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倩
“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是救助管理的常規工作,簡單來說,為的就是讓流浪街頭的人們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有衣穿、有被蓋、有飯吃。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迎來大風藍色、寒潮藍色及持續低溫藍色預警,我參加了北京市民政局組織的“寒冬送溫暖”集中救助巡查督導活動,親身感受著從事救助管理工作的辛苦。
聽天氣預報,得知活動當天夜里氣溫達到零下13攝氏度,我便早早做好準備,厚羽絨服、帽子、手套裝備齊全,腳下穿了兩層襪子御寒。
來到第一站——豐臺區二環主路的一座橋下,一位露宿者躺在那里蒙頭睡覺,憑著記者的敏感,我跑過去詢問、拍照,不到1分鐘,手就凍得不聽使喚,像針扎一樣疼。這樣陸陸續續走了兩三個站點后,腳下的兩層襪子也早已被凍透,看著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身穿工作服忙前跑后,十分精神的樣子,我哆哆嗦嗦地問:“你們不冷嗎?”他們只回答了一句:“習慣了?!?/span>
是啊,習慣的背后,是從11月“寒冬送溫暖”專項行動開始,對全市流浪乞討人員較為集中的95個點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是每天對地下通道、橋梁涵洞、旅游景點等重點點位區域的巡視和檢查;是參與救助的社工組織以及街道居委會等協同發現的付出;是確保做到發現一人、救助一人的承諾。
對于流浪乞討者,我之前的認識有限:蓬頭垢面、舉止異常、無法溝通,偶爾有打人的情況??蓮漠斕?9時30分到22時,我們跑了半個北京城,40多公里,4個站點,救助了3名流浪乞討或露宿者,全程平平淡淡。
橋下避風,是最好的露宿地。一位66歲的河北滄州老人住在這里,身穿綠色軍大衣,被子蒙著頭,周圍一片破紙箱、塑料袋,其中還有一包“面包邊”。當工作人員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時,老人狼吞虎咽,頭都沒抬。因為他不愿去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為他送上棉衣棉被御寒。
商鋪門口,隨處都可安家。63歲的老張是北京人,家住馬家堡,西四一家商鋪門前20厘米的臺階成了他暫時的家,旁邊一輛殘疾車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吃的、喝的、蓋的一應俱全。什么原因致使他流浪,我們不得而知,但據西城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吳紹章介紹,老張是殘疾人,之前常在廣濟寺門前以乞討為生,此前曾救助過他幾次,近兩年沒見著過,沒想到今天又碰到了。工作人員為老張送上棉衣棉被,老張雙手合十表示感謝,但他堅持不去救助管理站,收拾好全部家當,搖著殘疾車走了。“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關注他的情況?!眳墙B章說。
無處可去,救助管理站是最好的歸宿。一位六七十歲的江蘇籍流浪者是在西單圖書大廈西側被救助的。在該點位24小時巡查的工作人員發現,他身穿雨衣,手提塑料桶,哆嗦著走在大街上,攀談中聽不懂他說的話,于是便讓他上了救助車,進行下一步救助。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真實救助,沒有驚心動魄,有的只是溫暖的話語、熱騰騰的飯菜。“去站里吧,這么冷,睡這兒能行嗎?”“給你加床被子,別凍著?!薄斑@是我們的聯系卡,有事給我們打電話。”“吃點熱乎的,暖暖身子?!?/span>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所說,“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绷骼似蛴懭藛T是最底層、最困難、最特殊的一群人,面對極寒天氣,他們的生存面臨極大挑戰,在這個大家都在家里取暖的時候,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做寒冬天氣的“逆行者”,用真誠的話語、真摯的行動,體現著黨和政府以及整個社會對流浪人員的關愛,表達著“愿你三冬暖,愿你衣不單”的愿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