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將為民愛民的答卷寫在群眾心底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民政創新發展紀實

時間:2019-06-1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 銘

  織密社會救助保障網,發揮政策最佳效益,為人民生活兜住底線;回應社會關切,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發展貼近群眾需要的“養老托幼”服務;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把社會治理重心落到城鄉社區,拓展全省高質量發展空間;堅定全面從嚴治黨,強化基層民政能力,確保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有效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兼顧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強化最優政策組合,將民政工作擺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重要位置,推進以人本化、法治化、標準化、信息化、社會化為主要內容的“五化”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讓群眾通過民政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民生托底 群眾有底

  有力支撐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湖南落實“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民生工作思路,強化法治保障、戰略引導,調整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花垣縣十八洞村貧困對象楊再升夫妻倆都是殘疾人。為了幫助他們擺脫貧困,讓孩子完成學業,當地民政部門及時將其一家納入兜底保障范圍。楊再升早出晚歸打理農活,妻子售賣土特產補貼家用。“不能一輩子吃低保,要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通過政策托底和個人奮斗,他們家買了微耕機、電視機,生活越來越好。

  在湖南,96萬名農村低保和特困人員納入建檔立卡范圍,通過穩步推進兜底脫貧,實行分類保障、長期幫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覆蓋更廣的社會救助體系,更是把愛民、為民、惠民之心落到實處,全省累計開展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560余萬人次,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動態管理、精準救助。

  追求效率與注重公平并駕齊驅,是湖南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智慧。全省建立低保最低指導標準制度,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由2013年的每人每月356元、每人每年2068元,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月470元、每人每年4151元,分別增長32%和100.7%;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由每人每月245元增長到345元,農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由每人每月105元增長到203元,分別增長40.8%和93.3%。

  同時,建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常年保障38.4萬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32%;完善臨時救助制度,探索開展“救急難”試點,年均臨時救助65萬多人、流浪救助21萬多人、慈善助醫助學助殘100多萬人。

  抓民生就是抓發展,全省織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網,建立低收入群體救助保障機制,正在持續帶動內需潛力釋放; “養老+醫療、康復、智慧、旅游、休閑、鄉村田園”為主要內容的新型養老業態,也正在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服務提質 城鄉均等

  群眾切身感受黨和政府溫暖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湖南圍繞社會關切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把群眾煩心的事、關心的事當作大事,聚焦提升為民服務的質量,讓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湖南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連續舉辦五屆國際老年產業博覽會、兩屆老年服務產品設計大賽,建成運營各類養老機構1.2萬多個,養老床位總量達到44.4萬多張,打造了50多個民辦養老品牌,通過黨政推動、政策拉動、全面驅動、市場帶動、監管主動,打通養老服務堵點。

  長沙市岳麓區的鐘玉祥老人曾因中風導致全身癱瘓,2017年來到望月湖街道九悅善孝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這里醫養融合的專業護理,他的身體正在一步步康復。近年來,長沙市促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探索社區公益養老服務、智慧養老家庭服務、康復照護養老服務、旅居養生養老服務、線上線下綜合服務。株洲市、永州市、常德市等地,則從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入手,打造養老服務聯合體,開展“老年協會+社工+志愿者”的養老服務,讓農村老人在家門口享受養老服務。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湖南還將殯葬改革納入社會托底服務工程,全省惠民殯葬累計補貼38.6萬人次,深入開展違規建造大墓、豪華墓、活人墓、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摸排整改問題1.2萬個。

  用真情、出真招,才能贏得群眾心底的信任。全省建設兒童之家1.5萬余個,通過“合力監護、相伴成長”行動,解決12萬余名兒童監護缺失、失學輟學等問題,讓孩子們共享新時代的陽光和溫暖。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覆蓋目標人群128萬人,人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65元和60元。

  此外,全省創新綜合災害治理模式,筑牢防災減災救災“底盤”,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鞏固軍地軍民團結,搶修保護烈士紀念設施9萬多個,年均關愛困難優撫對象3萬人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7萬余人。

  基層治理 活力迸發

  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湖南大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實現城鄉齊頭并進,拓展全省高質量發展空間。

  修訂出臺《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湖南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穩步推進村(居)委會同步換屆選舉;深入開展村(居)務公開“亮欄行動”,持續推進村(社區)減負增效,開展城鄉治理創新和實驗示范創建,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88%。

  鄉村振興,既要有憶鄉愁的外形,也要有耕讀傳承、鄰里守望的內涵。湖南宣傳推廣最美村規民約,推進婚喪習俗改革,倡導群眾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發展的鄉村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湖南民政積極融入全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在法治框架內推進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優化中心城區行政區劃,支持特色鎮、中心村發展,加快全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實施直接登記制度,凝聚全省3.5萬多個社會組織的優勢資源,在開展“萬家社會組織進千村幫萬戶”活動結對幫扶困難群眾8萬多戶基礎上,引導社會組織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與此同時,全面落實慈善法,完善省市縣三級慈善網絡,通過大力發展志愿服務,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激發社會活力。僅2019年初的強降雪期間,就有近萬支志愿者隊伍、45 萬多名志愿者除雪破冰、搶險應急、救助受災群眾,用個體的溫度匯聚成了全社會的溫暖。

  為民初心 民政底色

  筑牢根魂提升為民服務能力

  為民初心,即是民政底色。湖南民政堅定全面從嚴治黨,筑牢民政事業發展根魂,不斷提升為民服務能力和供給效能,確保了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在基層有效落實。

  逐夢新時代,湖南民政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展內部政治巡察、 “雁過拔毛”式腐敗整治,凈化干事創業土壤;開展支部聯基層活動,讓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有了載體,讓工作精準發力、精準施策有了依據。

  黨建聚人心,更激活了改革創新的熱情。湖南成立現代民政研究院,組建民政專家委員會,建立省級養老、社會組織等孵化基地,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 7年來,累計頒布實施民政有關法律法規4部,出臺政策文件58個,建立相關標準13個。

  這樣的系統集成能力,源自跳出民政看民政、立足民生抓民政的思維。通過整合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形成覆蓋城鄉、滿足居民不同需求的服務網絡。通過加快“放管服”改革步伐,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實施鄉鎮“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建設鄉鎮社工站1929個,發展社工人才4萬余名,在村(居)設置民生協理員,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心中有信念,前行有方向。湖南民政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愛民理念,他們忠實執行黨的惠民政策,用實干擔當將答卷書寫在群眾心底。他們是踐行初心、贏得民心的行動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湖南民政在新時代將再續新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1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