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南京“住宅式墓地”整治成效與啟示

時間:2021-07-2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劉振杰

針對“住宅式墓地”這一殯葬領域難題,江蘇省南京市按照“規劃先行、拆建并舉、疏堵結合、穩妥推進”的原則,聚焦問題抓整改,全力以赴補短板,取得了良好成效,既保障了群眾“逝有所安”,又確保了整治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整治措施

堅持穩妥推進。針對私自占用耕地林地、破壞生態環境、社會反響強烈的“住宅式墓地”問題,南京市及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專項領導小組,明確提出“三個絕不能”(絕不能漏報、絕不能有新的發生、絕不能有盲區)的工作要求。各區建立黨政負責人“雙簽字”制度和村(居)書記、主任“雙約談”機制,確保整治責任落實到位。發揮黨員、干部、鄉賢等人群的威信作用,成立臨時黨支部和群眾工作組,主動上門了解群眾需求,最大限度贏得群眾理解支持。堅持“先簽后拆”“先建后遷”,定人定崗定戶對接,做好骨灰格位分配、儀式設計等工作,確保環節銜接到位,過程安全有序。

堅持規劃引領。協調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將公益性公墓、殯儀館等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引導解決殯葬設施選址及用地問題,有效保障殯葬用地規劃空間需求。按照全市所有涉農街鎮至少有一座骨灰堂的目標要求,結合當地民風民俗、鄉土建筑風格,新建改擴建、升級改造了一批公益性骨灰堂等殯葬服務設施,且所有格位免費存放,全力保障群眾基本殯葬服務需求。

創新工作方法。運用衛星圖片、遙感技術等手段,實行全程信息化管理,確保摸排和整治工作數據實、信息準、臺賬清。創新設計骨灰安放、追思祭掃等儀式流程,突出文化蘊含和文化表達。開發智能系統,實時掌握骨灰堂日常管理服務情況,實現格位選取、網上祭掃、數據分析等綜合功能,實現骨灰流向“閉環管理”。首創集體樹葬、3D生態云葬等節地生態葬式,骨灰撒江、鮮花祭祀、網絡祭奠、集體公祭等文明方式已漸成主流。在全市679個村、涉農社區成立682個紅白理事會,營造生態文明殯葬良好氛圍。

持續深化整治。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殯葬改革工作聯席會議,把“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覆蓋率100%”等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將殯葬改革工作納入村(居)委會千分制考核目標。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城鄉環境整治,在尊重本地喪葬習俗的基礎上,采取“去墳頭、降墓碑、補綠化”方式,清理整治農村散埋亂葬的墳墓。

初步成效

耕地林地功能得到較快恢復。通過全方位梳理,對排查出的688座“住宅式墓地”全部拆除,8451具骨灰全部安置到位,騰退土地31.5畝。通過舉一反三,整治超標準墓穴8412座、農村散墳41380座,平遷墳占地面積511.94畝。目前,這些違規墓地所占用的土地,全部恢復原有功能,整治現場已經成為新時代移風易俗示范點。

群眾基本殯葬需求得到滿足。借助這次整治的東風,在“住宅式墓地”事發地高廟村,僅用19天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功能完善的紀念堂。整個浦口區用時55天,建成了7座公益性骨灰堂。全市共投入7.82億元,新改擴建57座公益性骨灰堂。“以前,我們覺得公墓位置比較遠,悼念親人很不方便。現在政府幫我們建了紀念堂,既省錢又方便,確實為子孫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浦口區星甸街道高店村村民王先生說。

群眾從改革中得到更多實惠。通過大力推行惠民殯葬,對基本殯葬服務項目實行免費,覆蓋面已經實現由低收入人群逐步向所有轄區居民轉變。出臺免除殯葬基本服務、集中守靈和江葬江祭費用實施辦法,實現基本殯葬服務項目政府兜底。2019年,全市基本喪葬費用減免1662.2萬元,惠及群眾14167人;生態葬減免41.6萬元,惠及653人;集中守靈惠民減免163萬元,惠及815戶。

南京市“住宅式墓地”整治之后,江蘇省民政廳借勢發力,提請省委、省政府將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建設納入補短板強弱項任務清單,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中專門明確“逝有所安”內容,全省實現了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全覆蓋,殯葬設施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同時,在全省范圍內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全省90%以上的村和涉農社區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各地普遍將移風易俗和葬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喪葬領域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思考與建議

殯葬改革事關國計民生和百姓福祉,事關老百姓百年之后能否“逝有所安”,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此次墓地整治涉及上萬個家庭,在較短時間內做出如此巨量工作,獲得了群眾廣泛支持。特別是在整治工作中,注重源頭治理,注重疏堵結合著力補齊民生短板,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其經驗做法值得思考借鑒。

強化殯葬公益屬性。通過堅持民生導向,保障基本殯葬服務需求,將現行殯葬惠民政策對象擴展到轄區所有居民,逐步實現基本殯葬服務的普惠性、均等化、品質化。盡量縮小服務半徑,方便群眾安葬祭掃,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加快建設公益性骨灰堂等殯葬設施,著力解決當前殯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探索建立城市公益性公墓,所需經費由政府財政支付或者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切實減輕群眾治喪負擔。保障殯葬用地指標,將其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有效保障新增殯葬設施建設用地需求,確保各殯葬設施詳規真正落地。

完善殯葬工作政策配套。推進地方相關立法,制定出臺更加適合當地風俗習慣的配套政策。將農村喪俗改革的內容從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擴展到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殯葬文化和生命文化教育。制定殯葬服務禮儀行業標準,適當保留生命中的合理儀式,在入殮、守靈、告別、祭祀等喪葬禮儀方面有所傳承,充分尊重生命,維護逝者尊嚴。

完善獎勵補貼機制。探索并加快推廣由“逝后獎補”轉變為“生前享有”的做法,凡自愿接受生態葬并簽署協議的,可在生前享受按月獎勵。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利用重要傳統節日組織開展祭掃活動。建立環保殯葬用品補貼制度,對帶頭推行可降解環保用品的殯葬服務單位或使用者親屬,給予適當獎補。

推進殯葬生態文明建設。“住宅式墓地”反映了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但群眾治喪觀念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對此,南京市將喪葬禮俗改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把移風易俗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內容,引導廣大群眾堅決抵制歪風陋俗和封建迷信,抵制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風氣,積極倡導厚養禮葬、生態安葬、低碳祭掃、文明治喪。堅持“魂系生態、綠蔭后人”的綠色安葬理念,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墳墓生態化改造為突破口,將殯葬改革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提升有效結合起來,將革陋俗、樹新風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行動自覺,逐漸形成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和諧景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2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