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讓農村老人擁有更多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訪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耿學梅

時間:2020-05-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蘇天真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養老服務”“保障老人合法權益”。如何適應新時代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推動養老服務發展城鄉統籌,是高質量發展養老服務的應有之義。記者就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耿學梅。

  記者:以安徽為例,當前農村老年人有哪些突出的養老服務需求?

  耿學梅:安徽是農業大省,又是外出務工人員大省,據統計,全省現有農村老年人890萬人,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留守老人、經濟困難老年人多。基于困難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群體占比高,當前安徽農村老年人的核心需求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權益保障;二是不能自理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三是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

  記者:在安徽的實踐中,是如何聚焦農村老年人的突出需求開展工作的?

  耿學梅: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權益保障、服務內容拓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019年底,全省建有農村敬老院1790家、床位20萬張,并實施農村敬老院照護能力提升三年行動(2018年-2020年),目前,省政府投資3.75億元;全省80%以上的鄉鎮設立了兼具輔助管理、隊伍培育和直接為老服務等功能的鄉鎮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并同步在鄉鎮轄區內建設了3-5個具備助餐、短期照護等功能的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啟動實施農村老年人聯系人登記、贍養協議簽訂、農村特殊困難老年群體探視走訪三項制度。成立農村基層老年協會1.2萬個,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老年人自助互助服務。高齡津貼和低收入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全面建立。這些工作,為下一步全省農村養老服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述工作中,開展聯系人登記和探視走訪,旨在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權益,做到其患病或有其他突發情況時,能夠及時聯絡到家人并及時處置,防止“老人死亡在家無人知曉”等沖擊道德底線的事件發生;推行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旨在強化子女贍養義務;發放高齡津貼、低收入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旨在提高老年人養老服務支付能力。這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農村困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A設施的建設,旨在聚焦農村老年人照護服務剛需,為逐步提供集中照護服務提供設施基礎。而自助互助服務的廣泛開展,則是聚焦留守、孤寡老年人的關愛服務需求,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慰藉。

  記者:您認為當前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難題與挑戰?

  耿學梅:現階段,就全國范圍來看,農村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短板領域,尚沒有可供復制推廣的成熟發展模式。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各省的發展實踐,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都處于探索和破題階段。客觀上,農村地域廣闊,老年人居住分散,養老服務點多面廣,在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養老服務資源投放方面,存在布局難、服務輻射范圍有限等難題。主觀上,目前政府政策、資源、項目對農村地區的傾斜效應還不明顯;加之農村老年人消費意愿不足、消費能力有限,農村養老缺乏成熟的效益可期的盈利模式,市場主體對參與農村養老服務積極性不高。主客觀制約因素疊加,導致現階段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質量較低,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條件差、照護剛需服務緊缺、其他為老服務項目匱乏等問題較為突出。

  記者:基于當前農村養老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對于下一步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您有什么新的思考和建議?

  耿學梅:我認為,雖然全國各地省情不同、發展路徑不同,但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應基于以下共識。

  第一,必須從強化家庭贍養責任入手,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自我保障能力。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優,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村養老服務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能夠形成消費的實際需求,當前農村老年人無論是照護服務剛需,還是其他養老服務需求,都較為旺盛,但受制于消費能力,無法形成有效需求。沒有有效需求,市場主體對運營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拓展農村養老服務項目的積極性就無法調動。因此,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自我保障能力,是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根本動力。提高農村自我保障能力,必須強化家庭和子女的贍養責任,輔以基礎養老金、差異化的政府養老服務補貼政策等,逐步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消費水平。

  第二,必須遵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經濟困難老年人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欠發達,這一基本現狀決定,現階段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首要任務是做好農村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即在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權益的基礎上,聚焦農村高齡、失能失智、殘疾等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照護服務剛需。在保障基本、滿足剛需的基礎上,伴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逐步豐富農村養老服務供給。

  第三,必須依據農村地區實際,因地制宜多種方式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以安徽為例,全省共有1239個鄉鎮、1.5萬個行政村,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人口密度、設施基礎、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各有差異,情況復雜。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必須依托農村地區既有設施、人力、基層組織等資源,根據村情,因地制宜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不能搞簡單統一模式、不能“一刀切”。如對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基礎設施建設等資源投放力度;對區域位置較好、消費能力較好的農村地區,如實地調研的和縣功橋鎮,則通過政策扶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拓展養老服務項目。

  第四,必須轉變供給方式,發揮社會力量在農村養老服務中的主體作用。農村地域范圍廣闊,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和服務投送,難以實現點多面廣的養老服務供給。必須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序,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市場。加大改革創新,大力推進社會化改革,通過公建民營、委托管理、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方式,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其改革發展、提高運營效益。引入社會資本整合農村集體閑置資產,如敬老院、學校、村集體公共設施等資產,盤活資源,結合實際,調整農村敬老院布局、學校資產使用方向和完善調整村集體公共設施功能等,將閑置的資源向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開放,為農村老年人、殘疾人等集中照護提供服務支持(免費或少收費);兜底保障安置(無償)未脫貧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易致貧戶和老少病殘孤等困難群體“三戶一體”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和特困群體,他們是脫貧攻堅戰的難中之難、困中之困、堅中之堅,加大統籌配合,有效推進脫貧攻堅有序進行,切實做到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在日常的老年人權益保障、自助互助服務、探視走訪等服務中,更要充分依托各類社會力量,動員社會各界(慈善公益組織、基層老年協會、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參與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項目和無償提供各項服務。

  第五,必須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將農村養老納入美好鄉村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目前,涉及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的政策、資金、項目,有鄉村振興、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設項目等,應充分予以整合,科學規劃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優化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如結合“十四五”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申報,各級政府應加緊項目謀劃,爭取在中央的支持下布局完善農村養老設施。又如結合美好鄉村建設,進一步發揮村民自治和村規民約作用,將贍養老人、關愛服務等納入村規民約,推動形成尊老、孝老、敬老的鄉村社會風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