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揚
連日來,浙江省民政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和民政部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民政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突出特點,發揮優勢,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實、抓早、抓嚴,并充滿溫暖。
社區防控突出一個“實”字
一切為了筑牢群防群控“銅墻鐵壁”
及時統一部署。提請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疫情社區防控工作的通知》,就城鄉社區綜合防控提出組織領導、監測管理、居家隔離、關愛服務、宣傳發動等“十個到位”措施,并附社區疫情防控策略圖和工作流程圖。同時還印發了《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管理指導手冊》,動員全省 15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一線,構筑社區群防群控的“銅墻鐵壁”。
創新制度舉措。出臺社區居家隔離點管理“四統一”“五到位”制度,即統一送餐、統一倒垃圾、統一張貼居家隔離標識和統一醫護人員上門指導,做到首次走訪摸底到位、每日聯系溝通到位、生活需求保障到位、生活垃圾處置到位和全程隔離監管到位,量化細化社區防控閉環管理。引導各地出臺“接地氣”的社區疫情防控實操措施,如寧波市鄞州區輕重緩急“四象限法則”、金華市婺城區“115”等基層工作法50多條,有效提升社區疫情防控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廣泛動員參與。會同省文明辦、團省委發出倡議書,動員全省志愿服務組織和廣大志愿者安全有序參與疫情防控。聯系中國平安保險、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為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免費或優惠提供專項保險服務。發布《致全省城鄉社區工作者的一封信》,廣大網友紛紛點贊基層最美“逆行者”,閱讀量近9萬余次。
慈善募捐突出一個“早”字
一切為了愛心捐贈及時送達“防疫前線”
第一時間發動。省慈善聯合總會于正月初一發出倡議書,民政部門廣泛動員社會慈善力量,依法有序支援疫情防控大局。1月27日即組織首批10萬個N99精密級醫務口罩馳援湖北武漢。截至2月9日,累計募集捐贈資金13.62億元,支出資金7.21億元。
精準快速調撥。建立捐贈款物快速調撥機制,定向捐贈物資精準對接受贈單位并運輸到位,確保緊缺物資及時送達防疫一線。省民政廳堅決落實應急物資捐贈接收小組牽頭職責,協調解決海外捐贈物資通關清關等關鍵環節。
強化制度保障。提請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做好社會捐贈款物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實加強捐贈款物的管理,做到手續完備、專款管理、專人負責、賬款相符。公告確定省慈善聯合總會等20家社會組織為防疫進口捐贈物資受贈人,全面推行捐贈款物接收和撥付使用情況網上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封閉管理突出一個“嚴”字
一切為了社會福利對象“安心安全”
把好養老機構防護關。在全國率先實施養老服務機構臨時封閉管理,暫停接待各類志愿服務,謝絕社會各界參觀慰問,取消所有外出及機構內集中性活動,暫停老年食堂活動,努力切斷疫情傳播的潛在途徑。截至目前,全省有10.37萬名老年人在1765個養老院得到封閉式管理保護,未發生一例老人感染病例。
把好孤棄兒童守護關。把兒童福利服務對象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實行最嚴格的人員進出機構管理措施。多地實行員工院內“三班倒”,并強調“封院”不“封生活”,切實加強福利機構兒童的心理調節疏導,適當開展健康文體活動,服務兒童身心健康。
把好婚姻登記防控關。全省取消各級婚姻登記機關2月2日為新人加班辦理結婚登記工作,2月4日起暫停辦理所有婚姻登記業務,同時關閉婚姻登記網上預約,取消一切不必要的集聚活動。
把好殯儀服務處置關。全省殯葬服務機構實行“一暫停、四簡化”,暫停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引導群眾移風易俗、“白事”簡辦,全力保障治喪群眾以及職工的安全。同時,切實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的疫情防控,全面暫停生活無著人員送返工作。
兜底保障突出一個“暖”字
一切為了保障特殊時期困難群眾“底線不破”
強化精準救助。充分發揮省大救助信息平臺功能,開辟疫情期間綠色通道,簡化社會救助申請認定程序,讓困難群眾更快更方便地獲得救助。目前,全省隔離觀察困難群眾1270人,各地通過發放臨時救助金、提供各類救助物資,全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啟動臨時救助。放寬戶籍地申請限制,對非戶籍地感染者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直接實施急難型臨時救助。加快困難群眾物價補貼啟動時效,及時應對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強化困境兒童救助。發揮全省2萬多名村(社區)兒童主任作用,對社會散居孤兒、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實行“一人一檔”“一日一問”,有效落實兜底保障、監護贍養、疫情防控等責任。特別是對因疫情隔離觀察而監護缺失或監護情況較差的兒童,明確1個工作日內協調落實生活照料人;無法落實照料人的送至當地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由民政部門落實專人提供臨時生活照料,全力防止發生突破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如金華市掌握赴武漢探親困境兒童1例、父母因疫情無法照護留守兒童3例,均在第一時間落實基本生活照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