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孫彥川通訊員 邢兆光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人口多、地域廣,鎮(街)民政干部少且肩負的任務繁雜,單靠自身很難將社會救助申請者的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徹底查清。鑒于此,該區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開展低保入戶評估,采取家庭收入與家庭實際生活狀況相結合的方式核定家庭收入,細化評估程序、核定項目及標準,并對家庭成員因殘疾、重病、就學等增加的剛性支出進行適當扣減,確保救助精準。
收入評估“標準尺”精準到村居
該區各鎮(街)成立收入評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街)收入評估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轄區內居民勞務、房屋租賃、土地轉租(流轉)、農作物種植等實際情況,將情況基本相似的村(居)劃為一個類別區,分類確定農村、城鄉接合部等類別區的基本評估項目及其評估指導標準。
村(居)相應成立收入評估工作小組,制定出本村(居)評估標準,協助鎮(街)和第三方機構對申請救助的家庭進行入戶調查評估等工作。
地處偏遠的海青鎮前顯溝村的劉女士,一家四口,婆婆高大娘年近七十,體弱多病,丈夫肢體殘疾,兒子上學,劉女士邊在村頭經營小賣部邊照顧家里。2020年第三方評估人員對其家庭收入評估的結果顯示,該村較為偏遠,不足千人,共有3個小賣部。于是,將小賣部每天的收入核定為50元,高大娘有養老金,家里還有土地流轉、菜園等農業收入。經核定,人均月收入409元,符合低保標準,故將其納入。
而地處城區的隱珠街道對于開小賣部的評估標準,則確定為每天100元。對于繁華的城中村,還要根據店面大小來增加額度。
救助核查有了持證上崗專業評估員
黃島區民政局對評估員集中開展救助政策培訓、現場模擬考試,考試合格后配發資格證書。評估員持證上崗,采取入戶調查、鄰里走訪、單位查證、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社會救助家庭的收入狀況進行評估,填寫入戶調查評估表。評估前,區民政局組織討論與社會救助申請人的溝通方式、核查要點等注意事項和可能遇到的其他問題,做好第三方機構與鎮(街)的聯絡。
濱海街道居民劉天是個視力殘疾人,他在市區開了家按摩店,2018年前一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18年,鎮(街)為其核算了按摩店經營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發現他的家庭收入超出低保保障標準,其低保被取消。為此,他經常找街道,說自己是殘疾人,按摩店也不掙錢,理應享受低保。區民政局請第三方機構評估員到其經營的按摩店門口蹲守了兩天,觀察客流量,隨后跟劉天算了一筆賬:每人次按摩收80元,每天約有5名顧客,收入減去房租等支出,超出了低保標準。劉天從此心服口服。
黃島區還取消了社會救助的審批公示和民主評議兩個環節,將低保、特困供養、支出型臨時救助審核審批時限由原來的33個、40個、25個工作日全部壓縮到20個工作日內, 急難型臨時救助確保在24小時內先行救助。同時,建立完善村(居)代辦制度,由村(居)“兩委”成員或其他村(居)干部兼任民政代辦員,采取代辦、幫辦、登門辦等措施,變百姓跑腿為“代辦員跑腿”。僅2020年,就開展上門服務辦理救助事項1800余件。
通過入戶評估,該區還全面掌握了困難家庭的服務需求,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開展社會救助心理輔導和社會融入等多維救助服務。截至目前,已引入8家社會組織,入戶開展心理健康評估逾1000次,為73人提供個案心理輔導,舉辦困難群眾心理講座52場次、團體活動40余次。
信息共享助力精準救助
2015年-2017年試點,2018年正式實施,黃島區已累計開展社會救助評估3萬戶次,有效杜絕了“人情保”“關系保”,避免了“錯保”“漏保”,保障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持續穩定健康運行。其間,該區共接待并解答群眾低保變動詢問200多起,效果良好,對提高政府公信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區社會救助工作之所以能做到毫發不爽,還得益于他們依托“兩個平臺”暢通數據渠道、打破信息壁壘。 一是充分利用青島市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開展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已涵蓋18個部門的38項數據。二是依托全省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整合各級和各相關部門“碎片化”的社會救助資源和信息,形成覆蓋全區所有救助對象、信息完整準確的數據庫。
實行精準核算收入后,保障金額精確到元,更能充分發揮救助資源的效用。山東某市民政局派員到黃島區調研學習。在隱珠街道東辛莊村,他們發現低保戶陳水一家三口人的人均補差救助金額為2元,不禁大吃一驚——“你們怎么精確到這個地步!”當年黃島區低保標準是每月人均660元,陳水一家只有其妻子每月有1974元的務工收入,人均收入是658元,因此每人每月能享受2元的補差救助。“雖然低保金只有2元,但我們必須照章辦事。而且,這樣他們家庭成員就能享受醫療救助、教育救助、殘疾人生活補貼等低保對象附帶享有的優惠救助政策。”黃島區民政局副局長王永齋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