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羅大奎沒想到,申請特困救助竟能如此“干凈利落”——把身份證、戶口簿交給工作人員,口頭回答幾個問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10天后的審核通知。
73歲的羅大奎是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民強村四社的村民,他所在的大渡口鎮是今年全市社會救助改革的試點鎮。
相關權限放下去,救助效率升上來
社會救助一頭連著黨和政府的牽掛,一頭連著困難群眾的冷暖。
為徹底解決社會救助審核審批程序復雜、資料煩瑣、部門間信息不通暢等問題,今年瀘州市將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給鄉鎮,實現了社會救助審核審批和監督管理職能的有效分離,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由“二傳手”變為“守門員”,做到了權責統一,極大地提升了救助效能。
作為全市唯一的試點鎮,大渡口鎮自今年4月1日啟動試點工作以來,共受理群眾救助申請168人次,將符合條件的159人納入保障范圍。
改革取得實效,依靠的是什么?納溪區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說,區政府專門制訂下發了實施方案,方案中所有措施都是為了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一目標。
大渡口鎮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熊林告訴記者,按原規定,城鄉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的審批要通過“申請-入戶-民主評議-公示-鎮上審核-公示-區民政局審批”等層層環節,一般至少需要30個工作日。而現在取消了民主評議和審核階段公示后,10個工作日內就可以完成。
大渡口鎮鳳凰湖村村干部龍廷海很贊成取消民主評議這一環節。他表示,民主評議雖符合程序,但也會出現不符合實際的情況。某些困難群眾如果和村民相處不融洽,即使條件符合也有可能過不了民主評議這一關,取消這一環節后,矛盾反而減少了。
“取消民主評議環節并不代表放寬審批,這對后期入戶調查的要求更高了。”瀘州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楊德君說,為從源頭上消除“騙保”行為,申請人在申請社會救助時需簽署誠信承諾書,聲明所提供的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等材料真實、完善、有效。不如實提供收入信息、提供虛假資料等失信行為將記入個人信用記錄,納入全市信用信息管理平臺,實施失信懲戒。
通過幾個月的試點,解決了前置條件多、審批環節多、審批時限長等問題,為基層松綁減負,讓一線工作人員輕裝上陣。而對辦事群眾來說,羅大奎說的“干凈利落”就是對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最好的評價。
大渡口鎮試點成功后,從10月起,該項工作在瀘州全市推開。
九部門齊心協力做優兜底保障服務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舉措之一,是脫貧攻堅的底線任務。如何讓社會救助發揮好兜底保障功能,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群體“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今年3月,瀘州市民政局、發改委、財政局等9個部門印發了《關于建立社會救助工作機制 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統一困難家庭剛性支出和贍養(撫養、扶養)費核定標準,建立健全了就業救助銜接、延保漸退、待遇暫緩發放、主動發現、特殊對象救助、失信懲戒、容錯7項工作機制,明確兜底保障對象可每月按城市低保標準的30%核減就業成本;城鄉低保家庭通過勞動就業,人均收入超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后,可給予最長不超過12個月的延保漸退期。針對救助政策落實不到位、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瀘州市印發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規程》《臨時救助工作規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確保基層操作程序、過程公開透明,有效杜絕“關系保”“人情保”。
社會救助怎么才能精準施策?瀘州市民政部門定期與扶貧部門進行數據共享,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社會救助情況進行對比排查,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低收入困難人群進行重點關注,做到無縫銜接,確保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范圍。
敘永縣枧槽苗族鄉30歲的陶某2018年脫貧后,生活境況改變了,但是媳婦卻離家出走了,兩人沒辦結婚證,還育有三個孩子。他只能靠在當地打零工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日子再次陷入困窘。他家的情況被及時錄入監測系統平臺,縣扶貧部門在錄入當日就將信息推送給了民政部門,民政部門當月完成入戶調查。次月,陶某的低保金就從500元上調至800元。
社會救助服務提速提質,群眾日子才能更加提氣。為了讓困難群眾的生活有“里子”更有“面子”,瀘州市正鼓勁加油,力爭實現救助資源統籌、救助政策落實、救助效率提升,讓社會救助快速、高效、公平到達困難群眾手中和心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