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
近年來,北京將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擺在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位置,創新體制機制、推動重心下移、深化社區治理、提升服務能力,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體制創新,實現黨的領導和行政執行有機統一
堅持將基層社會治理作為特大城市治理重心。專門成立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46個部門為成員。在機構改革中,歷史性地實行市委社會工委與民政局合署辦公,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兩個部門有機整合,是首都基層社會治理領導體制重大創新,實現了黨委和政府集中統一領導。依托這個平臺,定期召開高規格會議,推進重大事項、政策和資金會上議、會上定。每年安排1.5億元社會建設資金用于基層社會治理項目建設。
推進重心下移,構建簡約高效基層治理體制
堅持賦權下沉增效、做實做強基層,強化街道、鄉鎮基層社會治理主體責任。一是高位推進街道工作。今年2月,時隔23年召開第三次全市街道工作會,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創新提出了一整套體現時代特征、符合超大城市發展規律的制度安排。11月出臺《街道辦事處條例》,固化了“街鄉吹哨、部門報到”、12345市民熱線接訴即辦等經驗做法,為街道履職提供堅實法制保障。二是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重點賦予街道重大事項決策建議權、綜合執法指揮調度權、職能部門派出機構考核評價等7 項權力;推進街道綜合執法,將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且能有效承接的行政執法事項下沉街道;加強精細化管理,制定新的街道設立標準,密集研究調整房山、門頭溝、順義等區街道規模。推進協管員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市級16支隊伍下沉街道、鄉鎮,充實基層工作力量。三是增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文件,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推動工作更多轉向治理和服務。
加強社區治理,夯實黨執政的基層基礎
堅持深化社區治理,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一是健全制度體系。制定實施《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治理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向社區治理深化的實施方案》,頒布全國首個地方標準《社區管理與服務規范》。二是實現村(社區)同步換屆選舉。嚴把候選人“五好、十不能”標準、實現資格聯審,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87.1%,實現了基層民主建設全面優化。三是織密基層組織網絡。所有社區成立了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做實社區居委會下屬六大委員會,推進樓門院建設。廣泛吸納駐區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業委會參與社區治理,出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意見,全市共有2.5萬個。四是加強社區協商。指導街道社區分層協商,城市社區議事廳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超過70%,有效解決了小區停車、物業管理、環境整治等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小院議事廳”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五是深化社區減負增效。研究制定《社區工作準入管理辦法》,完善社區職責清單,從源頭減輕社區負擔。東城等五個區被確認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通州等3 個區被評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
注重需求導向,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能力
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全方位滿足居民服務需求。一是實施社區全響應服務制。采取上門走訪、預約服務、周末值班等形式,全時段全響應服務居民,逐步實現“小事不出社區”。二是提升社區服務品質。“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95%的城市社區。建設“互聯網+”社區治理信息平臺,推進微信公眾號社區全覆蓋,為居民提供及時便捷服務。鼓勵支持駐區單位創建608個“社區之家”,推動單位內部服務設施向社區開放。三是推動社區志愿互助服務常態化。舉辦首屆“社區鄰里節”,所有社區利用周末發動居民參與文體、公益等活動,累計300多萬人次參與,居民和社會反響良好。四是激發社區工作者隊伍活力。實現工資待遇平均水平不低于職工平均工資,人均漲幅3000元。拓展職業上升渠道,今年117名優秀社區工作者定向招錄為基層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五是保障社區用房。全市所有社區實現辦公和服務用房不低于350㎡標準,改善了社區服務居民條件。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