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為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新的地方過上安定和順的好日子,須努力做好易地搬遷安置社區的后續扶持服務管理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易地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目前已建成使用50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為了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安居又安心,廣西民政部門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后續扶持服務管理方面潛心進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一些經驗做法可圈可點。
把基層組織全面建立起來
整合政策、資金、人員等資源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下沉,建立健全基層組織,是廣西加強安置點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基礎性重要舉措。
探索服務管理體制。在規模較小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實行鄉鎮(街道)領導、社區“兩委”統籌、幫扶干部和物業服務企業協助、片區負責人(小區長、樓棟長、單元長、網格長等)聯系服務的管理體制,實現對安置區無縫隙管理和全覆蓋服務。在規模較大的安置區,調整行政區域界線,設立若干街道,增強基層政府對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資源保障和業務指導能力。
選齊配強基層黨組織。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立黨組織,推行基層黨組織“星級化”管理和黨員積分管理。桂林市以“群眾搬到哪里,管理與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為目標,抽調黨員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組建了聯合黨支部。
建立建強群眾自治組織。自治區民政廳出臺的《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工作方案》明確規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實際入住率達到50%以上,且達到組建群眾自治組織條件的,即在社區(村)黨組織建立后的90日內,及時組織民主選舉,產生居(村)民委員會。凡在安置點登記入住的18周歲以上居民,均被納入選民登記范圍。
截至目前,全區506個安置點成立455個黨支部、183個居(村)民委員會、441個居(村)民小組,實現應建盡建。
讓安置社區有序運轉起來
為讓搬遷群眾安居又安心,廣西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多方協同參與機制,充分激發安置社區服務治理的內在活力。
制定完善議事規則。制定安置社區黨組織和自治組織議事規則,健全完善居(村)務民主管理制度,引導搬遷群眾圍繞公共秩序、鄰里關系、環境衛生等制定居民公約、村規民約。目前,全區各安置社區已全部制定了居民公約或村規民約。
創新建立協商機制。在社區搭建協商平臺,促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防城港市推動農村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把脫貧攻堅資金使用、項目安排等全部納入村務監督和議事協商內容,切實保障搬遷群眾的合法權益。桂林市在部分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創新建立鄉賢理事會,搭建起搬遷群眾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橋梁和紐帶。
完善德治引領體系。推進移風易俗,向搬遷群眾普及殯葬、婚姻等法規政策,引導搬遷群眾轉變觀念、革除陋習。三江侗族自治縣通過組織開展侗族文藝匯報演出,舉辦百家宴、侗戲表演、“也月”等民俗文藝活動,為搬遷群眾提供寄托“鄉愁”的載體。
推行積分管理制度。設置能力提升、人居環境提升、社會治理、善行公益等積分項目,對搬遷群眾綜合表現進行評定,群眾以積分兌換禮品或服務。截至目前,全區70%的800人以上安置點實行了積分制管理。積分“數字表”已經成為完善社區治理的工作“助推器”。
使群眾生活辦事方便起來
為方便搬遷群眾生活辦事,廣西將安置社區的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整體規劃,暢通多元供給渠道,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便民利民“九個中心”建設,對人口規模在800人以上的安置點配備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業社保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兒童之家、平價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物業服務中心等,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社區“10分鐘服務圈”。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設立基本公共服務窗口,向搬遷群眾提供社保就業、產業發展、衛生健康、文化體育等“一站式”服務。
建立健全服務群眾制度。建立健全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制度、黨組織和黨員公開承諾制度,推行扶貧安置點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幫扶聯系制度。實行“代辦式服務”“預約式服務”“上門式服務”,以干部上門服務代替群眾出門辦事,以信息跑路代替群眾跑腿。
創新服務搬遷群眾載體。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依托社區綜合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構建“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服務居民群眾。百色市按照“服務跟進城,辦事不回鄉”的要求,搭建“農事城辦”平臺,將貧困群眾全部服務事項打包由“農事城辦”服務平臺統一提供。
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底“兜起來”
廣西民政部門充分利用各項社會救助政策,有效保障了搬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相關規定明確指出,易地搬遷后的建檔立卡貧困對象暫時無就業、無產業導致生活困難,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規定的,可在遷入地申請6個月的低保救助,6個月后則按照低保動態管理機制進行管理。
對安置在陸地邊境0-3公里范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邊民生活補助范圍。同時,推進就地申領低保和殘疾人兩項補貼工作,對申請人經常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困難群眾可向經常居住地鄉鎮(街道)提出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保障搬遷入住低保對象和殘疾人的權益。
自治區民政廳負責人表示,廣西民政部門將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立足民政職責定位,進一步加快健全完善安置社區治理體系,著力提升治理能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