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遵循規律,把握特征,才能更好解決問題。全國民政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了民政工作的“四個特性”,這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和論述精神、深刻把握民政工作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重要認識成果。我們要全面把握“四個特性”的實質要求,不斷深化對新時代民政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在更高站位上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民政工作的政治性要求我們必須用好民心標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對民政工作政治性作了生動闡釋。“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深刻揭示了民政工作“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三大職責的政治性。社會救助等兜底保障工作,是脫貧攻堅底線制度安排,只有兜得住兜得好兜得牢,才能托住人心,才能保證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養老服務、婚姻登記、殯葬服務等基本社會服務工作,做的都是百姓的身邊事、要緊事,只有細致周到、飽含溫度、貼心暖心,才能贏得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衷心點贊。基層群眾自治、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是群眾表達訴求、達成共識、化解矛盾、維護利益的平臺,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這些工作做好了,社會公平正義就在基層得到彰顯,老百姓的心氣兒就順了,基層社會就祥和安定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基礎就進一步夯實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民政工作的政治性鮮明地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各級民政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政治的高度審視民政工作;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標尺;要鎖定民生、聚焦民心,千方百計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里去。
民政工作的群眾性要求我們必須站穩群眾立場。服務對象的廣泛性決定了群眾性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屬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民政工作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其中每個聚焦對象都對應一個龐大的群體。比如,婚姻、養老、殯葬等基本社會服務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社會救助、兒童福利等基本民生保障也與不同性質的群體一一對應。民政工作樁樁件件為人民服務,是名副其實的群眾工作,這就是民政工作的群眾性。各級民政部門要始終站穩群眾立場,面對老弱病殘要常懷大愛之心,堅定地站在服務對象立場上考慮問題,兢兢業業謀善策出實招;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給予服務對象親人般關心、理解和尊重。唯有如此,才能換來群眾滿意,得到廣泛支持,民政工作的政治性才能得到更充分彰顯。
民政工作的時代性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大局觀念。民政工作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緊密相連,在不同時期擔負著黨中央賦予的歷史使命,這就是民政工作的時代性。民政部門履行職責的過程,就是填寫時代答卷、完成時代使命的過程。各級民政部門在思想認識上要自覺把民政工作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高度來審視;在謀篇布局上要把民政工作放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去把握;在行動落實上要緊密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展開和推進;在提升質量上要堅持改革創新、緊扣時代脈搏、強化科技支撐、提高服務效能。
民政工作的協同性要求我們必須善求“最大公約數”。民政工作點多、線長、面廣,服務對象既有全民性又有特殊性,服務需求既有基本性又有差異性,保障政策既有普惠性又有特定性,客觀上要求要與各領域、各部門統籌推進、協調配合,這就是民政工作的協同性。各級民政部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要在全局中謀劃,在協調中推進,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其中;要錘煉與各類主體協調配合的本領,善于“左右兼顧”、長于“上通下聯”、勤于“前挽后推”,拿出最佳協同方案,發揮最大協同作用;要充分發揮已有協調機制的作用,在同向共進中凝聚共識、打通環節、尋求“最大公約數”,形成“一盤棋”,擰成“一股繩”,聚力實現“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共同目標。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民政工作者在新時代為民實踐中總結提煉的“四個特性”,在實現精準定位的前提下,必將更好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創新局面。我們唯有深刻理解把握民政工作的規律性,方能在更高站位上拓寬視野、錘煉作風、提升本領,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