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對這片曾經工作過、始終寄予厚望的熱土,總書記賦予新目標新定位——“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浙江省民政系統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統籌抓好“兩手硬、兩戰贏”,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快節奏推進各項工作,事業發展乘勢而上,全省形成大抓民政、比學趕超的良好態勢。
“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這份重托與期許,鐫刻在浙江發展史上,銘記于浙江省民政系統干部職工的心中。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浙江省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錨定“重要窗口”
著力提升民政工作整體水平
肩負著“重要窗口”的歷史使命,2020年春天,浙江省民政廳吹響新的沖鋒號,開啟新的征途:
2020年4月2日,浙江省民政廳立即召開廳黨組擴大會議,強調要把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部署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浙江省民政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思路舉措。
浙江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劍侯說:“‘重要窗口’既鼓舞激勵人心又賦予重大責任。這就要求全省民政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全面貫徹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項工作都要爭先創優,一體謀劃、一體推動,快人一步、棋高一著,提高標準、加大力度,朝著樣本、標桿全力奮進。”
具體來說,浙江省民政系統廣大干部群眾必須盡最大可能把新目標新定位量化細化具體化到工作舉措上、體現到精神狀態上、貫徹到衡量標準上、落實到工作成效上。要圍繞主責主業,貫徹落實全省民政工作會議精神,籌備召開“民政30條”貫徹落實座談會,加大養老護理員培訓、行業協會培育、大救助體系建設工作力度,加快研究出臺零就業家庭兜底保障等慈善領域政策文件;要圍繞省委“三服務”活動,制訂落實好調研方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各類民生問題,著力提升民政工作的整體水平。
勇擔使命責任
在大戰大考中展現民政風采
極不平凡的2020年,浙江省民政系統的一張成績單,客觀詮釋了高質量發展的特征,也展現出“重要窗口”在大戰大考中的風采。
堅持盡銳出戰、逆行出征,疫情防控工作起步早、守得牢、暖人心。面對服務機構量大面廣、服務對象防控意識能力薄弱等困難,浙江省民政系統通過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全力奪取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題編發簡報向全省推廣民政做法。
面對洶涌而來的疫情,浙江省民政系統研究出臺“10個到位”“鞏固深化10條”等一系列社區防控舉措,發動3.4萬家社會組織和280萬名志愿者參與防控,全力筑牢社區第一道防線,贏得社會各界和居民群眾的一致點贊。此外,浙江省民政系統還率先出臺社區工作者“關愛7條”,為國家層面出臺激勵關愛政策提供“浙江樣本”。
2020年,浙江省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列入省委省政府七個重大專項督查之一,副省長王文序牽頭推進,省民政廳具體實施,會同省委辦公廳、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等13個部門,組成5個督查組,歷時1個月左右,完成對11個市的督查工作,使“民政30條”不折不扣落地落細。
大救助體系建設加快推進,2020年全年支出低保金47.39億元、特困供養金5.3億元、臨時救助金1.86億元,發放物價補貼9.1億元、殘疾人兩項補貼27.8億元。同時,浙江還率先在全國實現了低收入農戶和農村低邊認定標準線“兩線合一”。
加快推進民生實事項目,2020年完成7510戶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新建385家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20年全省養老機構達2485家,擁有床位47.55萬張,積極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公建民營養老機構黨建等制度研究,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保障水平。
康養體系建設列為浙江省委重大改革項目,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康養體系建設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對康養供給、人才激勵、薪酬機制等進行改革創新,同步組織111個康養聯合體建設試點。
2020年,浙江省民政系統全域推進數字化轉型,11個民生事項實現“一證通辦”,救助對象認定“一件事”、婚育戶“一件事”全面落地。加強數據共享,歸集全省婚姻、殯葬等數據2.2億條,提供其他部門共享1.1億條。婚姻檔案電子化率達100%,在900萬對電子證照的基礎上,實現實時簽名和生成國標版電子證照,大大方便了群眾辦事。
加強系統謀劃
探索出一條民政數字化改革的有效路徑
改革的總抓手,浙江瞄準了數字化改革。“數字化改革是‘數字浙江’建設的新階段,是政府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拓展和升級,是浙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舉措。”浙江省委主要領導在多個場合曾表示。
今年2月18日,農歷新年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委召開了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吹響了新階段數字浙江建設的號角。會上,省委書記袁家軍用一份118頁的PPT,對數字化改革進行全面系統地闡釋,明確了數字化改革的定義以及改革的重點,提出加快構建“1+5+2”工作體系,搭建好數字化改革的“四梁八柱”。
2月23日,全省民政數字化改革大會在杭州召開,會議全面貫徹落實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精神,部署推進民政數字化改革各項工作,為全省民政事業“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數字化改革是黨的領導、政府治理、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法治建設的全領域、整體性變革。對浙江省民政系統來講,就是按照全國領跑、省內領先的目標,圍繞整體智治的要求加強系統謀劃,切實探索出一條民政數字化改革的有效路徑。
浙江省民政領域數字化改革的核心有三點:一是數字系統集成應用,就是完善提升12個“碼上辦”系統,用于重點工作和日常工作的部署、督查、落實、考評、修正這個閉環;二是政策業務數據協同,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民政的12個“碼上辦”系統和其他部門的系統進行政策協調、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今年的養老、救助改革由省民政廳牽頭協同,其他條線則是配合協同,進行一體化整合;三是數字化應用倒逼體制機制改革,數字化系統應用和協同后,業務流程就簡化、精準、高效、便民了,很多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都可以調整,原有體制機制也必定要改革。
數據是數字化改革的基礎。目前,浙江省民政數據倉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民政數據資源支撐體系日漸完善。要發揮民政數據資源多元化、多樣性、規模大、群眾使用多的優勢,通過數據加工、歸納、演繹和分析,促進數據關聯應用,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用數據來深入研究民政業務,激發民政數據作為生產和服務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促進作用,為數字政府、數字社會乃至數字浙江建設和“重要窗口”貢獻民政力量。
展望“十四五”
浙江民政當不負春風與時偕行
打造“重要窗口”,一年只是開頭,未來征程漫漫。恰逢“十四五”,新開局、新氣象、新藍圖,呼喚新擔當、新作為、新突破。浙江省民政系統當不負春風、與時偕行。
今年3月31日,依據民政部《“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和《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省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制定并發布。
《規劃》緊扣“四個圍繞”來謀篇布局、細化落實。一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困難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兜好底,保證一個不掉隊;三是圍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貫徹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確保全省民政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四是圍繞第十八次全省民政會議和“民政30條”精神的落地落細。
《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項項政策、一個個目標、一條條舉措,都是精心打磨后的“作戰圖”,緊緊圍繞打造“重要窗口”施展開來。
《規劃》結合浙江省民政工作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提出“九大先行計劃”“十大建設工程”來實現對“四個重大”的落地落實落細。一是實施“九大先行計劃”,豐富“四個重大”內涵。提出實施“積極主動、精準高效”的智慧救助先行計劃、“關愛保護、健康成長”的兒童福利先行計劃、“和諧共治、精密智治”的社區治理先行計劃、“活力迸發、有為有位”的社會組織先行計劃、“崇善行善、扶危濟困”的公益慈善先行計劃、“幸福養老、浙里更好”的養老服務先行計劃、“節地生態、節儉惠民”的殯葬改革先行計劃、“便民利民、溫暖貼心”的社會服務先行計劃和“集成協同、智慧應用”的數字民政先行計劃。這“九大先行計劃”重點匯聚了民政九個領域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臺和重大項目,細化了“四個重大”的工作要求,各有側重地支撐起“四個重大”。同時,“先行計劃”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按照全國領先、創新特色、量化細化、能落地能見效、精煉簡潔這五個方面來把握。二是實施“十大建設工程”,助推“四個重大”落地。借助項目化、清單化運作機制,研究謀劃了一批補短板、增后勁、利長遠的重點項目,并歸納整理成“十大建設工程”,還建立了重點項目庫,按照“建設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項目梯次推進。同時,支持現有民政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創新推進民政服務設施綜合體建設,整合設置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救助管理、慈善、社會工作等民政服務機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浙江民政系統全體干部職工牢記初心使命,干好每件事、走好每一程,一步接一步、一環扣一環,“重要窗口”的美好愿景一定會早日化作美麗風景。浙江省民政系統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改革創新,勇于攻堅克難,不斷砥礪前行,奮力推進“十四五”民政事業高質量全面發展,在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新征程中彰顯民政擔當,展現民政作為!
(本版文圖由浙江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