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朱婕妤
全國現代公墓建設培訓班開班至今,已走過20年。20年來,培訓給公墓行業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公墓行業的人才發生了什么變化?未來,培訓如何更好地助力于專業人才的培育,助力于公墓行業的健康、有序、創新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數位公墓培訓班資深導師,他們也是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殯葬行業專業人士。
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王計生:
培訓班辦20年著實不易,當年辦培訓班的初衷是創新行業文化,并通過培訓人才的形式傳播出去。培訓班是一個行業交流的平臺,學員們在討論、學習、研究過程中碰撞出新火花,產生新理念,在墓園公園化、綠色殯葬等方面都達成了共識,推動了行業發展進步。如今,培訓班已經培養了2000多名學員,公墓行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要繼續努力,讓殯葬朝著更符合社會文明、科技進步的方向發展。
20年來,學員越來越年輕,思想越來越活躍,這也是行業變化的一個縮影。培訓班也逐漸變成行業內常規化的活動,大家主動參與進來,改變了過去殯葬行業的閉塞,打破了地區間的“圍墻”,在業內起到了促進交流的作用。很多學員回去后,能立刻把學得的知識、理念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讓我們感受到公墓的變化。
有很多學員和華夏陵園董事長孟祥光一樣,當年參加培訓班時是迷茫、困惑的,培訓班給他們指明了方向,傳授了墓園建設管理知識和經驗,為他們答疑解惑,捋清了發展思路。經過20年的積淀,培訓班在行業中得到了廣泛認可,它的培訓重點也在不斷改變。之前,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倡導公墓朝著公園化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更要防止讓公園變回公墓,要徹底把人們對公墓陰森恐怖的刻板印象轉變成祥和溫馨的公園概念,這涉及思想、觀念、認知上的革新。行業中依舊還有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需要繼續培訓班的模式,不斷為行業創造出新的理念和認知,推動行業進步。
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 福建圓滿
生命集團董事長林軍:
1999年第一期培訓班的時候,我就派了員工參加。那時自己的陵園正處于轉型時期,我對陵園未來的發展產生了困惑,急需交流學習的平臺。培訓中印象最深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產生了很多創新,20年前這種寶貴經歷已經成為一種“生命的印記”。
培訓的意義還在于推動行業不斷思考應該保留什么、發展什么,找到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公墓行業發展路徑,通過學習不斷深化對行業的認知,這對陵園發展起到指導和推動作用。
20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殯葬的本質,認為殯葬是服務生命的事業,是經營紀念的事業。墓園的外在環境、藝術化墓碑等做的是“紀”的工作,是為了讓親友更好地“念”,把“紀念”做好,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得更緊密。這種“紀念”的意義也要作為殯葬行業的使命,成為城市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公墓培訓啟迪行業共同關注“紀念”價值,不僅要保留家屬的情感,更要為城市留下記憶。未來,墓園應該承載更多城市文化、鄉村文明、人文意義,應該像醫院和學校一樣,是值得被尊重的文明設施。墓園的經營者應該具備學習精神,善于學習國內外先進墓園的精髓,回來改變的不只是產品,還要為人們帶去更先進的觀念。
中國殯葬協會公墓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小虎:
行業發展的方向必須與法律法規、政策導向、群眾訴求相吻合,突出生態、人文、文明、科技的特點。生態方面,墓園主要的消耗在于土地與石材,建設少占地、少耗石材的墓園已成為現代殯葬行業共識;人文方面,墓園應承載人文價值,注重群眾的人文追求,應把墓園建設成值得長久傳承與紀念的精神文化場所;文明方面,譬如,針對傳統祭祀對環境的破壞,要加強對群眾的引導,積極推進“無煙墓園”的營造;科技方面,運用“互聯網+”,打造“智慧墓園”。
未來,公墓建設培訓班在主題交流、案例答辯的基礎上,要繼續以法規政策和學員訴求為導向,進一步控制授課人數,使培訓朝精品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除綜合培訓外,要針對學員的不同需求設立專題班,加強深入探究;除傳統教學式授課外,加大互動型教學,注重把培訓成果整理形成切實方案,并推動最終實施落地。
行業未來的發展是多元化的,青年從業者要加強對行業的深入研究,切不能照搬照抄案例,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找到墓園的定位和特色。
中國殯葬協會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宏階:
培訓班已經開辦20年了,對整個行業來說起到了推動作用。20年來,生源和課程設置上都在與時俱進,培訓主題從提倡墓園公園化拓展到探討人文生命紀念價值、傳承等方面;學員的構成也更加年輕,文化程度更高,女性成員有所增加,大家對殯葬的認知也更加深刻。培訓班要向行業灌輸“公益、綠色、人本、文明、規范”等現代殯葬行業發展理念。
未來,培訓班也可以根據學員們遇到的不同問題、不同需求,開設更有針對性的實操課程。比如“墓區規劃班”傳授墓園、墓型的規劃設計;“專項營銷培訓”可以針對一個經營基礎薄弱的墓園,鼓勵學員策劃方案,通過導師的指導,強化學員實操經驗;“工程建設班”可以模擬招投標過程,從招投標購買材料到具體施工過程逐一進行指導,譬如其中石材的鑒別與選擇就很關鍵,如何通過“石材語言”準確傳達出人文情感;“墓園危機公關處理”模擬墓園內可能存在的家屬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訓練學員們專業素養、應急處理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學員們一定要具備“惻隱之心”,堅守殯葬行業的公益屬性,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基本殯葬需求放在心上,經營上要做到“取之有道”。
南京市雨花功德園常務副總經理阮鋒:
全國現代公墓建設培訓班為行業中高層領導者提供了一個總結經驗教訓、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特別是對年輕的領導者來說收獲巨大,導師們提供的實操經驗和案例分析能有效幫助學員在講政治的基礎上切實做好經營工作。
在生態陵園的建設方面,設計者不能只是圍繞墓園做景觀,而是要善于利用既有的自然、人文環境嵌入墓園的功能,把環境融合想在前面。
當了六七屆的導師,印象較深的是現在的學員學習積極、善于動腦、思維活躍,教育水平也更高。如今公墓行業已不僅僅是賣墓這么簡單,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從業者更承擔著引導群眾喪葬觀念向更現代、更文明的方向轉變的責任。
貴陽鳳凰山公墓董事長漆云慶:
公墓建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人文、生態的,我在公墓建設工作中提出“化黑白為彩色,借山水成風景,建公墓成公園”的建園理念,探索林下空地的合理開發利用。因為我學的專業就是林學,所以注重陵園的綠化景觀設計。生態公墓建設不只是種植樹木、花草,開辟節地生態墓地,而是要遵循生態的理念,較少干預既有的自然景觀,特別是要根據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實際情況營造,切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人經驗。
年輕的后來者要堅定走人文、生態的墓園發展道路,以培訓班的案例經驗作借鑒和參照,能少走不少彎路。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