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定東
社會正走進一個共生的時代,社會治理十分強調多方主體協同治理的“共治”。從發展特征而言,社會治理現代化強調多方主體參與;從范圍而言,有國家治理、城市治理及社區治理。其中,社區治理是基礎。
隨著治理現代化的推進,社區治理結構從單一轉為多元,治理過程從行政管理轉向民主協商;治理體系由垂直科層結構轉向為橫向網絡解耦;治理結構由依附與庇護關系轉變為信任與互惠關系。但特別要指出,我國社區治理的核心問題是居民主體性缺失,主要體現為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不夠。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幸福橋社區、溪水灣社區及百善臺社區的實踐探索正是解決居民參與度的問題。雖然形式多樣,但鼓勵居民參與和搭建居民自治平臺的目標一致。
幸福橋社區在深化認識社會治理規律的基礎上,將志愿服務放在了社會治理體制的戰略高度上。志愿服務成為一種引發普遍合作的社會現象,期望引導各主體思考如何通過合作行動增強公共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良性互動過程。從案例來看,社區志愿服務從制度化、專業化、區域化、社會化、網絡化出發,以期建立一個符合居民生活期待和社區共同體利益的服務體系,從而使其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推動力。然而需要從更宏觀的角度謀篇布局,如何通過法治化賦予志愿服務的合法性基礎,如何組建志愿服務團隊促進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如何利用志愿服務組織化搭建社區生活共同體,如何通過志愿服務常態化提高居民自治意識,重新明確居民是基層治理的主體和直接受益人,是新時代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共同努力的方向。
溪水灣社區注重發展增權??傮w上講,增權可以看作是一種理論和實踐、一個目標或心理狀態、一個發展過程、一種介入方式。該社區通過美化環境、改善設施等、建設“鄰里坊”等增強居民獲得權力、資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為促進居民參與提供動力。百善臺社區側重于社區與居民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通過精細網格管理、精準收集“哨源”、培育鄰里文化等措施增進分享,提升居民參與能力。
綜上,三個社區針對居民參與能力的提升推進社區治理的深化,進而推動基層工作,在實踐中注重運用更多元的力量參與社會化進程,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