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漢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上海市雙擁辦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號令,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落實全國雙擁辦有關要求,堅決跟進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迅速轉入戰時狀態,廣泛動員軍地力量關愛支援武漢軍隊一線醫護人員及其家庭,積極籌措物資支援武漢抗“疫”前線,加強軍地聯防聯控確保部隊營區安全,全面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迅速轉入戰時動員
發動退役軍人投入抗“疫”一線
上海市各級雙擁辦把疫情防控作為對雙擁工作的一次大檢驗,把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和磨刀石。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迅速發出號召,廣大退役軍人主動參與應急防疫工作,戰斗到第一線。
若有戰,召必回!上海市雙擁辦通過有針對性地排摸梳理和意愿征詢,共有112名與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相關性較高的部隊退役醫護人員,自愿報名參加“應急預備隊”,隨時赴湖北前線參與救治工作。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浦南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李曉靜,第一時間向醫院黨委遞交了請戰書,并作為上海醫療隊隊長率領50名“娘子軍”緊急馳援武漢。全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共成立了共計1000余人的18支志愿者服務隊,參與街鎮社區一線疫情防控工作。
積極做好支前保障
籌措物資緊急增援武漢疫區
2月1日,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設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和關心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駐滬部隊官兵及其家屬。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機關干部中退役軍人率先捐款,5000余名軍休干部紛紛解囊,93歲的上海市最美退役軍人王經文捐款1.4萬元。退役軍人企業家自發捐贈口罩、防護服、方便面、牛奶等物資。截至目前,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共募捐款物共計350余萬元。
廣大退役軍人不僅捐款捐物,還出工出力,以各種方式支援疫情防控。
2月22日,退役軍人孫業忠帶領7名戰友,驅車19個小時,為武漢一線抗“疫”軍隊人員送去30噸生活物資。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朱劍峰、朱洪葵等召集了一批退役軍人志愿者,到消毒劑生產企業義務“加班”,總計生產罐裝消毒劑400噸,裝卸貨物數百噸,送往各抗“疫”戰場。
在全國雙擁辦的指導下,上海市雙擁辦與武漢一線軍隊醫療單位溝通,了解到他們急需生活用品后,迅速為湖北省榮軍醫院采購了醫用帽、手套、鞋套各1萬只,醫用防護服2000套、護目鏡300副,價值約50萬元;為火神山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等軍隊醫療隊和防疫官兵采購了價值40多萬元的物資。
關愛后方軍人家庭
激勵援鄂醫護人員輕裝上陣
疫情發生后,海軍軍醫大學先后派出3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為做好一線官兵的堅強后盾,上海市雙擁辦先后與海軍軍醫大學政治工作處召開一線醫護人員問題需求清單對接會,上海市雙擁辦、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就一線官兵的家屬就業、子女就學、老人照顧等現實困難,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予以登記備案、優先落實。通過開展“關愛功臣”活動,為其提供看病就醫、托管看護、生活保障、精神撫慰等服務。同時發動社會力量,協調叮咚買菜為海軍軍醫大學援鄂醫務人員家庭每天免費配送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生鮮食品,讓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官兵安心放心。
加強軍地聯防聯控
確保涉軍區域防控萬無一失
上海市駐軍單位多,疫情防控難度大。上海市各級黨委、政府動員各方力量加強全市涉軍區域的防控工作,主動協調駐軍做好部隊營區、家屬院、公寓房和軍休所的防控管理,將涉軍居所納入全市整體疫情防控體系,建立高效順暢的軍地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實現全市涉軍區域應防盡防。上海市街道社區基層雙擁工作平時就走在前列,此次疫情防控,依托社區力量,派駐了抗“疫”志愿者,攜手部隊開展好小區值守、人員詢問、測溫、登記等疫情聯防聯控措施,幫助駐地部隊消除疫情防控的“死角”和“盲區”,確保軍人軍屬安全。同時,多渠道采購,為駐滬部隊提供了50余萬元防疫物資,軍地合力戰“疫”,確保部隊營區安全。
引導戰“疫”正面輿論
匯聚軍民團結力量勝利信心
上海市雙擁辦按照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要求,加強疫情防控中的輿論引導,匯聚起戰勝疫情的正能量。
以“聽得進”的號召強意識。推出戰“疫”系列主題宣傳報道200余條,重點挖掘先進典型,彰顯軍人和退役軍人的忠誠、擔當、奉獻和情懷。
以“暖人心”的報道傳真情。宣傳一線抗“疫”群英譜中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一病區護士長、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腎內科護士長陳靜,金銀潭醫院重癥病區上海醫療隊隊長、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浦南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李曉靜,在滬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和上海市最美退役軍人等抗“疫”先進典型,為疫情防控工作加油鼓勁,凝聚起戰勝疫情的正能量。
以“靠得住”的信息安民心。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平臺及時發布預防信息30余篇,通過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提高官兵防疫意識和能力。
軍民同心,共抗疫情。上海市雙擁辦將根據疫情防控形勢任務最新變化,為部隊疫情防控工作持續輸送不竭動力,為全力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