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2月下旬,為響應民政部支援武漢養老服務的號召,來自江蘇省南京市祖堂山社會福利院和點將臺社會福利院的13名醫養護人員迅速集結,隨同江蘇支援武漢養老服務隊火線出征,進駐武漢市社會福利院,全面接管了院內的濟民老年醫院。
33天,枕戈待旦、默默奉獻;33天,負重前行、靜待花開,這支平均年齡36歲的醫養照護業務骨干隊伍,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服務工作,迅速扭轉了病區的防控形勢,圓滿完成支援任務,終于在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凱旋!
戰場就在那里,我們來了
“進駐病區之前,大家很難想到即將面臨的工作環境如此嚴峻,面臨一個全新的未知戰場,當時隊員們的精神壓力很大,有的隊員甚至偷偷流過淚。”說起最初的那幾天,南京服務隊隊長劉大偉坦言“壓力山大”。
疫情就是命令,病房就是戰場。“身處前線,我們壓力再大,也要堅決頂住。在江蘇省民政廳的領導下,我們連夜制訂工作計劃,排班分組。”劉大偉告訴記者,南京服務隊此次派出的隊員全是青年業務骨干,以祖堂山社會福利院為例,在院11名擁有主管護師職稱的護士長,援鄂一線就派出了7名。
2月22日,南京服務隊全面接管了濟民老年醫院所在的6樓病房,負責在院15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間管理。這些老人都是密切接觸者,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和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隊員們采用兩班倒的方式開展工作:上午班7人,下午班6人,每個班又分為感控消殺保潔組、護理專科治療組、生活照料三個組,并制定了各班次的工作流程。結合病房管理存在的薄弱環節,重點從環境消殺入手,隊員黃金鵬為感控專員,根據現場情況嚴格設置污染區、相對污染區、半清潔區,按照每日徹底消殺的要求做好病房消殺工作。重點針對病區內的密切接觸者,第一時間提出了10條院感控制建議,嚴格落實房間隔離措施。同時,盡可能對隔離老人固定專門護理人員,減少因流動護理引發的交叉感染。
何國路作為南京服務隊唯一一名醫生,在做好本病區老人疾病診治的同時,還兼顧11樓至16樓住院老人的遠程會診工作。護理隊員除開展輸液治療、鼻飼、導尿等專業護理服務外,還負責老人洗漱、進餐、擦浴、大小便護理、衣物清洗等日常照料。“在這里,我們既做護士,又做護理員、保潔員、安全員,老人們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我們統統親自上手,個個都是全能戰士。”
戴上層層“緊箍”,也要勇往直前
防護服、隔離衣、兩層口罩、帽子、護目鏡、面屏、手套、膠靴、鞋套……這些都是隊員們每日奔赴一線的必備裝備。隊員們身材和臉型不同,為保證密閉性,盡量讓防護服和口罩貼合,大家需使用膠布和創可貼進行調節,長時間下來,眼瞼、耳后、頸部等部位因反復牽拉,皮膚極易受傷。
說起這身裝備,劉大偉笑稱,大家無異于戴上了層層“緊箍”。7個小時,時間越往后,頭部疼痛越明顯。“裝備穿好后,手就不可以再去觸碰身體任何部位,尤其是肩部以上,大家必須忍受疼痛,直到本班次結束。”
真正困難的是,穿上防護服后大家均處于輕度缺氧狀態,呼吸困難,心率加快,加上工作中經常有體力活,體能消耗非常大。為保證工作不間斷,隊員們通常盡量少喝水,少吃東西,以保證在此期間不上廁所,很多隊員胃都出現問題,不得不服用胃藥堅持戰斗。女隊員遇到生理期,就只能穿上成人紙尿褲。由于悶熱,防護服內的衣服永遠是濕的,護目鏡起霧也是常態,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護理操作的難度。即便如此,隊員們依然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竭盡所能照顧病區的老人。
615房間的高奶奶需要更換胃管,更換的同時如何做好防護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隊長劉大偉挺身而出。28床的葉奶奶每天靠輸液維持,血管條件很差,穿刺難度很大,靜脈治療專科護士陳紅挺身而出,憑借精湛技術為葉奶奶打開治療通道。
頭頂溫暖之光,照亮回家的路
“白衣勝雪,召必振翅,總有萬千牽掛,然使命牢記,我已不是我,你也不是你,是我們,再也無法分開的我們。”“我帶著滿腔熱血千里而來,臂膀再小也要為你而存在!眾志成城誓將冠毒驅散去,一起笑看鄂省滿樹櫻花開。”隊員陳紅的詩句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隊員們的心聲。
萬千牽掛,使命如一。團隊中除了90后雷靜,其余12人都上有老、下有小,不少隊員還面臨夫妻雙雙投入抗“疫”一線。隊員陳紅、端和華、于廣紅、王娟家中都有兩個孩子,最小的只有兩歲多。大家紛紛扛起責任,舍小家為大家,擔當使命,克服困難。
“感謝你們用生命來幫助我們,同時也祝愿你們人人平安凱旋。”這是隊員榮江波收到老人家屬發來的感謝短信。特殊時期,大家深知這份謝意承載的感恩與分量。正是這樣的信賴與生死依托,讓隊員們更加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沒有從天而降的蓋世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33天一線戰“疫”,對每位隊員而言都永生難忘。3月23日,春光明媚,這是離別回家的日子。鮮花在旁,掌聲在耳,列車啟動了,送別的隊伍依依不舍,列隊致敬,當隊員們望著窗外敬禮的人群,熱淚盈眶,崇高感和幸福感在每個人心中激蕩。誓將新冠病毒驅散,笑看荊楚滿樹櫻花開。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