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雪芹
又到一年清明時,緬懷故人寄哀思。今年清明節是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的首個清明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通過敬獻鮮花、書寫寄語、踏青遙祭、植樹綠化等多種方式緬懷逝者、追思先人,移風易俗過清明的新風尚在全國蔚然成風。
在浙江省長興縣鯉魚山公墓入口處,志愿者引導著市民有序進入墓區文明祭掃。針對今年祭掃人數上升的實際,各地民政部門積極落實民政部相關部署要求,做好服務和宣傳工作,倡議文明祭掃、低碳出行,移風易俗過清明。有的地區還啟用數字化祭掃手段,推出線上祭掃平臺,為市民提供祭掃預約和云祭掃、代祭掃服務。
河南省開封市華僑公墓管理處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服務保障工作,利用微信公眾號、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加大文明祭掃宣傳力度,設置免費鮮花發放點,為市民提供水桶、毛巾、黃絲帶等物品,做好清明祭掃服務和引導工作。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每天安排4輛大巴車,在交通管制路段免費接駁,緩解交通壓力,方便廣大市民祭掃。
山東省沂南縣通過公告、橫幅、流動廣播宣傳車、倡議書等形式,廣泛宣傳,擦亮“禮安齊魯”品牌。
清明節前夕,各地民政部門還大力宣傳生態殯葬、惠民殯葬,集中舉行海葬、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儀式,倡導綠色殯葬理念,讓生命絢爛,讓思念永恒。
廣東省深圳市第47次海葬、吉田園第16次樹葬活動于3月22日在大鵬灣海域舉行。393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133位逝者樹葬。截至目前,深圳市民政局已累計為38241位逝者舉行骨灰撒海活動、樹葬884位逝者,節約了大量土地,也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
據了解,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廣節地生態葬、惠民殯葬。如河北省高邑縣加大殯葬設施投入力度,對殯儀館進行升級改造,更新火化爐,提升殯儀館綠化水平,在縣殯管所集中修建公益性骨灰存放堂,在11個村建設村級骨灰存放堂,為推進移風易俗、綠色生態安葬打下堅實基礎;湖北省宜城市以行政村為單位,建成1處鎮級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5處村級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解決了村里亂埋亂葬現象;山東省萊西市推行基本殯葬服務項目免費政策,本地居民享受普通專用殯儀車輛免費接運、免費遺體消毒、館內遺體免費搬運,并免除3天內遺體普通冷藏費、普通入殮紙棺費、環保型火化爐使用費。
青山綠地寄思念,移風易俗過清明。各地民政部門以一項項惠民利民舉措,讓人民群眾成為殯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