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天漢大地的民政暖陽

時間:2019-11-2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雷 耀

  貨架擦拭得一塵不染,百貨整整齊齊……這間500多位老人心中的“快樂超市”就坐落在陜西省勉縣中心敬老院里。店主劉老漢頗有經營頭腦,入住敬老院后,他看準時機、發揮自己的特長,投資3000多元,開辦了這間小超市。“你看,這幾個字,既是對前來購物的老人說的,也是在說我自己,在經營超市的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老年生活的樂趣。”劉老漢指著墻上“開心購物、快樂生活”八個大字對記者說,“約莫三兩天,我就要進一次貨,百貨在一進一出間,也讓我們這些老人的生活多了一絲煙火氣。”

  勉縣中心敬老院是陜西省入住人數最多的縣級敬老院,509位農村特困人員在這里安享晚年。如今,在漢中市每個縣(區)都建有一所這樣的中心敬老院,承擔特困人員兜底保障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強調,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漢中市民政局副局長黨曉芬告訴記者,“漢中市位于秦巴之間、漢水之濱,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生態環境宜人,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今年有8個縣(區)要集中脫貧摘帽。為響應總書記號召,打贏這場硬仗,我們聚焦農村特困群體,進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強化措施,發揮民政兜底保障職能,編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讓民政暖陽普照天漢大地。”

  陽光家園,開啟幸福新生活

  “我在這里已經生活了8年多,不僅每日三餐有人管,常年的穿戴也有人買,像我這樣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人,能夠住在國家辦的養老院,有同齡人相伴,有專人看護,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入住勉縣中心敬老院的80歲高齡的田云民老人向記者道出了他的心聲。田云民1958年就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不能站立、行走,平時挪步完全靠一個小凳子。入住敬老院后,他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全面保障。

  2010年,勉縣縣委、縣政府投資3600多萬元新建勉縣中心敬老院,2010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78畝的占地面積,兼具住宿、休閑、娛樂、農作、心理咨詢等功能。勉縣中心敬老院院長王培華介紹,開院以來,他們堅持用心服務,打造行業亮點。隨著智慧消防、紅外線報警、高清監控、手機云平臺的投入使用,逐步使管理和護理更加高效,為農村特困人員營造了一個溫馨舒適的陽光家園。

  2018年以來,漢中市投資5500萬元,用于農村特困供養機構和福利機構設施改善,投資764萬元,完成11個敬老院護理設施改造;投資2889萬元,完成51個敬老院取暖設施建設,對各縣(區)中心敬老院為主的特困供養機構消防設施完善給予補助。通過對全市特困人員全面排查,簽訂監護協議,試點開展規范護理補貼發放等工作。目前,全市農村特困供養人員集中供養率為35%,失能半失能對象集中供養率達60%。

  在做好機構供養服務的同時,農村留守老人也引起了漢中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

  “吃飯有老年餐廳,累了有休息室,身體不適有衛生室,內心不愉快有心理咨詢室,想讀書看報有圖書室,娛樂活動有文化活動室,這就是我們老年協會為全村60歲以上老年人建造的幸福家園,他們在這里開啟幸福新生活。”說這話的是勉縣周家山鎮留旗營村老年協會的現任會長付秋娥,說起村里1998年率先建起老年協會,時任第三任會長的她很自豪。

  留旗營社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897位,占總人口的21%。社區率先成立老年協會,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在19個小組中根據老人多少,設立10個老年聯絡小組,每個小組指定老年聯絡員,還組建了45人的“助老服務隊”,開展“一幫一”“一幫二”“多幫一”的助老服務活動,豐富社區老人的生活。

  兒童樂園,快樂健康成長

  記者到訪的當天,下著毛毛雨,在西鄉縣峽口鎮峽口社區兒童幸福家園,記者見到十多個三四歲的孩子正在“愛心媽媽”的帶領下開心地擺弄著玩具,三三兩兩還時而打鬧著,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據介紹,峽口社區共有未成年人265名,其中,留守兒童163名。2017年10月社區成立未成年人保護站,建筑面積12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2000余平方米。未保站內部設有0至3歲兒童室內活動區、室內游戲區、圖書閱覽室、舞蹈室、親情聊天室。截至目前,未保站已開展活動40余場次。

  “我們在全面摸排的基礎上,建立詳實的農村留守兒童數據庫,以縣政府名義制定出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意見,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學校和社會力量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西鄉縣民政局局長劉尚忠告訴記者,“通過凝聚各方力量,協作用活政策,先后投資25萬元,在全縣建立未成年人關愛保護站6個、‘兒童之家’1個;為全縣17個鎮(街)配備專職兒童督導員,為215個村(社區)選聘兒童福利主任,推動全社會形成關心、保護、促進兒童發展的良好風尚。”為了更好地幫助殘疾兒童進行康復治療,漢中市社會福利院積極發揮社會服務功能,于10月中旬啟動“關愛腦癱兒童,助力脫貧攻堅”康復幫扶公益活動,分5期指導全市100個10歲以下腦癱兒童家庭(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掌握家庭康復訓練方法和技巧,為他們增添一絲希望。“作為民政部授牌、福彩公益金資助的‘明天計劃術后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示范基地’,我院在腦癱兒童科學康復、個性啟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漢中市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所所長付寧告訴記者,“2013年,院里新建‘藍天計劃’孤棄兒童康復發展綜合樓,在滿足院內兒童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輻射陜南區域兒童福利機構和社會貧困家庭特需兒童,努力保障社會中最困難群體的合法權益。”

  家門口,貧困群眾穩就業

  “我去年剛來工廠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離家近,既照顧了家里也能有收入,很滿足了。”西鄉縣楊河鎮高土壩村的王世艷高興地對記者說。

  站在高土壩社區的工匠廣場放眼望去,干凈寬敞的道路、整齊漂亮的房子、隨處可見的綠植、路口閑聊的大爺大媽,這些畫面構成了如今的高土壩社區。據社區主任李葉介紹,2011年5月,高土壩移民搬遷安置區建設工程啟動,一期“荷花新區”及二期“荷硯新村”目前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總計將安置2600戶、9300人,是目前漢中市安置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功能最齊全的移民搬遷示范區。

  在做好移民搬遷工作后,高土壩社區又開始抓黨建促脫貧,創新“支部+社區工廠+貧困(搬遷)戶”園區經濟發展模式,吸引雅蔻雨具制品等3家企業入園。成立“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基地”,為貧困戶、搬遷戶提供優質就業崗位500多個。截至目前,已吸納貧困戶110人就業,有效解決了“后移民搬遷時代”的就業難題和貧困戶穩定增收問題。

  漢臺區鋪鎮獅子村有9個村民小組,568戶、1686人,2011年前,獅子村人均純收入只有4000多元,而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2萬多元,并于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談到產業發展,獅子村黨支部書記許大慶告訴記者:“我們發揮城區近郊優勢,大力發展規模化蔬菜種植,截至目前,全村已發展大棚蔬菜千余畝。同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種花、種草莓等,用科學的方法充分利用村級土地,達到效益最大化。還專門留出40畝土地成立殘疾人創業園,給予免費種植,并進行一對一幫扶,提供技術支持,幫扶殘疾人脫貧。”

  黨曉芬表示,眼下,脫貧攻堅已到了啃硬骨頭的時候,也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脫貧工作做好了,也是我們交上的最好的民生答卷。按照市脫貧攻堅指揮部統一部署,漢中市民政局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指導,結合民政部門行業扶貧工作和業務職能,堅持高質量完成貧困戶中兜底保障對象戶數、人數及行政村數量認定工作,為貧困縣退出奠定基礎,助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2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