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仍將處于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但因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不足,社區治理在信息采集利用、網格化管理、資源調配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提出,要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智慧社區建設。
“疫情期間,社區數據難以有效采集和快速利用阻礙了基層治理工作高效開展。”楊玉成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新型基礎設施不足,缺乏物聯感知手段,社區管理者對人口動態數據摸不清、資源動向看不明,對轄區居民生活軌跡、健康變化、出行情況等實時數據的掌握有限。“因此,社區工作者在疫情期間將大量精力用于填報靜態數據、更新信息和整理上報,數據缺乏與業務場景的聯動。”而且,盡管基層采集上報的數據多,但數據缺乏雙向互通,數據產生后單向上行,上級單位數據難以下沉。“疫情防控初期,許多社區實行封閉化管理,派人24小時值守。盡管如此,社區仍不時出現轄區內新增病歷不掌握、病人運送對接不及時、聯防聯控屢出紕漏等問題,網格化管理存在盲區。”楊玉成說。
此外,社區還缺乏相應的智能輔助平臺,在封閉管理期間,物資調配基本依賴于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志愿者等個人聯系,社區難以快速調配資源、及時運送物資,容易引發居民情緒和矛盾。與此同時,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面臨“數字鴻溝”問題凸顯,他們不具備數字化生活的能力。
對于這些問題,楊玉成建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過程中通過加強智慧社區建設予以改進。
首先,加大財政投入建設社區新型基礎設施。推進社區設施智能化有序升級,推動5G、物聯傳感終端、人臉識別等新型技術在社區層面的應用;加快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區的落地應用,實現網絡直報管理,強化信息追溯,為社區網格化管理提供數據基礎。
其次,完善網格化管理體系,建立“人房共管”的城市管理體系。以網格管理為主要思路,以部門信息共享交換為主要支撐,實現對社區各類人口信息的動態采集、更新和維護,并通過對居民各類訴求的采集上報,保證數據錄入的準確性,實現市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形成實時、敏捷、長效管理機制,真正做到在遇到突發性公共事件時,社區“底數清、情況明”。
最后,他建議調動多方力量共建社區網絡,充分整合社區資源,鼓勵業委會、公益組織、物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嵌入網格,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讓物業企業等社區企業為社區提供專業服務,接入智慧社區系統,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