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6月10日下午,陜西省西安市某醫院門口,一位女士緊緊拉著臨潼區民政局工作人員的手,哭著致謝:“感謝政府幫助我們。本來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現在你們來了,讓我一個無依無靠的外地人看到了希望。”
這位女子叫郭新紅,山東省寧陽縣人,2019年和丈夫到西安打工,男的送水、女的打零工,兩個兒子和公公婆婆也一起到西安生活,日子過得平淡溫馨。不料,她的丈夫在送水途中遭遇嚴重車禍,入院十幾天就花了10余萬元,后續治療仍需30萬元左右,一家人急得團團轉。臨潼區民政局接到社區上報情況后,及時將1.5萬元臨時救助金送到郭新紅手中,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后續還持續關注其家庭情況并落實相關救助政策,幫助他們渡過難關。1.5萬元臨時救助金帶給郭新紅一家面對困難的信心。
“十三五”期間,西安市建立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體,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專項救助等制度為補充的“1+N”社會救助體系,盡可能將各類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十三五”期間,全市共發放農村低保金16.73億元、農村特困人員保障金3.04億元、臨時救助金1.76億元、殘疾人兩項補貼3.93億元,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社會救助更加便捷精準
為了讓群眾申請救助更加方便快捷,西安市將社會救助服務熱線納入12345市民熱線統一管理,開通微信和網上申請受理渠道;鎮街“社會救助綜合服務窗口”全覆蓋,建立網絡監測、電話求助、日常巡查、政策宣傳、入戶走訪“五位一體”的急難對象主動發現機制。西安市民政局還加強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完成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構建設和核對系統平臺建設工作,形成省、市、區(縣)跨11個部門16項數據的三級聯網數據共享模式。
西安市民政局在每個村(社區)都建立了一支由5-10人組成的“急難問題快速響應服務隊”,主動發現并幫助困難群眾申辦相關社會救助;建立臨時救助分級審批制度,下放審批權限,并在鎮街建立儲備金,對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1.5萬元的由鎮街直接審批實施救助,提高救助時效性;將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三個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和其他相關社會救助和保障制度暫時無法覆蓋的家庭或個人,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臨時救助范圍。
各區縣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碑林區民政局針對困難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社會救助服務供給不足、社會力量參與程度低等情況,完善了“8+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健全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收入+支出+財產”多維度貧困識別、“四級信息圈”分圈管理、急難對象主動發現、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等五大救助機制,實現前期評估監測、中期綜合救助、后期扶持發展的無縫銜接。碑林區探索實踐的“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模式,獲得2019年民政部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十佳案例。
引進并培育社會救助新力量
在實際工作中,人少事多、設備不足導致的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薄弱問題仍很突出,為此,2018年,西安市民政局通過購買第三方機構服務的方式將社會資源引入社會救助服務工作領域。同年在周至縣、藍田縣、鄠邑區、臨潼區、長安區、碑林區、港務區7個區(縣、開發區)開展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入戶調查購買服務試點工作,包括入戶調查、救助對象數據采集錄入及檔案信息化管理、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建設民政社會救助調查服務系統等內容。2019年擴大到10個涉農區(縣),累計投入2100萬元。(下轉2版)(上接1版)
周至縣的第三方機構調查員郭丹紅在廣濟鎮高家莊村入戶排查時了解到,村民王璇因患乳腺癌,治病花了近30萬元,家里為了給她看病把車也賣了,還是不夠支付高額的化療費用。郭丹紅將情況上報。根據2020年西安市低保家庭剛性支出扣減辦法等相關政策,經過鎮(街)民政辦和縣民政局綜合研判,王璇一家被納入低保。隨后,郭丹紅又向他們介紹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政策和醫療救助政策。同時,根據王璇大兒子上學的情況給他們講了教育資助政策,王璇一家對此十分感激。
西安市通過兩年的實踐,在第三方機構及時、客觀、公正的精準篩查下,有效杜絕了錯保、漏保、“關系保”“人情保”等問題的發生,進一步提高了社會救助認定的精準度,實現了“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目標。
西安市還進一步完善了主動發現、“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低保標準動態調整、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協調、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社會救助失信懲戒七種機制,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讓困難群眾享有的保障更有力量、更有溫度。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