導群眾采取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方式緬懷逝者。

關于安全祭掃的宣傳也緊鑼密鼓。“近期我鎮雨水稀少,天干物燥,不要在山頭、墓地焚燒祭物,嚴防火災事故發生。”3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城廂鎮香樟社區發布倡議書,引導居民自覺摒棄焚燒香燭紙錢等陳規陋習。與此同時,泉州市豐澤區森林防滅火指揮部也發布了《清明節期間林區“十不準”》,強調進入林區掃墓不點香、不燒紙。

在云南玉溪,春天氣候干燥,為了確保群眾在清明期間安全、綠色祭掃,當地民政部門發動基層力量,在全市462個公益性公墓全部安排專人值守,禁止攜帶紙錢、塑料祭掃物品等進山。同時,利用節日契機,宣傳倡導移風易俗,減輕群眾負擔。“如今,絕大多數群眾已經很認可厚養薄葬、文明祭掃的理念了。”玉溪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兒童福利科科長李海年說。

回歸自然 禮贊生命

本報記者 周冉冉

3月31日,一場莊嚴的生命告別儀式在江蘇省揚州墓園拉開序幕。櫻花爛漫、烏桕參天,伴隨著悠揚的小提琴聲,在禮儀護衛隊的陪伴下,逝者家屬手捧可降解骨灰壇,緩緩步入生態葬區,把骨灰壇輕輕放入泥土中,覆土封穴,覆蓋草坪、栽種鮮花。沒有墓碑,只有AR虛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動,飛翔在一片烏桕林和盛開的鮮花叢中。

花草樹相伴,魂歸大地眠,在這里,生命在大自然中延續。“生命源于自然,理當回歸自然。這種安葬方式遵循了生命規律,能給予逝者敬意與禮遇。”逝者家屬劉先生悲傷之余感嘆道。

“今天對我和我的家人而言是個特殊的日子,有感動、有惆悵、有不舍。”逝者家屬翟先生在父親去世后,選擇參加揚州墓園的集體花葬。他說:“決定花葬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里環境優美,想到父親能夠長眠在花海、與春暉相伴,我們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翟先生的選擇并非個例。據揚州墓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8年開始,墓園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行生態葬集中安放儀式及公祭活動,今年已是第六屆,報名參加活動的家庭也從2018年的20戶增加到今年的40余戶。“節地生態、回歸自然”的安葬理念已慢慢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從補貼生態葬費用,到開通AR墓碑虛擬祭掃服務,再到舉辦清明詩會宣揚生態殯葬理念,揚州墓園通過一年年、一次次的生態葬活動,傳承清明文化,將綠色殯葬理念根植于人們心中。“我的父親生前留下了囑托,他說不想舉行任何儀式,生態葬對他來說算是很好的告慰。”一位逝者家屬這樣說。

過去,人們不愿意選擇生態葬,除了傳統觀念沒有轉變外,還存在定位難、祭掃難等問題。揚州墓園致力打造信息化智慧服務系統和現實增強系統,通過AR技術,逝者家屬可在大屏幕和手機上找到與逝者相對應的生態葬位置,同時顯示墓碑、照片等信息,從而實現虛擬祭掃。此舉不僅讓祭掃更加綠色環保,還能將逝者的人生歷程以文字、視頻影像資料等方式保存,實現逝者人生文化的永存。

“我們堅持每年舉辦生態葬活動,就是想通過這項活動不斷引導群眾以科學態度看待生死、以文明方式寄托哀思,樹立殯葬文明新風。”據揚州墓園負責人介紹,從2017年開始,墓園不斷推出樹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種形式的生態節地方式,至今已累計為219位逝者完成不保留骨灰的生態安葬。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