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全面落實民政部黨組加強基層民政工作部署要求,把滿足群眾需求、強化制度建設、補齊工作短板作為創新工作的發力點,創制政策、創新機制、創優服務,推進全區民政事業創新發展。
牽住制度建設“牛鼻子”,突出政策創制抓引領。提請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民政工作的意見》,指導全區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多部門聯合出臺《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實施辦法》《自治區社會組織監督管理辦法》,填補政策空白,破解多年來困擾改革發展的難題;修訂低保審核審批辦法,建立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機制,明確低保家庭就業漸退期;印發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縣級推進“55124模式”規范化建設、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加強民政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圍繞脫貧攻堅“總目標”,突出兜底保障惠民生。強化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未脫貧建檔立卡戶中納入民政保障4.9萬人,其中山區9縣(區)占比達到45%,實現“應保盡保、應扶盡扶”。倡導兒童福利機構“開門辦院”,聚焦170個深度貧困村,實施殘障兒童免費康復救助和殘障兒童母親免費康教計劃,康復一個孩子、解困一個家庭,寧夏兒童福利院被中組部確定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的生動案例。提高孤兒養育津貼、特困供養標準,將城鄉低保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和特困供養對象中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孤兒養育津貼保障范圍,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納入殘疾人生活補貼發放范圍,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打好為民服務“組合拳”,突出質量效益促提升。創新民政政務服務,大力推行低保審批權限下放改革并在9個縣區試點,將8項民政服務事項授權鄉鎮(街道)辦理,民政對象辦事提供材料減少30%以上、審批時限壓縮30%以上。加強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籌資3.35億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項目9個、“兒童之家”528個、城鄉社區服務站143個。以加強民政行業監管為突破口,深入開展社會組織、殯葬、養老服務等6個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拓展掃黑除惡成效,創優民政服務環境。
鞏固基層民主“主陣地”,突出村級治理強根基。緊扣“選人、議事、監督”三個核心,將村民代表會議作為村級治理和民主建設的“長效綜合體”,一盤棋做實“55124”制度模式,探索出一條民族地區村級治理的新路子。創新社會組織“8+1”監管機制,推動民政部門從唱“獨角戲”變為各部門聯動“大合唱”。選優配強基層組織班子,清理不符合任職條件村(居)委會成員265人、補選235人,一批致富能手、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青年和復退軍人進入基層組織,農村基層治理呈現了政治生態凈化、自治組織優化、組織功能強化的可喜局面。
銀川市:高質量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銀川市緊扣“綠色、高端、和諧、宜居”發展理念,聚焦事關城鄉居民和諧幸福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按照“共建、共商、共治、共享”思路,開啟城鄉社區治理新篇章。
高起點“筑巢”,固本強基聚人心。整合資金2億元,打造高質量“社區中樞”工程,全市540個城鄉社區辦公和居民活動用房全部達到500平方米以上。出臺城鄉社區活動陣地管理辦法,確保社區公共服務有空間、居民議事有場所、黨員群眾學習有資源,“社區家風館”弘美德、“社區科普示范館”傳科學、“社區(村)史館”留鄉愁、“社區民族館”顯親情、“社區圖書館”成源泉,實現“小空間”置換“大滿意”。
開放式“引鳳”,聚才納賢建隊伍。圍繞職業化、專業化、本土化,出臺“四崗十八級”社區工作者薪酬保障體系,全區范圍“納賢聚才”,優秀青年紛紛加入,扎根基層,服務群眾。設立社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基金,將社會組織、社工等納入人才體系,出謀劃策、躬親實踐,提供專業化和高品質服務,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多渠道“搭橋”,多元共治解難題。堅持“群眾的事情大家商議”,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制度,搭建以社區聯合黨委為核心的服務網絡,推動社區資源優勢互補、責任共擔、資源共享、要事共商、實事共辦。制定社區民主協商議事規則和參與激勵機制,培育“多元協商”平臺,開展“銀川第一屆民主協商月活動”,暢通民意渠道,共協商事項620多個,近1.5萬社區居民參與。培育樹立“紅色議事廳”“鄰里值班室”等品牌,引領社區居民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再到“我參與我奉獻”的轉變。
智慧化“服務”,四大板塊提水平。堅持“服務社區居民、讓社區居民滿意”,豐富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以四大板塊構建智慧社區。一是將街道市民服務中心職能進行整合下沉延伸到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站,實現公共服務產品服務社區居民“零距離”,形成社區、責任網格、樓(院)長三級網格。二是加強政務便民服務、人臉識別門禁、智能快遞柜、生鮮冷鏈柜等輕量級硬件應用。三是開展“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活動,對濫辦酒席、高價彩禮、薄養厚葬等不良風氣劃出“紅線”。四是鼓勵社區治理工作“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紅色基因”引領“五彩服務”,“紅色管家”打造“陽光一家親”等品牌,奏響為民“愛的表白”合唱曲。
吳忠市:全面提升基層民政服務能力
吳忠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國、全區民政會議精神,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強化示范引領,夯實基層基礎,為各項惠民政策落實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體制機制,夯實制度基礎。吳忠市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以市政府文件印發了《吳忠市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基層民政工作實施意見》《吳忠市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兩辦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責任分工》,切實加強民政工作。
強化典型帶動,發揮示范作用。同心縣作為民政部蹲點調研地,研究出臺《加強新時代基層民政工作 提高為民服務能力實施方案》,構建以該方案為總攬的“1+N”制度體系,傾力打造民政工作“同心樣板、河西模式、同德做法”。人員經費得到充分保障,民政局增加工作人員5名,每年安排工作、培訓經費40萬元;按每萬人配備1名的標準招錄19名鄉鎮民政工作人員,每年安排4-10萬元的民政工作經費;每個村(社區)配備1名民政協理員,每年安排5000-10000元民政工作經費。力推“423”河西模式、“十三個一”同德做法,建立了鄉鎮牽頭抓總、村“兩委”全面參與的民政工作落實機制,全方位發揮村級自治組織作用,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圍繞“三個聚焦”,提高服務能力。通過積極協調市委編辦,為吳忠市民政局增加5名事業編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新增招錄敬老院和兒童福利院護理人員13名。全市為基層招錄社會救助入戶核查員60名、配備村兒童主任506人,基層民政工作力量得到有效增強。全年投入困難救助資金4.5億元,新建兒童之家114個、城鄉社區服務站19個,切實加強民政服務供給,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能。
中衛市:為孩子托起一片藍天
中衛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孤兒、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民生事業來抓,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良好局面。
加強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機制。成立以市(縣)長為組長,民政、教育、公安、婦聯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障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齊抓共管工作局面。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指導全市做好兒童福利工作。建成城鄉兒童之家342個,每個行政村配備1名兒童關愛督導員,每月補助300元,夯實了兒童保護服務基礎。推進兒童信息系統使用,強化動態管理,為精準服務精準施策提供準確資料。
強化機構保障,提升服務質量。瞄準兒童生存、權益、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全市兒童福利院保障服務優勢,以“愛融于心,情見于行”為核心理念,堅持“心貼心呵護、手拉手幫扶”,為孤殘兒童提供集“養、育、康、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把優質資源向困境兒童延伸,實施孤殘兒童“撫康計劃”“明天計劃”等項目,在全市篩選20名1-6歲的貧困殘疾兒童在機構內撫育康復訓練;組織205名0-14歲困境兒童參加“中國移動愛‘心’行動”項目篩查,使孤殘兒童得到及時救治。扶持鼓勵2所民辦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每年康復訓練120名殘疾兒童,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
搭建服務平臺,合力開展關愛。依托兒童之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及群團組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兒童關愛保護。在全市實施“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項目,組織社工機構為213個兒童之家督導員進行專業培訓,對150名貧困山區和偏遠地區家庭兒童開展心理輔導、日常照料、情感交流等關愛服務。通過社會組織,先后開展了“有福童享”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活動、“花季護航”兒童生命教育小組活動、“愛在仲夏·伴你童行”夏令營活動,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石嘴山市: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品牌
石嘴山市搶抓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機遇,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優服務、提質量,創新改革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信息化為手段、專業化社會力量服務為支撐、醫養融合發展的“1+4+N”養老服務模式,形成適度普惠、就近便捷、服務精準、多元供給、智慧管理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格局,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需求導向,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制定出臺《石嘴山市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加快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石嘴山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方案,為養老服務改革提供政策指引和遵循。市委、市政府將建設石嘴山市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列入政府十件民生實事,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納入年度效能目標考核,全市養老服務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和強力推進。
依托“互聯網+”,打造“1+4+N”養老服務新模式。建成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和市級調度指揮中心,開通“12349”養老服務熱線,改建156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點),聯結“N”個養老服務組織,實現養老服務需求與資源的高效對接。建成智慧養老“e卡通”,開展“福滿石嘴山”積福享福活動,吸引老年人參加社區公益、志愿互助等活動。建設養老服務產品研發中心,根據需求為老年人配備智能手環、手杖、平安鐘等設備,提供康養、照料和應急求助等服務。開展養老服務巡回大集,上門為農村老年人開展服務47場次、3800余人次。開發留守老人巡訪APP軟件,對留守、空巢老年人定期巡訪8000余人次,積極防范意外風險。
完善服務標準,打響“頤享·石嘴山”養老服務品牌。用品牌理念打造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設計“頤享”居家和社區養老形象標識系統,制定《頤享·石嘴山養老服務品牌規范手冊》《石嘴山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點)設置和服務標準》,實現養老服務中心(站、點)統一品牌logo、統一管理制度、統一服務流程、統一設施編碼“四統一”。制定《石嘴山市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運營手冊》,實現養老服務機制常態化、質量標準化、人員專業化、監督即時化、運營機構化、管理信息化“六化”目標。制定《石嘴山市助老員禮儀服務》基本規范,實現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規范化、標準化。
固原市:兜牢底線打好脫貧攻堅戰
固原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推進社會救助城鄉統籌發展,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發揮社會救助在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兜底保障織密網。全市低保標準分別由2014年城市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560元、農村每人每年1930元提高到3800元,漲幅分別達86.67%和96.89%,累計助力脫貧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2.3萬戶8.9萬人。今年,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640萬元、電費補貼4864萬元,有效降低物價上漲對低保、特困供養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的影響;投入300萬元,啟動農村“三留守”千戶困難群體關愛活動,讓6000余戶困難群眾在“兩節”期間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發揮臨時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實施救助3萬人次,支出資金4240萬元。
改革試點破難題。健全完善“1+6”配套工作制度,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調、基層落實”的城鄉低保工作機制。推進社會救助鄉鎮(街道)“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暢通申請受理渠道,極大方便困難群眾辦事。率先推行低保審批權限下放鄉鎮試點,進一步優化社會救助流程,審批時限從62個工作日縮短至24個工作日。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吸納75名入戶核查員,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救助經辦能力,較好地解決了“無人辦事”的問題。
社會扶貧聚合力。積極探索“社會組織+救助”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原州區通過社會組織引入資金125萬元;涇源縣探索“車間+扶貧”模式,近千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社會救助對象走進車間實現就業;隆德縣多措并舉盤活村集體經濟,讓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開展“善行六盤、助力脫貧”社會扶貧項目,河仁慈善基金會御寒冬衣、棉被項目被列為“中華慈善品牌項目”,閩寧慈善會投入扶貧資金1050萬元,全市50余萬人從中受益。(本版文/圖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