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重心,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人民日報》推出系列文章,從小角度、小切口,聚焦城鄉社區治理,推動完善我們的治理體系。
進入炎夏,如何讓居民出入小區更加便捷?在北京市通州區大方居社區,居民無需掏出紙質出入證,無需進行體溫查驗,“刷臉”便可進入小區。原來,新安裝的智能門禁系統可以自動識別人臉并測量體溫,身份相符且體溫正常大門自動打開,身份不符或體溫過高則會預警。這一電子出入證贏得居民好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而出入證的使用是優化社區管理的重要措施,為居民健康上了一把“安全鎖”。從手寫版到印刷版,從一日一換到畫鉤“打卡”,各地鄉村、小區、街道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出入證。有的備注咨詢電話,便于居民聯系;有的印上二維碼,便于返城人員線上登記;有的設計成五顏六色,便于分類管理;有的還規定了出門次數、時長甚至減少外出的獎勵辦法,鼓勵通過“宅生活”戰勝疫情。出入證的設計理念、使用方式,折射出社區治理的能力水平。
客觀來看,并非所有紙質出入證都令人滿意。對居民而言,憑證出入靈活性差,常常有人因為忘帶出入證而“有家不能回”;對社區而言,不斷換證、分別制證工作量大、管理繁瑣。有的出入證不含個人信息,存在被他人借用的漏洞;有的雖印上個人照片,又會因為反復比對而降低通過效率。從這個角度看,一些社區試行的電子出入證,在保證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體現出低風險、高效率、省人力的特點。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最大力量也在基層。面對人口流動性大、人員結構復雜等問題,如何提高治理效能?電子出入證給我們以啟發。從電子出入證到智能語音外呼系統,從服務機器人到監控無人機,科技不僅為治病救人插上翅膀,也為社區聯防聯控、科學管理決策等基層治理命題提供了解答,讓疫情防控事半功倍。
“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更聰明、更智慧,也意味著更人性、更溫暖。例如,電子出入證采集居民信息,也要保護好數據安全;智能應用要服務年輕人,也別忘記教會老年人等群體;自動化設備降低人力成本,也需要社區工作者與居民的暖心互動。以管用、靈活、高效的制度措施與用心、用情、用力的社區工作作為配套,才能更好賦予科技以溫度。
作為社區治理的階段性措施,出入證雖是權宜之計,但電子出入證背后的科技賦能,將助力社區治理提檔升級,為居民帶來更舒心、更安心的生活。
(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