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區為上海遠郊區,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偏遠地區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的雙重矛盾。為此,奉賢區將盤活宅基地與農村公共服務建設融合,探索宅基睦鄰點建設,建立“政府牽頭、社會贊助、村委負責、老年自愿”的機制,充分利用農村地區閑置宅基房屋,進行基礎設施“再改造”,為區域內老年人提供助餐、學習、休養、議事、健康保健及文化娛樂等服務,逐步形成了宅基睦鄰“四堂間”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突出精準化功能布局探索1.0版
奉賢區探索推出宅基睦鄰“四堂間”,為農村地區的老年人打造“吃飯的飯堂、聊天的客堂、學習的學堂和議事的廳堂”。一是便民飯堂。“四堂間”設置廚房、餐間,配備消毒柜、冰箱、凈水器等設施設備,為農村老人提供葷素搭配、營養美味的午餐。對臥床、行動不便或臨時有突發情況的老年人提供上門送餐服務,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二是休閑客堂。為鄰近的老年人提供相互溝通交流的溫馨場所。三是快樂學堂,實現小班化學習。針對農村老年人的特點,在師資配備上以本地人為主,授課以圖文、故事、視頻等老人易于理解的方式為主,為老人提供惠民政策宣講、健康養生咨詢、安全防范講座等學習課程。四是自治廳堂,實現小區域議事。通過對涉及本宅基土地征用或流轉方案、宅基地建設使用方案、老年人綜合津貼發放等村民關心的熱點、重點問題進行討論,參與村委決策,保障老年人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使“四堂間”成為農村老年人議事和自治的重要平臺。
突出規范化星級評價打造2.0版
規范睦鄰“四堂間”的運營管理,提升服務質量。一是制定基本標準。研究出臺《奉賢區扶持農村宅基睦鄰“四堂間”發展實施方案》,推出“四堂間”創建和運營的基本標準,明確每個點位的服務半徑:原則上以6個村民小組為主,每個點位的服務對象不少于50人;建筑面積不少于60平方米,設有廚房、餐間、客堂、衛生間、室外活動等場所。按照標準要求創建并通過驗收的“四堂間”,給予一次性創建補貼5萬元;按照標準要求運營并通過考核的“四堂間”,每個點位給予每年5萬元的運營補貼。二是明確評估辦法。出臺《奉賢區農村宅基睦鄰“四堂間”創建和運營評估辦法》,結合國家和市有關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標準方面的具體規定,從“四堂間”基本硬件建設狀況、設施配備狀況和選址的合理性三個方面規定創建評估標準和具體指標;從四堂功能、日常管理、服務狀況、安全保障、助餐服務、多元主體參與六大方面規定運營的評估標準和具體指標。三是開展星級評價。結合創建評估和運營評估結果,對睦鄰“四堂間”開展星級評價,劃分合格、三星、四星、五星4個等級。根據定期檢查和評估情況動態,相應調整星級評價結果,并對不同的星級等級狀況給予相應的獎勵資金,鼓勵村級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更積極地參與“四堂間”的建設和運營。
突出多元化社會參與邁向3.0版
以推進互聯網+“三社聯動”工作為契機,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四堂間”的運營管理,通過整合資源,將醫療、服務、文化元素注入“四堂間”。一是社會力量參與。積極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對首批試點的50家“四堂間”進行專業化運營管理。建立健全“堂長制”,每個“四堂間”招募一批“堂長”、健康大使、文娛大使、自治大使,并由專業社工定期召集堂長和大使團隊聚會,開展專題培訓。二是課程設置新穎。由第三方團隊教授的手指操、健康舞、凳之舞等廣受歡迎,防跌倒訓練、記憶力訓練、智力訓練等課程也讓老年人受益匪淺。各村還結合本村老年人的興趣和需求設置特色課程。三是服務項目多樣。村民志愿者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代繳水電費、電話費,定期安排理發、修皮鞋、配鑰匙、修理小五金等便民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為老年人提供量血壓、測血糖、健康咨詢等服務。社區文藝團隊等每季度開展文體活動,進行主題匯演,大大豐富農村老年人的生活。“四堂間”成為代辦事務、便民服務、義診等志愿服務的有效載體。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
(來源:中國民政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