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在社區這片最基層的土地上,無數社區工作者默默付出,他們或把居民的“雞毛蒜皮”當作“頭等大事”,想方設法為其排憂解難;或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努力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或暢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讓服務更有溫度。他們是群眾的“貼心人”,致富的“領頭雁”,創新的“排頭兵”。
日前,中宣部、民政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先進事跡。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卻在點滴奉獻中閃耀著太陽般的光芒。
群眾的“貼心人”
——把關愛送到千家萬戶
農貿市場占地規模從8畝擴大到60畝,財政收入增長至2000多萬元……福建省石獅市湖濱街道玉湖社區美麗蝶變的背后,凝聚著社區黨委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林麗娜的辛勞與汗水。
28年前,本著對家鄉的熱愛,林麗娜放棄了創辦多年的企業來到玉湖社區,一方面千方百計謀求集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
“誰有困難幫助誰。”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孩子下午放學時,他們正忙于工作,分身乏術。該怎么解決?早在2014年,林麗娜就提出聯合專業社工機構在社區試點開展“四點半課堂”,為學生提供放學后免費托管服務。后又積極推動在學校設立“四點半課堂”。
“我從小就喜歡幫助人。”熱心腸和責任感,讓林麗娜成為很多困難群體的“貼心人”。為了呵護單親、留守、特困等特殊群體,她帶頭成立志愿者協會,探索“義工+心理咨詢師+社工”服務青少年新模式,設立“陽光少年心理關懷室”,聯合學校、社區、企業等開展以關愛問題青少年心理健康為特色的服務項目。同時,成立了“石獅市玉湖愛心慈善會”,并把每年12月25日定為“玉湖社區愛心日”。截至目前,“石獅市玉湖愛心慈善會”共募集善款1000多萬元,資助困難家庭學子上大學和老弱病殘居民1500多人次。
“要有為群眾服務的熱心、真心和誠心,始終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去辦,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在工作中,遼寧省鞍山市靈山街道靈西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娟,常常這樣提醒年輕的社區工作者。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時針撥回至1998年4月6日這天,36歲的劉娟成為靈西社區的“大家長”。社區老年人多、殘疾人多、拾荒者多、下崗者多;社會治安狀況不好;因地處水泡區,礦渣墊起來的綠化帶不長一棵草……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劉娟積極爭取小區改造資金,組建“溫暖靈西”志愿者義工服務隊,推行“錯時、預約、代辦、親情、上門”五種服務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一個因“臟亂差”出名的社區變成了整潔有序、鄰里互助、民主和諧的全國文明和諧社區。
不僅如此,在20多年的社區工作中,劉娟始終把居民當成自己的親人。
“刑釋解教人員叫她姐姐”——被判刑和強制戒毒的社區居民張某刑滿釋放回家,親朋好友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劉娟卻主動上前噓寒問暖,并幫她找了一份工作。后來,張某被確診為雙腎壞死。劉娟又與丈夫和兒子輪流悉心護理。“姐,沒有你,我早就不知死多少次了……”張某噙著淚水對劉娟說。
“智力殘疾的女孩叫她媽媽”——“我又有媽媽了!”智力殘疾女孩李丹高興地說。李丹出生后不久,父親就離家出走了,母女倆靠低保和撿破爛過日子。不幸的是,李丹19歲那年,母親突發腦出血去世,成了孤兒。在她最無助的時候,劉娟說:“去我家吧,給我當女兒。”
“重病的兒童叫她姥姥”——劉百惠8歲時被確診為“腦瘤”,醫生說幾乎沒有治愈的希望了。劉百惠的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父親下崗,家里幾乎沒有任何積蓄。劉娟得知后,在社區發起募捐活動,為劉百惠籌得善款4萬多元,又從自家掏出5萬元,才湊夠醫療費。現在,劉百惠已經讀初中了,時常到社區幫助劉娟姥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寧啟水與林麗娜、劉娟有著一樣的為民情懷,不一樣的暖心故事。作為陜西省山陽縣南寬坪鎮安家門村黨支部副書記,他多年來承擔著商洛地區4個條件最為艱苦且不通公路的山村的抄電表和線路維護等工作。雖然4個村只有486戶,但全部散落在海拔1700多米、方圓百余公里的山山峁峁。最遠的萬佛山村,去一趟來回近百公里。
2010年3月22日,一場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使萬佛山村90%的電桿被大雪壓斷,入夜萬佛山陷入了一片黑暗。長年服務萬佛山的寧啟水,深知斷電對群眾有著怎樣的影響。3月23日,天剛放晴,心急如焚的他就背著百余斤的搶修材料步行上山。途中,他多次摔倒在雪地里,好幾次差點掉到溝里,但他仍然繼續堅持著,傍晚時分才到村里。勞累和饑餓讓他幾乎虛脫,可他顧不上休息,爭分奪秒組織群眾搶修。僅僅11天時間,萬佛山就又亮了。群眾感激地說:“這里的電是寧啟水給‘背’上來的!”
住在萬佛寺遺址懸崖邊上的盛慶全老人和老伴守候在祖輩居住的偏溝野洼里,兒子和兒媳婦常年在外打工。老人說:“這些年多虧了啟水,地里栽的菜秧子、生活必需品等,都是他每月給背上來的,給我們這些留守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幫了大忙。”
多年來,寧啟水走過的山路多達8萬公里,背送的物資累計5噸以上。如今,隨著移民搬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實施,山上群眾越來越少,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寧啟水仍用真心真情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和山區群眾一起守望著希望的光明。
致富的“領頭雁”
——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曾是一個省級貧困村。2005年,裴寨村換屆選舉,鄉村們把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看著鄉親們渴望脫貧的眼神,他暗下決心,發出“鄉親不富誓不休”的誓言。
捐資3000萬元,無償為全村153戶595名村民建造新居;帶領黨員群眾打深井、建水庫、修水渠,讓鄉親們吃干凈水;成立蔬菜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350余戶1250多名群眾發展高效農業,每畝土地年收益從五六百元提升到五六萬元……當選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裴春亮,帶領村民將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千元提高到現在的近2萬元。
“要不是裴書記,我都不知道還要受幾輩子窮。”種了4座大棚的村民裴清才打心底感激裴春亮的付出。
隨著裴寨村的日子越來越好,周邊村的落差越來越大,裴春亮又為自己設定了新的奮斗目標:“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一個村富了也不算富,把周邊村都帶富才算真正富。”
說了算,定了干。他以裴寨村為依托,整合全鄉11個行政村1萬多人,建成裴寨社區。同時,一邊擴建商業街、增加商用門店,一邊引進上海衣尚、河南禾合等企業,打造服裝產業園,讓周邊村莊的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裴春亮還創新電商扶貧方式、籌建電商扶貧大廈,推動3000家淘寶商戶在裴寨落地生根,帶動貧困戶家家“網上淘金”、戶戶“線上脫貧”。
“山里的大學生都往外跑,你卻從山外跑回來!”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村主任楊寧至今還記得,剛剛選擇回鄉時父母和親友不解和失望的眼神。從大城市回到小山村,楊寧不是沒猶豫過,但鄉親們的熱盼和支持讓她堅持了下來。
“發揮江門村的資源優勢,發展高山生態種植業。”擔任村主任后,楊寧就拿著筆記本,走村串戶收集信息。經過調研和分析,她把目標定在了“山”上:竹子這一傳統產業不能丟,應該打造成當地的優勢產業。楊寧自費前往廣東、海南等地考察,直接對接老板,為村里銷售竹子省去中間環節,并發展竹片加工業,讓村民獲得更多收入。
種竹子的收益周期太長,楊寧就帶頭探索“短平快”項目。2014年,楊寧說服同學,兩人一起流轉了50多畝土地試種高山辣椒。不幸的是,當年雨水特別多,大雨過后接著又是烈日暴曬,地里的辣椒苗開始一片片長斑腐爛,請農業技術人員來基地,對方看后直搖頭。那一年,楊寧和同學每人虧損了10萬元,其中不少錢還是通過借貸獲得的。
“摔倒了還可以站起來,年輕就是本錢。”楊寧憋著一股勁,她相信,只要嘗試下去,總能找到一條惠及村民的發展道路。2015年,她帶領安陲鄉90多戶貧困戶種植300畝高山葛根,總產值100多萬元;2017年,她帶領全鄉463戶農戶種植860畝高山紫玉香糯特色稻米,收入300多萬元;2018年,又帶領江門村43名貧困留守婦女種植高山泉水西瓜、黃金百香果等特色果蔬,戶均增收3000多元……真誠的付出,實在的效果,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為了更好地推銷大苗山的農產品,楊寧和6名大學生村官還建立起了苗村倌電商服務點,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900多萬元。在楊寧的帶領下,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降到0.05%。
“我們村全面實行了沖水式廁所,村里電信、移動啥子網絡都有……”說起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五星村的變化,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紹容明顯興奮起來,“脫貧只是第一步,我們要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五星村,村民有種植黃連的傳統,但零散種植、品質參差不齊,賣不上價錢。余紹容覺得,當地水土條件這么好,沒道理種不好。盯準黃連產業后,余紹容大膽探索,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用機器進行加工,再用電商建立品牌、打開銷路。如今,黃連種植已成為五星村的重要產業,全村黃連種植規模從最初的400多畝達到1200多畝,實現年產值100萬元。
兩年前,成都、綿陽兩地簽訂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余紹容敏銳捕捉到這是推動當地黃連種植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將目光對準了成都這個更大的消費市場。“發展機遇可遇不可求,只有牢牢抓住每一個機遇,才能讓苦黃連持續撐起村民的甜日子。”余紹容對未來滿懷憧憬。
要讓鄉親們也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這是天南海北鄉村社區工作者共同的夢想與追求。
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林鎮,有一個名副其實的蔬菜村。村子菜田年產各類精品菜1.2億斤,其中出口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外銷南方省市8000多萬斤。說起村子的致富之路,離不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竇乃興。
蔬菜村人均耕地不足2畝,如果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村民連溫飽也解決不了。經過多次外出考察,竇乃興鼓勵村民重點發展蔬菜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由于初期建棚室投資大,村民們都比較猶豫。在風險和顧慮面前,竇乃興沖在前頭,率先在承包地搞起棚室蔬菜種植。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都跟著建起了棚室。
為鼓勵村民規模化發展棚室蔬菜生產,竇乃興絞盡腦汁。除了讓黨員帶頭、幫助貸款、調整轉包土地外,村委會還出臺優惠政策,對集中建24個以上標準棚室的村民,給予每棟棚室0.5-1.5萬元不等的補貼。為提高蔬菜產業的附加值和發展配套項目,蔬菜村成立蔬菜產業協會、綠緣蔬菜合作社等。在國家商標局統一注冊了“威虎山”“海浪河”品牌菜商標。建設占地3萬平方米、總投資1200萬元的蔬菜交易市場……
30多年來,竇乃興每年都休息不了幾天。“蔬菜村才是他的家。”妻子的“埋怨”道盡了一位基層工作者的辛勤與付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他的帶領下,一個近2000農戶7000村民的原革命老區村、經濟發展滯后村,發展成了城鄉融合、和諧穩定的富裕村。
創新的“排頭兵”
——讓服務更有溫度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但“小巷總理”們個個都有自己的“法寶”。
北京市順義區空港街道吉祥花園社區居民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居民習慣將廚余垃圾、固體廢棄物垃圾甚至有害垃圾混合放置。如何破解社區垃圾分類難題?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繩桂玲,提出“發動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方法,通過小手拉大手,共建綠色文明社區。在美化社區環境方面,繩桂玲和同事們推出了社區“綠地認領”新舉措。截至目前,已有200余位居民參與,認領綠地2000余平方米。“誰的綠地誰負責”,小小一紙認領公約,激發了居民主人翁意識,促進了社區環境整體提升。
“要由‘事’找我到我找‘事’,做到接訴即辦,實現下沉式工作模式,從而最快速度解決居民訴求,緩解居民遇事不知所措,服務居民零距離。”繩桂玲說,現在她每周利用兩個半天時間,將辦公桌挪到辦公室外或是居民家門口,與居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廣泛收集居民的“怨言”,定期把上面的“聲音”傳下來,把基層的“聲音”帶上去,提升服務居民、解決問題的能力。
居民安增連向繩桂玲反映自家單元門一層的扶手壞了,希望盡快幫忙修理。社區工作人員立即實地查看,聯系廠家。維修工人修理了安增連居住的單元門的扶手,同時對社區其他的單元門逐一排查,發現有損壞的立刻修理好。“安叔叔,謝謝您給我們提醒。今天安裝師傅已經將扶手重新修理,您看還滿意嗎?”居委會工作人員問道。安增連高興地說:“滿意啊。下雨天路滑,有這個扶手扶著點,安全!謝謝你們。”自推行“移動辦公”服務管理工作以來,吉祥花園社區已為居民解決問題80余件。
針對社區特點精準施策是做好社區工作的關鍵。對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瑞虹第一社區黨總支書記華磊來說,由于社區老年居民比例較高,如何讓這些“老寶貝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就成了她的工作重點之一。為此,她根據老人的不同文化需求,挖掘出具有文藝特長的黨員,由他們帶頭組建了合唱隊、越劇沙龍、交誼舞隊等10余支文體團隊。在華磊的牽線搭橋下,相對年輕的老人與耄耋老人組成“老伙伴計劃”,幫扶結對,互相照應。誰家出了特殊情況,“老伙伴”和社區黨員第一個伸出援手。
依托家園黨建機制,華磊在每棟居民樓都成立了黨小組,讓黨的工作覆蓋到每棟居民樓。在社區黨員中組成專業巡查組和日常巡查組,廣泛開展“今天我巡邏”活動。有一定專長的黨員及志愿者組成專業巡查組開展定期巡查;黨小組長和居民代表組成日常巡查小組,根據安排巡查小區各個區域。如發現問題,及時通過社區“瑞虹人議事天地”來反映解決。在這一平臺上,順利解決了瑞一居民區的花園池塘清理、幼兒園學生家長亂停車、小區墻面清洗等問題。
疫情期間,華磊和同事們,創新制作了防控疫情作戰圖,對重點國家、地區來滬人群進行循環排查,以“四色”標識實時更新每戶情況,隨時掌握每家動態。當后期防控工作重點轉為防境外輸入時,她及時在社區建立境外回滬人員管理小組,通過“預摸排—接人—入戶—日常管理”的工作模式,對接社區內的回滬居民,為社區筑牢安全防線打下堅實基礎。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金花園社區常住居民5025戶1.38萬余人,其中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占45%。“我們通過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入開展。”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萍說,社區的一大特點就是連續舉辦了16屆“社區鄰居節”。“社區鄰居節”上有餃子宴、茶話會、廚藝大比拼、才藝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轄區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她還創新制訂了一個“走親戚”的工作計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上門走訪社區黨員這個特別的“親戚”群體,了解黨員動態,收集社情民意,將其詳細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現在,“走親戚”已成為金花園社區工作人員的集體行動。常態化入戶走訪成為黨員和社區網格員的日常工作,誰家的媳婦生了孩子,誰家的老人生病沒人照顧……這些大事小情,社區工作人員了如指掌,一遇到問題,隨時幫助解決。久而久之,居民的家門好進了、話好講了、心好交了,干群關系更融洽了。
2019年9月,社區黨員楊德軍被確診為急性梗阻性膽管炎,需要幾萬元的治療費,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有限,一時無法湊齊手術費。在她的倡議下,社區組織了募捐活動,社區黨員踴躍捐款。在社區黨員的幫助下,重病的楊德軍最終戰勝病魔,渡過難關。
“搞好社區工作,最管用的就是凝聚人心、爭取人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真情把各族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建美麗和諧家園。”張麗萍說。
這就是最美社區工作者群體,他們經年累月地付出、奉獻,把溫暖播撒在社區每一個角落,守護著萬家百姓的幸福生活。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1年5月11日)
記者:范佳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