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畢 巍 梁錦江 秦 帥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鎮東譚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譚訓成患有尿毒癥,每周都要乘公交進城做透析。疫情防控期間公共交通不通暢,老人只好租車出行,這讓原本就困難的生活更加不易。
事情看似很小,卻仍然被民政局下沉干部和鎮政府工作人員發現,并及時從臨時救助儲備金中拿出資金,幫助老人解決了出行難的燃眉之急。
把關愛困難群眾落實在小細節上,真正解決他們所需、所急、所盼,正是威海市民政系統打好疫情阻擊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使命與擔當。
四級保障實現責任到人
越是緊要關頭,越能考驗定力、能力、魄力。威海市民政系統一手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一手抓脫貧攻堅工作配合,以擔當之勇、科學之謀、統籌之略、組織之力把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抓實抓細。
在第一時間下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工作緊急通知》的基礎上,威海市依靠市、區(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困難群體救助保障網絡,對全市困難群體,特別是其中的高風險人員,全面實現逐戶摸排、包戶到人、責任到人。同時,根據市級每天調度研判、區(市)每天抽查、鄉鎮(街道)每天巡查、村(社區)每天探望、各級每天匯總通報“五天”制度,確保困難群眾關愛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對重度殘疾人、“三留守”人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等困難群眾,全部落實包幫責任。
乳山市夏村鎮胡八莊村的集中供養特困人員胡明國,就是這一制度的受益者。庚子鼠年春節前,他因腦血栓住院治療。沒想到出院后,因疫情防控封閉管理,他無法返回敬老院居住。這一問題迅速通過“四級網絡、五天制度”反饋到夏村鎮民政辦主任宋甜甜手中。2月10日,就在胡明國回村居住當天,宋甜甜已經和胡八莊村村委研究制訂了詳細的照料計劃,確定了胡明國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照料服務人,將每天兩次上門給他送開水、做飯和收拾衛生。宋甜甜還送去了防護用品、生活用品和臨時救助金,確保他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據威海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全市特困人員實現有照料護理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巡訪、有應急預案、有動態管理。
政策創新實現應助盡助
家住威海市高區田和街道的厲永患有肢體二級殘疾,一家四口靠報刊亭的微薄收入及低保金生活。疫情導致厲永的報刊亭無法正常營業,街道便及時將他家原本1780元的低保金臨時提高到2600元全額保障,并定期給他家送去米面糧油、蔬菜等食材和防護口罩。
為了確保像厲永這樣的困難群眾的生活不因疫情而陷入困境,威海市民政系統主動作為,將低保金發放標準由補差改為全額,以彌補部分低保家庭因無法務工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啟動物價上漲聯動掛鉤機制,發放臨時價格補貼120余萬元。為192人提供了臨時救助,發放救助金49.6萬元。并打破戶籍限制,對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也給予臨時救助。對低保對象給予3個月漸退期,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漸退期延至2020年底。在前期下放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及3000元臨時救助審批權的基礎上,對因疫情原因暫時無法提供申報材料的困難群眾,采取個人承諾方式先行保障,待疫情結束后再補辦手續,并且當月審批、當月發放。據悉,疫情防控期間,威海共新增城鄉低保對象316人、特困人員155人。
在資金救助的基礎上,威海市還注重將物質救助和心理救助相結合。定期為困難群眾免費發放米、面、蔬菜等生活物資,發放口罩53萬只。同時,組織社會工作機構及相關社會組織,向社會發布20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免費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威海市民政局還進一步強化獎懲措施,激發基層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對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給予誠信加分。對封閉管理的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發放每人每天30元的補貼。文登區還對疫情防控表現突出的基層黨支部、志愿者,給予了現金、體檢、列席人大會議等15類獎勵。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25)