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省武漢市的廣大城鄉社區工作者堅守崗位、日夜值守,英勇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為服務群眾、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作出重要貢獻。這群奔走在街巷、樓棟、村灣里的社區工作者承擔著高強度、高風險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守護居民健康、服務居民生活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他們是疫情防控一線的“平凡英雄”,卻有著不普通的擔當;他們默默無聞,卻有著一心為民的情懷;他們身在基層,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戰“疫”力量。本期《致敬戰疫人物》專欄刊發一組本報記者采寫的武漢社區書記、主任的報道,介紹他們在特殊時期所做出的非凡努力和貢獻,并以此向武漢市的廣大社區工作者致敬。本報對武漢市社區工作者事跡的報道還將持續,敬請關注。
本版圖片由武漢市民政局提供
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社區女兒”
本報記者 田亞碩 通訊員 柴 政
2月25日早上7點,桂小妹帶領著“天天敲門組”成員來到居民王婆婆家門口,進行每天的例行敲門巡查,開啟了她緊張而忙碌的一天。“爹爹婆婆,你們不用出來。我來是囑咐你們沒有緊急的事不要出門。有發熱和胸悶、乏力、咳嗽等不適癥狀,要及時告訴我們。”
晚上6時50分,將一名發熱居民送到集中隔離點后,桂小妹返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顧不上吃飯,就繼續為第二天的社區居民保供和安全工作忙碌地準備著。
桂小妹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這是她以社區為家、奮戰在抗“疫”一線50多天中的一天。
“24小時守護他們我才放心”
青和居社區共有19棟住宅樓,5235套公租房,常住人口8234人。60歲以上老年人2024人,其中,669名獨居老人,612名空巢老人,精神疾病患者、殘疾人212名;823戶月收入不足千元。這些數據,桂小妹早已爛熟于心,因為她幾乎走訪過每一戶,居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社區的女兒”。
由于社區居住人員混雜,春節前人員流動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復雜而又嚴峻。為此,農歷臘月二十八下班后,桂小妹就回家簡單收拾洗漱等必備用品,把剛上初中的女兒送到父母家,并對她說:“媽媽要去保護社區里的居民了,爺爺奶奶就交給你保護了。”從那天起,她就開始了以社區為家的抗“疫”生活,50余天吃、住在社區,活動室里拼在一起的兩張沙發就是她睡覺的地方,每天不足4小時的睡眠時間,只吃兩頓飯是常事,24小時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雖然社區服務中心離家不過兩站地,但她卻沒有回去過一次。她說:“只有吃住在這里,24小時守護著他們我才放心。”
“這個時候我不上誰上”
“周大哥,你不要著急,其實像你這樣情況的病人我們見到很多,只是發熱咳嗽也可能是一般感冒,你還是要保持好心態,加強營養,多喝水,說不定過幾天抵抗力強了自己就好了。”這是桂小妹1月25日晚上十一點多接到的心理求助電話,這已是當天他們的第三次通話了。原來是社區居民周大哥打來的,由于發熱咳嗽的癥狀讓他很不安,情緒也很激動,但他又不愿意去醫院接受治療。周大哥的妻子對記者說:“還記得老周同意去方艙醫院的前一天晚上,桂書記在電話里勸了他快兩個小時,真是多虧了桂書記的勸導,他到方艙醫院的第三天就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了,醫生說,好在發現得早,救治及時,十多天他就痊愈出院了,桂書記真是我們家的大恩人啊!”
“桂書記,我老伴在小區摔倒了,我想送他去醫院看病,可我一個人弄不動他,您能過來幫我一下嗎?”打來電話是的9棟80歲的劉婆婆,老伴段爹爹82歲,身體不太好。聽到電話中劉婆婆焦急的聲音,桂小妹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和同事推著輪椅趕到事發地。看到桂小妹,劉婆婆仿佛看到自己的親人,桂小妹一邊安慰焦慮的劉婆婆,一邊想把意識模糊的段爹爹扶到輪椅上。就在準備扶他時,圍觀的人群中傳出一個聲音:爹爹有點發熱!“發熱?”這個讓人恐懼的詞并沒有讓桂小妹退縮,她讓同事小李回社區拿體溫槍,自己和劉婆婆把爹爹扶上輪椅。慢慢地段爹爹恢復了意識,他示意要回家,于是,桂小妹在確認段爹爹不發熱后和同事一起把他們送回了家。清醒后仍很虛弱的段爹爹用盡全力對桂小妹說:“謝謝你,桂書記!”桂小妹緊皺著的眉頭這才舒展開。
為了摸清社區人員的最新情況,她帶領全體社區工作者開展社區人員身體情況大排查,通過電話、微信、上門等形式,實行全方位、地毯式排查,逐戶逐人監測8042名居民體溫及身體情況,確認了“四類人員(確診、疑似、發熱、密切接觸人員)”人數。第一時間、一個不漏地將他們送至醫院、隔離點,實現應收盡收。她說:“一輩子國家能有幾回像現在這樣需要我們,這時候不站出來,我們怎么對得起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怎么對得起廣大居民的期待!及時把他們送到醫院和隔離點,他們舒心了,居民就放心了,我也就安心了!”
做好就醫保障更要做好生活物資保障
社區實行封控管理以來,為堅決阻斷傳播源,桂小妹提出將關口前移至樓棟,運用“天天敲門組”密切聯系居民的優勢,組建由1名網格員、1名市區下沉干部和3名志愿者組成的“113”網格服務小分隊,總結出封、控、管、宣、購、送“六字訣”,做到封樓不封愛,控人不控情,管事不出事,宣導不缺位,購物不漏項,送貨不斷檔,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夯實基礎。
從2月17日起,青山區就在武漢市率先采取所有超市只針對社區團購、不對居民個人銷售物資的措施。從那時起,桂小妹就主動聯系對接了兩家超市開展團購生活物資,在小區的東區和西區各引進一家超市到小區里面,居民有需求通過電話統一報給網格員,由“113”網格服務小分隊集中采購,統一將物資送到每個門棟,通知居民分批到集中點領取,最大限度減少人群聚集。
此外,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殘疾人行動不便等特殊人群需求,社區推出線下代購服務,并及時為居民代買藥品,免費送餐、煤氣等,滿足個性化需求。如今,每個樓棟都安排一名網格員、一名下沉社區黨員干部和3名志愿者,“五人小組”全天候服務,做到保供至每一戶。
直到采訪時,桂小妹還是保持著每天12-1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在她連續近50天“零距離”服務居民的帶領下,截至目前,青和居社區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均得到了及時救治,并全部痊愈回到這個大家庭中,社區內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沒有出現一例物資緊缺問題。她用對居民的真情和對工作的熱忱為黨旗再添一抹紅色,讓青和居社區成了“青”青花園、“和”諧家園、“居”民樂園。
把未盡之孝化為必盡之力
本報記者 張 昕 通訊員 朱張橋
“父親生前是一名醫生,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我想,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希望我堅強起來,把愛的溫暖傳下去……”這是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積玉橋街道四清里社區黨委書記、主任曹微戰“疫”日記里的一段話。
2月14日,正在崗位上忙碌的曹微接到噩耗:父親因為新冠肺炎離世!而那一刻,她的母親同樣患新冠肺炎正掙扎在生死線上!
從2月初父母確診到父親離世,她都堅守在社區防控一線,沒能去探望過一次,此刻她的內心遭受著巨大煎熬。“我是社區黨委書記,要對數千名居民的生命健康負責!”最終,曹微擦干眼淚,寫下了上面那段話,把這份愛帶給轄區更多有需要的居民群眾。
近90天,這位“小巷總理”沒有休息過一天,日以繼夜地堅守崗位,用忠誠和擔當兌現承諾和信仰。
舍我的小家,為我們的大家
今年46歲的曹微,說話做事干脆利索。2018年社區換屆后,成為四清里社區的“當家人”。四清里社區是由老舊和新型物業組成的綜合型小區,高齡老人多、困難老人多、低收入居民多,還有大量流動人口,平日管理服務難度就很大,疫情防控工作更是千頭萬緒。
1月21日,接到上級疫情防控任務后,曹微放棄了與父母家人難得的春節團聚,第一時間回到崗位。誰承想,這竟是和父親的永別。
2月初,她的父母雙雙確診入院,那段時間,電話是她和父母的唯一聯系渠道。只要能打通電話,她就十分欣慰。最后一次通話,父親病危,只能在電話中一遍一遍地喊她的乳名,而她也只能一遍一遍地回答:“我在,我在……”
父親的離世沒有使曹微消沉,而是更堅定了她服務居民的決心。她帶領社區工作者加班加點,挑燈夜戰,制定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她組織社區網格員、黨員志愿者、下沉黨員干部對社區人員情況進行地毯式摸排登記,每天一摸排,每日一上報,絕不漏一人一戶;她帶領社區干部通過武漢微鄰里、小區業主微信群、社區微信公眾號,大力宣傳疫情防控相關信息,發動群眾相互監督,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堅守一線,一天不歇,家里人當然擔憂和心疼,特別是父母確診后。但他們理解我,給了我最大的支持。”最讓曹微欣慰的是,平時大大咧咧的兒子突然變得“絮叨”起來,一天一個電話叮囑她做好防護,愛人更是主動包攬了家務活,讓她沒有后顧之憂。
社區帶頭人,就是得把自己“豁出去”
戰“疫”是對社區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針對社區陸續出現的疑似及確診病例,面對群眾當時的恐慌心理,曹微沉著應對。她整合物業公司保潔隊伍、小區黨員志愿者隊伍,對樓棟及小區公共場所全面消殺;成立黨員先鋒隊,劃定責任區,把工作落實落細。她帶頭上門,為隔離人員代買生活物資、防護用品,細心監測他們的身體狀況,并對進行心理疏導,疏解壓力。
臨危不避險,逢難不退縮。同事們都說:“遇到難事,書記總是第一個上。”將近90天的戰斗中,社區疫情各項動態,曹微全部做到心里有數。
隨著疫情的發展,武漢市社區封控措施不斷升級。2月14日中午,社區居委會接到通知,緊急制作居民臨時通行證,每3天一戶限一人出門購物。
時間緊任務重,曹微馬不停蹄地和同事們挨個樓棟張貼通告,并通過“小喇叭”各個小區巡回播放。與此同時,積玉橋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就封控進行大力支持指導,轄區志愿者和骨干同心協力設法搞好“硬隔離”。有的小區不具備封閉條件,他們就想盡一切辦法改造。當夜24時之前,社區7個小區全部做到只留一個出口,全面實現“硬隔離”。同時,在曹微的帶領下,全體社區工作者、下沉干部和志愿者共同發力,24小時輪班值守,嚴防嚴控不留死角、不留盲區。
“外面有你們在,我們放心!”每當聽到這樣的話語,曹微就十分欣慰。“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是社區帶頭人,就是得把自己‘豁出去’,就要沖在一線,守住防線!”曹微說。
用心用情服務,必須真交心、動真情
實行嚴格封控后,只有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才能讓他們安心“宅”在家。一天晚上8點,一位居民來到居委會,說他要給住在外面的老母親送生活必需品。因為現在實行封控,母親不能出門,基本生活物資都快不夠了,心里十分著急。了解情況后,曹微當即跟這位居民說:“規矩大家都要遵守,您的困難也確實需要解決。這樣吧,您把給老母親的物品備足,明天上午我派網格員和愛心車司機送到老人那里,您安心在家,有需求打我電話。”這位居民非常滿意,連連稱謝。第二天,包裹按時送到,解了他老母親的燃眉之急。
社區高齡老人多、重癥病人多,求醫問藥是個大問題,加之柴米油鹽、生活用品……社區封閉管理后,居民的日常生活物資保障迫切而龐雜,曹微總是想方設法解決。
為給居民們提供物美價廉的蔬菜,曹微帶著愛心車司機和社區志愿者去尚能正常營業的白沙洲批發市場考察,逐樣詢價,選定商戶定期為居民供應菜品。為解決居民購藥難問題,社區從4個愛心車司機中,專門抽出一人負責買藥,同時設一名網格員專門負責分發。社區尿毒癥患者沈師傅,每周一、三、五都要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做透析,社區都安排車輛準時接送;肝癌晚期患者耿師傅,在集中隔離期間突發腹部積水腫大,病情危急。此時的武漢,醫院多被征用應對疫情,一時難以入院救治。曹微一方面通過電話不斷安撫患者情緒,另一方面多方求助,讓耿師傅順利入院并得到及時治療。“最難忘的事情就是轄區內無論是新冠肺炎還是非新冠肺炎的病人,通過我們的努力,都得到及時救治。”曹微說。
孤寡老人、殘疾人、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家屬需要特別關照。武印二村的黃婆婆今年80歲,1月底,兒子、兒媳先后去世,老人情緒波動很大。曹微多次上門安撫老人,時刻關注其身心健康,并送去生活物資和防護用品。
當前,社區居民生活正逐步恢復正常,但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依然艱巨,社區防控絲毫不能松勁。“用心用情為居民服務,必須真交心、動真情。我們將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團結一心,善作善成,把黨交給我們的工作做好,把老百姓身邊的事兒辦好!”曹微說。
一位社區老書記的擔當
本報記者 雷 耀 通訊員 龔 妮
58歲的秦才杰,有著30年的黨齡。面對疫情,他拖著身患高血壓、重度關節炎的身體,以社區為家,身先士卒,在社區黨委會上第一個說出,“我是書記,看我的,跟我來”。
舞臺社區是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民意街道面積最大的一個社區,由原同益社區和舞臺社區合并而成,共有居民3100戶、8943人。轄區內的六渡橋農貿市場與華南海鮮市場相似,集批發、零售為一體,每天人流量兩萬余人,社區疫情防控壓力大、難度高。疫情發生至今,社區書記秦才杰始終堅守防疫一線,帶領“兩委”班子成員、社區干部、網格員,發動志愿者、社區居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攜手戰“疫”,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雷厲風行”
秦才杰說話干脆、做事果斷,雷厲風行的他率先扛起防控重擔。
“我參加過2003年‘非典’防疫,在新冠病毒大面積暴發前,我已敏感地意識到它的可怕,知道做好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憑著經驗,第一時間做好社區公共場所環境消殺,細化社區管理。”秦才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秦才杰自掏2000元現金,購買手套、口罩、84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資。自1月15日起,每天對社區辦公場所進行環境消殺,為社區工作人員分發口罩并要求佩戴上班。他及時發動市場管理人員和經營戶200余人,對六渡橋集貿市場186間商鋪、570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進行搬家式清掃,用高壓水槍對1000余米的下水管網進行沖洗并灑消毒藥水。他還利用周末時間帶領社區門棟組長、黨員突擊隊、志愿者等70余人,對社區67個單元樓道堆放雜物的200余處點位、近70個棚面垃圾進行清理,清理花壇7處,衛生死角190余處,清理消毒垃圾桶113個,清掃垃圾及雜物90余車、30余噸。
1月23日,疫情愈演愈烈,武漢封城,社區防控工作加重。秦才杰每天帶領社區干部、網格員,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口罩,不是在大門口卡點值守,就是在街道樓棟消毒;不是在張貼防疫公告,就是在勸導居民做好個人防護;不是在上門運送生活用品,就是在進行心理疏導。為做好排查和防控工作,社區被劃分為4個片區,每個片區安排社區“兩委”成員與網格員共同負責,全力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形勢嚴峻,黨員要主動站出來、迎上去!”這既是秦才杰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社區黨員干部的要求。疫情大面積蔓延后,針對有的社區群眾顯露出的焦慮恐慌,秦才杰用他積累的防疫經驗,一對一指導做好防護,幫助消除顧慮。舞臺社區的社區干部、網格員、安保隊員無一人臨陣脫逃,無一人被感染、確診。
有時,晚上十一二點接到急文和指示,秦才杰同樣會第一時間轉發到社區干部微信群里,做到隨時接收、隨時傳達,讓每名社區干部都能第一時間了解上級最新指示。半夜醒來,他總習慣性地看看手機,生怕錯過防控信息。“每天都要查看手機微信群有沒有新信息,這已經成了本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秦才杰說。
“時時在線”
“莫出門咧,需要買什么,就給我打電話。”這樣的話,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秦才杰每天會說上幾十遍。
1月24日除夕夜,秦才杰召集社區“兩委”班子緊急碰頭,大家商量后決定分工,把5個人手機號做為5條熱線電話,分別為居民提供送院救助、關愛孤殘、排查工作、體溫監測、心理疏導等服務,時刻待命。
每天從早忙到晚,“手機不離手,工作跟著走”是秦才杰工作的新常態。
“電話時時通,群眾的心才踏實。”秦才杰的熱線電話負責給社區在冊的確診、疑似病患、發熱病人、高齡老人和殘疾人逐個打電話,并隨時接收居民病情報告與咨詢。“那段時間,凌晨兩三點來電是常事。”
隨著“四類人員”陸續集中收治隔離,秦才杰的熱線慢慢轉向服務居民生活。王女士確診新冠肺炎入院治療后,她的父親獨自居住在舞臺社區面臨無人照料的難題。得知這一情況后,秦才杰每天電話問候老人,并安排網格員對接,為老人送飯、購買生活用品。社區內的其他空巢老人、高齡老人也是秦才杰電話的主要聯絡對象。
針對社區居民患病情況,社區還推出了“三色管理法”,每個登記在冊的居民都按照發熱癥狀程度,標上橙綠白三種顏色,橙色代表確診人員,綠色代表好轉人員,白色代表等待核酸檢測結果人員,通過三色管理每天詢問感染人員情況。
“鐵漢柔情”
“我的妻子在海南被隔離,女兒一家在甘肅被隔離,我獨自一人堅守武漢。”秦才杰說著眼眶有些濕潤了,“疫情發生之初,要說一點兒都不害怕,那是假的。但作為社區工作者,居民們就是我的親人。作為一名老黨員、全省‘優秀社區書記’,關鍵時刻,我必須沖在最前面。”
“疫情暴發初期,一居民深夜冒雨敲開居委會大門,送來500只口罩,沒留下姓名轉身就走。至今,還沒有找到他。”
“轄區商戶銀公平,春節期間隔離在老家湖南,從媒體和微信上看到社區干部無私的奉獻、努力的工作,他深受感動,通過微信轉賬一次性捐款10萬元,支持社區疫情防控。”
…………
這段時間,秦才杰見證了太多的感人瞬間。
在做好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秦才杰還組織轄區內的超市、菜市場、水果店等單位供應新鮮平價商品103萬余元,組建舞臺社區團購群,供應肉類、水果等產品26萬余元。對68戶低保對象進行重點關愛,發放米、油、魚、肉等生活物資,幫助重癥病人開藥,為轄區居民送愛心菜、大米等物資。
“保持來之不易的‘無疫’小區成果,舞臺社區干部好樣的。”“守護好家園,守護好家人,團結一心共同戰‘疫’。”……翻看著秦才杰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他感性、柔情的一面,他感恩默默奉獻的社區工作者、愛心人士的捐贈、理解社區的居民。同時,他還流露出了對家人,特別是對小孫女的思念。
當前,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已進入常態化,助力復工復產成為重中之重。社區要求復工復產企業嚴格執行“測體溫、戴口罩”,辦公場所全面消殺,還為社區大型企業、事業單位生成專用二維碼,員工進出掃碼,加強日常防疫管理。十個網格的門面、復工復產情況均由網格員監管,嚴格落實防控責任。“我們將繼續堅守陣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社區的工作要求,創新管理方式,精準精細精心提供服務,全力守護好我們的家人。”結束采訪時,秦才杰如是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